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时候
字体: 16 + -

第四章 颐和议政

    wed jun 24 14:45:25 cst 2015

    入都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万寿山-颐和园-观景台

    大雪纷飞,北国皑皑

    瑞雪兆丰年,人们都说,下雪会带来大丰收.这是真的吗?有一定的因素在里面,不过,说次次下雪都会丰收,那不过是大臣们用来互相安慰的话罢了...思绪万千,一时间交织不尽;她又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个人,那个她一生中权力巅峰的垫脚石,是她权力的开始,也是她走上这条“不归路”的起点...他叫肃顺,是他丈夫临终前以最后的神智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之首,然而最后还是被她和东太后,恭亲王一起发动政变给诛杀了...有时候..特别是这两年,她常常在想,若是当初她没有那么大的权欲和野心的话,那肃顺也不会死;要是肃顺没死的话..或许最后的发展会不如人意,眼前的一切都将消失...“叶赫那拉”的姓氏也不会如今天这般显赫..但她始终都不得不承认..若是肃顺没死的话...现在的大清国,会更好,甚至都已经中兴了吧?她一直不曾怀疑过这点,如果是那个人的话..也许真的能发展出另外一个局势来吧...就连淳儿(同治·载淳)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自己权欲和野心的伤害...可笑..真是老了,要是没有了权欲和野心,那还是我叶赫那拉·杏贞了吗?

    “老佛爷..诸王和六部尚书,军机大臣们儿都到了,等着您儿呢!”慈禧回头看了眼说话的人,帽沿下露出的鬓角很明显的掺杂着不少白丝,随着凛冽的大雪乱飘,也得有五十上下了吧..慈禧记得,李莲英比他小十三岁左右 ‘哼哼..(第一声,重鼻音)都已经是老莲英了’慈禧苦嘲着,不知为何,仿佛一见到白发就时刻提醒着自己‘你也老了’,她知道-李莲英每日都要把白发给拔掉,几乎天天如此,生怕她看了忧心,可能这两天太忙给忘了,白发一下又长了出来。

    仿佛是感觉到了慈禧的目光,李莲英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主儿,定是奴才这两天疏忽,忘了拔这该死的白毛了,居然让您给瞅着了..真是该死”“罢了,莲英,是哀家太多想了,苦了你天天拔去白发,怨哀家呀..”慈禧看着李莲英说道,李莲英也微微恭(弓)着腰,看着慈禧,满朝大臣.除了当今万岁偶尔敢在慈禧面前既挺着腰板又直视外,也就是自己在恭着腰的时候还能经常看看慈禧,就算是亲王,不论是否真心.在慈禧面前无不是恭腰下跪,低头,就算尽量用余光来瞟,也只敢瞟他,很少有人敢直接瞟慈禧;便只有从他的眼神中获取慈禧的喜怒哀乐和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也因此,他的袖子里几乎每天都鼓鼓的,别人挤破脑袋的想给他塞钱,而他的私产也几乎排在了整个大清朝的前几位;在私下,也只有他可以喊慈禧一声“主儿”

    “走吧..”说着,慈禧就率先离开了位于万寿山最高处的观景台,此处依山而建顶,可以一览山下和远处的景观,李莲英慢步跟在慈禧身后,不紧不慢道“主儿,皇上今儿个不知怎的.跟变了性儿似的,居然玩心大起的在结了冰儿的湖面上溜达了很久,到现在都还在玩着呢,不过有百来号人儿跟着”“哦?..”慈禧放慢脚步,眼中的精光飞快的闪烁着“皇帝自从被哀家关着儿起,一直都郁郁寡欢的,怎的今天就变了性儿了?”“这..奴才也不摸不着头脑,许是想清楚了吧”“想清楚?哼!莲英呀,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甘为他人掌控之傀儡呀?”“主儿的意儿是..”“皇帝自幼体弱,又有疾病缠身,不能如历朝君王那般‘随心所欲’,被哀家关着后更是难以作为..哀家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儿”“是呐..”“你要看紧点儿皇帝,出不得儿滴点纰漏”“是...哦对了主儿,许是知晓了今儿的议题,李中堂也来了”“他儿也来了?哼(第四声,重鼻音),病儿了都快俩年了...对了,你明儿就命人把瀛台湖的冰面儿给砸咯,别老儿让他有啥幻想”李莲英心中一惊“主儿,这大冷的天儿..冰面儿极厚呐,况且整个湖儿那么大,就算都砸穿咯..要不了个把月这天儿还得更冷,到时候还要结冰”“你就不能把靠岸几尺的给砸咯?莲英呐,做事儿得多动动脑儿”说着话,就到了乐寿堂前的长廊

