大唐西行记
字体: 16 + -

【三】

    sat jun 11 11:30:05 cst 2016

    改变王玄策命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天竺的戒日王从玄奘大师那里了解了大唐近况之后,竟然向大唐派出了使节团,这可是中外历史上天竺和东方中原王朝的第一次建交!

    这在当时可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呀!

    唐朝以前的几百年里,中国一直遭受北方各游牧民族的侵扰,特别是北方的突厥汗国的兴起,在中原王朝的北方出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突厥,突厥在极盛时期,它控制着东起东北三省,西到里海流域的广大土地。

    在隋朝以前的北魏、北周、北齐时期,突厥劲旅就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北齐在北周和突厥的夹攻下亡国了,北周为了保住政权,采取了和亲政策,并每年向突厥进贡大批的米粮金银等物质,换来短暂的和平。

    隋朝隋文帝刚即位的时候,也是向突厥俯首称臣,进贡米粮金银等物质来换取和平的,隋文帝后来想改变一直向突厥进贡称臣的现状,突厥的沙钵略可汗闻讯大怒,统帅四十万精锐铁骑,从河北沿海的秦皇岛向西,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隋朝北方几千里的漫长边境线上,对中原地区展开了全线进攻。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全线进攻!

    四十万精锐铁骑全线进攻的消息传来,大隋朝举国震惊!

    四十万精锐铁骑,对隋朝初期以步兵防御为主的现实情况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战胜的!

    当时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及其危险的境地,也可以用快要亡国灭种来形容了!

    虽然文韬武略的隋文帝杨坚组织了顽强的抵抗,但是突厥精锐骑兵还是突破了隋朝的防线,大举进攻隋朝内地,突厥的大军直达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直逼长安。

    危难时刻,隋朝大军全线撤退,并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突厥骑兵出征的时候,是靠劫掠占领区的粮草等物质,来以战养战的,所以隋朝采取的坚壁清野的策略,使突厥骑兵精锐马无草料,人无口粮,严重削弱了突厥骑兵精锐的战斗力,等突厥师老兵疲之际,隋文帝进行了全国总动员,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才把突厥逐出了中原,从此突厥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国家。

    东突厥在始毕可汗时期,国力空前强大,后来趁隋炀帝北巡之际,发动几十万的精锐骑兵,把隋炀帝围困在了雁门关,好在此时的大隋朝也兵强马壮,在隋军的拼死抵抗下,才让隋炀帝捡回了一条姓命。

    此后隋末各个军阀如刘武周、郭子和、梁师都等北方的几股势力都得到了突厥的大力支持,互相拼杀,李渊也曾向突厥称臣,每次都要送突厥大量的孝敬钱,来换取和平,才赢得了统一中原的时间。

    其实突厥也时刻准备着侵占中原,只是一开始各路军阀都很强大,突厥就让他们互相攻伐,消耗他们的实力,当他看到李渊的唐朝荡平群雄,正要崛起的时候,认为侵占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统兵南下,攻占了唐朝的根据地晋阳,并且乘机大举进攻,占领了宁夏银川一带,正准备进一步侵犯关中之地的时候,始毕可汗驾崩,这时候唐朝又送来的大量的金钱、美女,并且俯首称臣,突厥才放了唐朝一马。

    此后数年突厥屡次大举侵犯唐朝,**虽有顽强的抵抗,但败多胜少,有时**还会全军覆没(比如灵州之战),其实有时候就是**打赢了,也捞不到什么便宜,因为那时候的**多是步兵,就是打赢了也根本追不上突厥的骑兵精锐,况且当时还没有对付突厥精锐骑兵的战术,也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

    这还是**以防守为主的战斗,若是平原上的遭遇战,突厥铁骑配合着长枪、强弩,**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挨打的份。

    唐太宗李世民刚坐上皇位不久,突厥的吉利可汗就统帅精兵包围了大唐的首都长安,唐太宗送上大批的金银珠宝,并和东突厥签订了屈辱的“渭水会盟”,可见当时的东突厥是多么的强大!

