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风云之赵构传奇
字体: 16 + -

第二章 保卫汴京(一)

    thu dec 03 22:30:53 cst 2015

    汴京,简称汴,古称“汴州”、“东京”、“大梁”。是中国多个重要王朝的首都。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大梁”,冶铁业发达,十分繁荣。后历经黄河水患的战乱,几乎沦为废墟,极度衰败。

    公元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王位,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的都城汴京,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城市。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

    北宋政府改变了周、秦、汉、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从事买卖活动的旧规矩,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设铺和沿街做买卖。为活跃经济文化生活,还放宽了宵禁,城门关得很晚,开得很早。

    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一个军巡铺,铺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间警卫官府商宅,防盗,防火,防止意外事故。

    东京城的布局,基本上是继承隋唐以来的传统,但与隋唐的长安、洛阳又有所不同,它不是在有完整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而是在一个旧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

    再加上城市人口的众多,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些对东京城的布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东京城有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外为内城,再外为外城。

    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内城与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以保障居于内城之中的皇城的安全;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

    开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南端,周围是一马平川,地势坦荡,无险可守,因此,北宋王朝非常重视东京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除了修筑了三重城墙并常年派重兵防守以外,还完善了城墙本身的军事防御设施。

    如神宗熙宁年间,“始四面为敌楼,作瓮城及浚治濠堑”,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又买木修植京城四御门及诸瓮城门,封筑团敌马面”。瓮墙、马面等原仅用于边防城堡,东京城全面采用瓮城,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防御的重视。

    东京城的主要街道是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从宣德门至南薰门;从宣德门外向东至土市子,再折向北经封丘门一直延伸到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丽景门至阳门;从州桥向西经宜秋门至顺天门。

    这4条街道称为“御路”,为皇帝出入所经。东京城的街道宽窄不一。宣德门前的御街宽二百余步,约今300米,实际上是一个宫廷前广常“旧许市人买卖于期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

    中心街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权子之外”,其他街道宽二十五步至五十步。北宋中后期以后,由于“侵街”现象日益严重,街道已不如当初宽广。

    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

    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后至太守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京的主要街道景阳门大街出现了“侵街”现象,坊制也开始崩溃。

    北宋东京城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手工业作坊,如历史上最早的火药作坊,以及由五代而来。

    经过北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印刷作坊等。这些手工业曾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东京城的商业更是繁荣,坊市合一的城市市容布局,夜市、瓦市和定期市场贸易的形成,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显着特点。

    当时的居民在东京城中五方杂处,面街而居,打破旧日坊墙的约束,将工商业的经营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桥头巷口,形成“南河北市”的繁荣市常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京城之内还出现了一批富商大贾,

    “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官僚、贵族也争相开店,古代官场以商为耻的思想,已被冲荡得干干净净。

    东京城的人口,从户数上看,在10万以上,就人数而言,约百万,“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不但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城。

    东京城的城市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艺活动的专门场所也开始形成。当时东京城内最突出的娱乐场所是瓦子勾栏。瓦子勾栏的伎艺有说书、小唱、杂剧傀儡、讲史、小说、散乐、舞蹈、影戏、杂技等。

    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东京外城城壕名叫嵋护龙河,宽约数丈,城濠两岸种植杨柳,城门皆瓮前后三层,只有南熏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为直门两重,作为皇家大道大门,东京外城分有东南西北四面城门:

    南面有南熏门,此为正南门,还有陈州门、蔡河水门;西面南则有戴楼门,蔡河水门。

    东面城门有东水门,为汴河下流水门。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夜间则将闸门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此外,还有新宋门、新曹门(东北水门,五丈河之水门)。

    西面城门有新郑门、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万胜门、固子门(西北水门,即金水河水门)。

    北面城门有陈桥门、封丘门、新酸枣门、卫州门。

    东京外城城墙,每隔一百步左右就设有马面、战棚等防御工事。城墙内道两旁遍种榆树柳树。每隔二百步左右就建有一座防城库,里面放有战时所用兵器。

    为迅速稳定局势,身为京城保卫战总指挥的李纲很快组织起四万马步军,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军,每军八千人,分别派出得力的将官统领,其中前军八千人负责守卫东水门外的粮仓,因为粮仓内储有四十多万担的粮食,一旦为金军所得,后果不堪设想。

    后军八千人负责守卫东门外樊家冈。因为这儿的城壕过浅,想要加深加固已经来不及了。其他三军留在城内,作为机动部队。另外,李纲还在城中大量招募百姓加入守城部队中。短短几天之内,东京城的战守设施大致准备妥当。

    由于东京的地形和金军人数的不足,金军只能进抵东京的北面和西面,无法将东京城四面围困。当天晚上,在完颜宗望的亲自指挥下,金军发起了第一次对东京的进攻。

    金军的第一次进攻的目标,是城西北方向的天驷监。

    这天驷监是一处皇家仓库,仓库旁边有一片不大的小树林,风景优美。这儿三面临汴河,汴河从这儿流过,直下城中。林中建有一处专供皇帝使用的蹴鞠场,这儿储有宋军的上万匹战马和大量的粮食、草料。

    完颜宗望深知,因为城中宋军是拼命保卫城池,战斗意志必然很强。且随着时间拖长,宋军各地的勤王兵马必然越来越多,到时金军再想取胜,则更不容易。因此,他决定采取速战速决,尽快摧毁宋军守城意志,在宋勤王大军到来之前,一举拿下东京。

    当天夜里,金军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城战。

    三千多名金军从天驷监乘坐三十多艘大船,悄悄从汴河顺流而下,力图攻占西水门,一举突入城中。当金军船只驶入汴河后不久,便发现河中被宋军设置了大量障碍,船只无法深入。

    原来,李纲早就防备了金军这一手,他拆除蔡京家中的假山,把大量奇石丢入汴河中,堵塞了西门水道。这样一来,金军只得一边排除宋军障碍,一边缓慢前进。

    当金军船只抵达城下时,李纲埋伏在这儿的两千名宋军敢死队突然从林中冲出,他们一边与企图上岸的金军激战,一边用长钩将金军船只拖到岸边,用大石将船砸烂。两军在夜色中激战,金军万没想到宋军如此拼命,一夜之后,三千金兵损失近半,看看已无法取胜,金军残军只得撤退。

    第二天早上,三万金军在完颜宗望和讹里朵的指挥下,分成三路,分别进攻北面城门的陈桥门、封丘门和新酸枣门。

    李纲亲自指挥宋军作战,宋军刚刚取得了晚上的胜利,现在又有李纲督战,士气大振。

    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金军在女真羊角军号声中,抬拖着特制的攻城木楼,冒着宋军从城上射下的箭矢、石块,奋勇进到城下。这种特制的攻城木楼,高约三十多尺,下底宽七八尺方,逐渐上收,到最上方形成一云梯状,金兵可沿木楼而上,直达城垛。

    在过去十多年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这种特制的攻城木楼发挥了极大作用。在对辽的最后一战中,金军用数十架特制的攻城木楼,同时攻打应州,最终一举突入城中,活捉了辽天祚帝,致使辽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