    这时,长廊的另一端响起节奏不一的脚步声,“得,小主儿来了”李莲英打趣着,没一会儿,从前边拐口跑出一人纳头便拜“孙儿溥雋给老佛爷请安”稚嫩的声音在长廊中回响着“哈哈哈哈(第四声,重鼻音)是溥雋呐..来来来,让哀家摸摸...乖~啊~”慈禧朗声笑怀后挥手让隔着老远就跪下的少年过来,脸上堆满了笑容,一遍又一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蛋“溥雋呐,今年几岁拉?”这个问题她已经问过无数遍了-可就是不厌其烦的问着“回老佛爷的话..十岁了”“嗯~不小咯,圣祖八岁即大统,世祖六岁临天下儿,十岁...不小咯~”“是呐儿,主儿.记着(zhao)当年先帝入嗣大统之时亦庚六载...都是叶赫那拉氏,主儿可比您的老祖宗强儿多了”“哼~(重鼻音,介于哈与哼的发音间)”慈禧不置可否的笑了声后瞥了眼李莲英“油嘴滑舌!”李莲英倒也配合.笑脸不语。若是年长一点的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的话,肯定会大吃一惊的,当然不是他们的举动或言语带来的,而是慈禧身边的那个孩子..居然和先帝同治...有七分相像。

    颐和园原名为清漪园-乾隆年间用时十四年建好,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毁坏近一半,后几经修复,是慈禧专门处理政务和办公的地方,光绪十年,慈禧亲自提笔为清涟园改名“颐和园”取“颐养太和”之意;太和,即太和殿.亦称金銮殿,皇帝上朝和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慈禧在咸丰朝时只是皇贵妃,母凭子贵.在咸丰驾崩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而咸丰的正宫皇后则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不论是规格还是礼制,终其一生都比慈禧高一格,而慈禧的主宫时居太和殿以西,慈安则居太和以东,故而时人以“东西太后”或“东西宫”相称(自古以来‘东’就比‘西’高一等)“辛酉政变”后,慈禧和慈安共决废弃咸丰生前拟好的‘皇太子’载淳即位后的年号“祺祥”,改元“同治”取“两宫太后共同治国之意”并在养心殿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最开始是想在中和殿垂帘听政,不过遭到了以惇亲王为首的恭王,醇王等宗室三王和满朝大臣的反对而失败..最后一位主宰太和君临天下的还是亲政不到两年的皇帝同治-同治十三年十月早朝之后,同治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然而,光绪亲政后始终无法压制慈禧的势力,已经失去了东太后慈安的掣肘并发动“甲申易枢”尽除恭亲王奕訢在朝廷的势力后,可以说,慈禧的权力和势力达到了顶峰,在光绪成人后,慈禧迫于各种压力和多年前与醇亲王奕譞的约定,“卷帘退隐”回居后宫,不过其逐渐还政光绪的过程在醇亲王奕譞去世后便立刻停止了,凭借威望和剩下的权力,此时的中国处于一种微妙的“二元政治”当中,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整整七年,直到百日维新时其发动政变,突然由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寝宫,兵不血刃便拿下皇帝捕杀维新派,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