    虽然后来唐朝利用东突厥的内部矛盾,分化了东突厥的统治阶层,并一举击垮了东突厥汗国。

    可是西突厥由于远离中原,周边多是一些小国,在历次战争中不但没有削弱实力,还通过和交战各国进行马匹、兵器等方面的贸易,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富。

    再者,西突厥控制着联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这也是其国力不断大增的原因之一,一时间西突厥在西域和中亚地区罕逢敌手,已经成为中亚地区的霸主,不但对南边的天竺、波斯帝国构成了威胁,还向西威慑到了东罗马帝国,特别是东突厥灭亡后,西突厥收留了大批西逃的东突厥遗民,一时间实力大增,西突厥的常备精锐骑兵不下二十万人,对唐朝的西北边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实力大增的西突厥也变得日益骄横,不但重税盘剥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有时还劫掠大唐的商队,更有甚者,还东部边界囤积大量兵力,时刻威胁着刚刚设立不久的安西都护府,有时竟然出兵挑衅大唐的属国。

    唐朝的统治集团一直担心西突厥的进一步强大,因为突厥和隋唐中原王朝结怨颇深,西突厥的崛起也许会给唐朝带来致命的打击,唐朝必须对西突厥的崛起采取防御措施。

    可是当时唐朝东北部的高句丽以及南部的东爨国、西爨国等都和唐朝交恶,特别是高句丽,农牧业都很发达,国力非常的强大,隋朝时期三征高句丽,最后高句丽没亡,不可一世的大隋却亡国了,李世民也曾经三征高句丽,最后也是以唐朝失败告终!

    东北和西南方向时常发生军事冲突,唐朝还抽调不出大批的兵力西进,所以唐朝需要一个或多个夹攻西突厥的盟国,至少可以牵制西突厥。

    其实和西突厥接壤的强国也有几个,比如西亚的撒珊波斯王朝,雪域高原上的吐蕃、吐谷浑,以及吐蕃西边的天竺等国家,当时的吐谷浑已经是唐朝的附属国,但吐谷浑的领导层不希望西北部的西突厥也被唐朝消灭掉,因为唐朝之所以还让吐谷浑存国,就是为了让它对付西边的吐蕃和西北部的西突厥,当时吐蕃已经和大唐结成了秦晋之好,如果西突厥也亡国了,吐谷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吐谷浑境内的丝绸之路也将会失去它应有的地位(唐初的战乱时期,吐谷浑境内的青海道,才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这是小国的存国之道,后来的历史证明,西突厥灭亡后,吐谷浑和吐蕃、大唐之间的矛盾显现了出来,后来吐谷浑在吐蕃的大举进攻下,亡国了。

    吐蕃呢,刚建国不久,国力十分的强大,对西域地区和大唐西南诸国早有吞并之意,如果让吐蕃把西域也吞并了去,吐蕃将成为大唐西部的一个超级大国,这是唐朝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吐蕃本来就是唐朝的一个战略威胁。

    其实吐蕃对唐朝的威胁比西突厥带来的威胁还要大,还要直接(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吐蕃可以直接发兵进攻大唐富饶的蜀地益州和关中地区),目前吐蕃虽然和唐朝结成了秦晋之好,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结盟有时是一种权宜之计,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有时候国家间的结盟是当不得真的,所以大唐对吐蕃的防范一直是重中之重。

    如果在吐蕃的西部或西突厥的西部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与唐朝结成盟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正是这种原因,天竺使节团的到来让唐朝的统治阶层兴奋不已。

    天竺在历史上大多时期都被它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侵扰,瓜分,奴役,其实天竺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唐初的天竺地区北部是一个强大的西突厥,西部是一个强大的萨珊波斯帝国,再加上东部一个新崛起的强大吐蕃,天竺的统治阶层恐怕连晚上睡觉都会做噩梦的吧。

    好在这个时期的天竺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君王――戒日王,才改变了这个时期的天竺被周边列强侵略瓜分的命运。

    但是被三个如狼似虎的强国包围着,天竺各国的君王也许常常会寝食难安吧,所以天竺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国,东方的大唐帝国正好满足了天竺结盟的一切条件,这也许是戒日王派使节团出使大唐的真正的原因吧。

    天竺使节团的到来改变了王玄策的命运,因为王玄策精通梵语和国际交往事务,对佛教也相当熟悉,所以王玄策就成了唐朝和天竺交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