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末悲歌
字体: 16 + -

第一百零九节

    sat mar 12 22:02:10 cst 2016

    又周转经日,鏖战奔波得疲惫不堪的韩可孤部终于摆脱金兵的围追堵截,进驻云内州。

    本来云内州刺史萧理准备迎接韩可孤入住刺史衙门办公,但韩可孤考虑此举有鸠占鹊巢的嫌疑,况且身边重兵虽然一路行来多受损失,但几千人还是有的。若贸然入城一来搅扰民生,二来不利于备战,所以在靠近刺史衙门的石拐地征用一处大户人家的民宅新立衙门,做为韩可孤的临时办公所在。

    云内州由来悠远,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便于此筑九原郡,后鲜卑北魏朝更制建怀朔镇。至五代后属辽治,改设云内州事。幅员辽阔,南临黄河,东西接壤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大青山、乌拉山兀起中岳,赛罕塔拉草原广阔无边,南部平川一沃千里,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景色宜人,气温适度。黄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贯通全境,水源丰富,适于动植物生长、繁衍,所以不仅梁黍田盛、蔬果广生,而且牛羊泛养,禽兽衍栖,最是休养生息的好所在。而且有长城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横亘云内中部,最利防守。金兵虽然彪悍,但也不敢轻易涉足,所以未曾经历过战争涂炭,较之兴中、隆圣等地安静许多,是个养精蓄锐的好地方。

    韩可孤一行浩浩荡荡进驻云内,先期过来的李长风等人带着二百余勇远出三十里迎接。

    由于韩可孤此时位高爵显,又隐隐有领袖西南的气象,所以声名广播,萧理不敢怠慢,早早把城门大开,带领一众高级官吏将员候在那里迎接。

    做尽些嘘寒问暖的勾当,当夜萧刺史在衙门大摆筵席,为韩可孤洗尘。

    这许多日子以来,韩可孤一直寝不安、食难咽,殚精竭虑周旋在金国的包围之中,唯恐一个疏忽就毁掉了这些年辛苦积累起来的些微实力,如今终于跳出了虎狼圈子,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真好,所以一顿饭吃得香甜,酒也喝得不少,萧理隆重而诚恳的招待让他甚为感动。酒席间虽是表面功夫,但也能斟出几分真心,能够与自己烙贴,韩可孤心中多是幸甚。

    一连几日,两个目前做为云内州最高级别的长官进行了密谈。

    虽然金兵鞭长莫及,云内州至目前少受骚扰,但战乱中人心不轨,州辖面积又大,吏治难免松弛,又有匪盗横行,萧理虽然曾经下过大力气整饬,但都成效不显。此番有韩可孤到来,恰如久旱逢雨。他在北安州执政之时一直以黄老之术安抚民意,但到得隆圣州之后,时乱已盛,便感觉到乱世需用重典,仁慈掌不得兵。他认为云内州的混乱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对官场必须要严加整顿,尤其对匪盗更加从严镇压,以还黎民一片青天。所谓官者如鱼,民者若水,鱼失水则性命休矣。

    如今萧夺里懒帝后娘娘凤驾虽然殡天,但当初的懿旨并不因此失去效力,韩可孤提出在州辖各县征召团结营兵进行训练,从其中择优秀者募做府兵,保卫州城安全,镇压各处匪患。虽然在官阶上萧理较韩可孤小许多,但他仍详细阐述了军垦合一的种种好处,这让萧刺史感动之余又添信任。这便是韩可孤驭人的高明之处,最能贯彻“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好相趋。”乃至 “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固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的姬周姜尚理论。

    虽然之前有娘娘懿旨,但如今终是薨了,韩可孤不肯失了礼数,也是尊重耶律大石的意思,亲拟出一份奏章,请示朝廷允募兵、除患匪、备战未然。

    着重介绍云内州的现况,所辖之地行伍空虚、兵力单薄,欲尊请圣意立军府,招募各县壮健朴实之乡民,操之以武,训之以忠,总为练兵备战为要务,垦田自给以轻国之重荷,效仿旧唐与金人养兵之法,以立国本。

    在韩可孤未驻云内之时,萧理刺史被当地匪患搅扰得焦头烂额,又时时担心金兵侵犯,久思而无对策,如今乍闻这么好的一个办法,他自然大力赞同,也随之向朝廷拟发奏折,提出州事混乱,力有不足,拟选募本州乡勇,所费自处,尤利国之军兴。

    两份折子的内容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大同小异,总都是请求建立一支以当地农民为主的军队,仿效旧唐规制和金军成法进行建设。

    这是韩可孤经过实践,又综合比评过金、宋、辽军建优劣和参考前朝经验深思熟虑的结果。前唐制兵,设折冲军府,以府兵为军队主体。分上、中、下三等府制,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团设校尉。每团辖2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平时讲武习射,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主要任务是轮流宿卫,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合一的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又设团结兵结营,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囚乡耕种。

    这就大大优于以往大辽军制以契丹子弟为主干,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勋官出任各级将领的用人格局,减少了能者荒于野、贫民避征役的弊端。

    将弁的选拔也与朝廷委派不同,韩可孤借鉴士子科考的经验,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才能让大辽广得复兴的基础,所以根据军建实际,参考科举制度,面向社会,无分族种,自由报考,公开竞争,欲将这支军队营造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