    乐寿堂,颐和园的主殿之一,从外形上看与别的宫屿相差无几,但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整个大清朝统治阶层最高的决策中心,也紫禁城守卫最严密的地方-内堂都是清一色的太监,堂外则是人贴着人的大内高手,左手提刀右手下垂隐于袖中-而这右手,才是最要命的地方,他们都是李莲英花重金从民间请来的习武高手,个个都精于近身肉搏与骑马拉弓,最主要的是..╯▽╰;在他们眼中,只替钱卖命.谁给的钱多,谁就是“妈”而西太后就是他们共同伺候“主子妈”这还只是外保险而已...乐寿堂同时也是整个紫禁城放置的物品价值最高的一处,当然,您要是用太和殿的那把金銮椅或者圆明园的十二铜首来对比的话,我也只能无言以对了..

    “一边儿好好站着,来儿,就站哀家这儿..一会儿别乱说话..啊~”到了内堂,慈禧拍拍孩子的后脑勺-让他站在自己身边,目光环顾了一遍站立的群臣后,落在了左边为首的一人身上“子黻呐,你身子不好就别老走动,咱大清..可离不开你呀”... ....一阵沉默后,声音再次想响起“劳..老佛爷记挂..奴才诚惶诚恐..”慈禧身边的孩子歪了歪脑袋,看着下首站立的老人,心中总觉别扭-怎么他说出来的话光听这字面儿,似乎很感激太后;但他这不紧不慢的语调..怎么听儿也听不出有多诚惶诚恐的样子...慈禧挥了挥手“莲英呐..给子黻赐座”“喳..”李莲英恭腰答应后手中拂尘一晃,便有名小太监给那人搬来凳子,然而..似乎是看惯了,老人并未感恩落座-“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他可不是来炫耀权势“鹤立鸡群”的,“奴才何德何能?得老佛爷如此之眷顾,马关辱国却未被严办已是恩宠!怎敢于满堂王公大臣面前独座?半疾之身早该入土,却侥幸苟延残喘..还忘老佛爷开恩,莫再羞煞奴才了”说着,老人便跪了下来.叩首不起,慈禧本来有些阴沉的脸在老人的一番说辞后,明显缓和了不少“你呐..人儿老了就得服老儿,罢了..撤回去吧”说完-转身便坐了下来,慈禧刚坐上金丝銮榻,满堂的公卿大臣们仿佛都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的下跪叩首道“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老佛爷万福金安!”“哼~行儿了,又不是在太和殿,都起来吧~”慈禧不置可否的哼了声,但傻子都看得出来-她很享受这种感觉...仿佛这样才能时刻强调着-她才是清政府的当家人.. ... ....待大臣们都起身站定后,慈禧朝右边为首的人看了眼(他们是相对着的,慈禧的左边是我们一般说的右边,我们一般说的左边就是她的右边),没一会,左边第一个站着的一位中年缓缓出列,他头戴红宝石镶十颗东珠衔双眼花翎的朝帽,身着四团五爪龙补服-在大堂中间的位置上停下步子,面向慈禧恭腰道“唯”随即转过身面对众人。

    “阿咳~..”清了声嗓后,就开始把几天前便斟酌好的词儿照搬出来“今儿召大伙来儿.没啥儿别的,就是议一议先帝同治爷的事儿,想必诸位都知道.先帝爷儿自从二十六年前不幸驾崩后,无子无嗣.咱大清自太祖太宗立国起,传至先帝爷时已享国祚十代,却不想天公可恨夺我之英主,先帝英年不过十九,却无疾终焉...我等臣子终是今日思之...亦..亦心如刀割...”当他把最后四个字一字一顿的念完后,满脸的“悲痛欲绝”.几不能言,这时( ̄▽ ̄)σ不知哪位忠臣带头起了个调儿,零零散散的抽泣声蔓延整个内堂,慈禧也是一脸的悲伤,右列之首老人也是满眼的迷惘-“是啊..要是同治爷还活着的话...咱大清又会是怎样一副局面呢?..”中间站着的那位“宣传大使”趁大家“悲伤”之际.眼珠子使劲往左边转溜,想瞅瞅老人的反应-但他只看到一张嘴被胡子遮住了一大半的“僵尸脸”,眼睛眯缝着.看不出任何东西来,“这如今儿..先帝爷儿驾崩了得有二十六年了吧?..”说着,特地停了停;顿时众人中又低低的传开了一声声若有若无的“是呀..是啊..是呐”的附和之声-满意的点了点头后,中间那人把最后要开议的-也是折腾了这么久做铺垫的核心主题缓缓抛了出来“文宗咸丰爷和老佛爷就先帝爷那么一个皇子,这如今儿...万岁爷都已二十有九了..始终无嗣,老佛爷无儿无女..又始终膝下无孙,咱们做奴才的...总不能一直眼看着老佛爷受这老年无子无孙之苦吧?(又是一阵稍稍比刚刚大点的附和之声)不论老佛爷事后如何惩戒.我载漪今儿个在此提议,过继宣宗道光爷之长子-隐志郡王·载纬之孙-溥雋为先帝穆宗爷儿之子嗣,入宗庙本谱-于老佛爷身前代先帝尽孝”说完,端王载漪转身面向慈禧跪拜到。

    哗~一下众人便交头接耳儿起来,议论声此起彼伏,.. ... ....“启奏太后,端王爷之言虽有突兀,但其忠于老佛爷之心天地可鉴;况-多伦贝勒为隐志郡王之遗腹也,早年深得宣宗皇帝之宠爱;其一生无嗣却于甲子之年幸得一喜,自光绪二十三年托孤与端王爷便病逝之后-王爷视小贝勒如几出..日日嘘寒问暖-无微不至,显我宗室首王之风德,况..以出身论..小贝勒乃多伦贝勒老来独子,多伦贝勒又为隐志王爷之遗子,而隐志郡王又是宣宗之皇长子,更得以‘大阿哥’之称-入弘德殿习书-并由太傅何琳亲授...长子长孙长曾孙..一脉相承,奴才以为-此乃天意也..故-奴才善耆,复议端王所请-求老佛爷恩准!”说着,这位顶戴红宝石镶九珠衔单眼花翎的官员便出列跪拜到。

    “启禀太后,奴才载勋复议肃亲王,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世铎复议庄亲王,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载滢复议礼亲王,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载濂复议钟王,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载澜复议惇亲王,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溥伟复议辅国公..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刚毅复议恭亲王..求老佛爷恩准”

    “启禀太后,奴才复议-应当再赐溥雋‘大阿哥’之称,入弘德殿习书-弥其祖父之遗憾,小贝勒天资聪颖,想来日后又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阿哥...故-求老佛爷恩准我等之共请”

    “启禀太后,奴才启秀领司礼部,以礼制论-端王爷方才所请与大学士徐桐之奏-皆符礼仪,还望老佛爷莫及顾虑”

    “启禀太后,奴才英年复议-求老佛爷恩准”

    ......

    一时间,宗室的亲王-郡王们,纷纷出列复议,一个接一个的..还有许多六部官员亦是复议表态-或再奏新议,整整持续了十来分钟...不过..似乎仍有部分尚未表态之人..端王载漪冷不丁的冒出句“不知李中堂..何意呐?”

    注:笑怀-笑的很开怀的意思,不同于苦笑.傻笑.痴笑.坏笑.大笑.冷笑等等....=_=不知道字典里有木有这个词,反正我是现编的..本来编的是怀笑,怀-即胸,胸-即气;压着气笑,就不是特开怀大笑的那种,后来发现倒过来念仿佛更顺,而且“怀”这个字倒到后面后发现还可以取“开怀”的意思,于是就倒过去了..

    注:“儿”尾音,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想象京片子的味道,读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忽略那个“儿”字,只是一个尾音,本来是不该码的,不过还是码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