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传奇
字体: 16 + -

第二章 丁达武公然行凶12

    fri jul 10 05:21:14 cst 2015

    现在的大清国,就像一顶华丽帐篷,外面看着光鲜,君臣端坐其乐融融。里面的人才知道帐篷已经破了,四下漏风上头漏雨,大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罢啦!再不移风易俗,恐怕过不了几代就国将不国啦!怀着这样理想的雍正细心地捡起桌子上的两个饭粒,丢嘴里以后才说:

    “朕有什么不知道的!咱们兄弟在一起不用藏着掖着,不客气点说,圣祖晚年一味求稳,官员们不干别的,一年到头弄两篇颂圣文字就完事。朕并非不知秦秀成做事过猛,蔑视民生,但满朝文武有几个肯像他这样振作的?自他上任钱粮翻倍!朕也并非不知道田文镜个性刻薄,学养有限,但各省督抚,还有哪一个肯像他那样清廉、那样忠心耿耿!朕也知道李卫品行不端,但又有哪一个肯像他那样勇于任事的!还有德州知府李万和等,林林总总。若想改变目前的颓废之局,求稳之困,就不得不痛下重手,锐意进取,其他一时也顾不得啦!”

    言语虽然漂亮,其实并没有暴露他眼下的苦恼。八爷#党¥人到处传说他得位不正,官员们又不贴心,结果导致他这个皇帝不能一呼百应。最高档次的皇帝终极追求是什么?不是权不是军队也不是钱,而是左右天下的是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必须根据皇帝的喜好决定。如此以来皇帝才潇洒,才有趣。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饱含着雍正的强烈渴望。谁都得承认他对国家形势的分析有道理,但十三爷并不赞同现在的用人政策,求稳求变都对,关键要耐住性子慢慢建立制度,而不能急功近利剑走偏锋。

    派岳乐马志民带小混混上江南闹腾,本属于邪门歪道,好歹能取得实效,也算没有枉费心机。

    但在佛会上利用了因震慑八爷,现场点燃手指头,如果街头卖大力丸的耍狠玩上一招,当然无可厚非,十三爷碰上了不但会鼓掌叫好,没准还赏几两银子,但在皇家别院实在有碍观瞻,后世读史读到这一幕,保不齐会喷掉门牙。

    在十三爷看来,毫无来由呼啦啦宣布派了因去八爷府宣讲佛法,明显操之过急的想当然。像了因等匪类,无论如何洗心革面,都不宜参与朝务,太平时节用人,首重心地品德。再说,八爷少年成名,一心想争夺皇位,连康熙老爷子都无法熄灭他心中的熊熊欲#火,岂是无足轻重的了因眨眼间就可以收服?明明对政敌耿耿于怀,甚至内心还有点自愧不如。但处理时却如此儿戏,简直叫人无语。

    “既然皇上提到廉亲王,臣弟要多说几句,”十三爷眼睛盯着菜盘,语气平淡地道,“臣弟不否认他有私心,但皇上现在高高在上,没必要处处跟他争一时短长。先利用那个小混混找由头杀杀他锐气,再假以时日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他想不服也不行。了因去他府上容易引起是非,臣弟以为还应慎重,既然答应了就去一次,以后还是免了吧。”

    派了因说服八爷,搞不好打不着狐狸惹一腚骚,十三爷十分清楚了因的底细,大街上卖狗¥卵%子――横竖不是玩意儿(丸子)。八爷可不是吃干饭的,一旦使点手段花点心思,把和尚弄个七荤八素也不是难事,到时候雍正偷鸡不成蚀把米,还不得恼羞成怒痛下杀手,天天纠缠这些见不得人的内斗,牵扯精力不说,也于朝局大不利。

    既然下决心解决血滴子,完全应该一勺烩了了因!所谓开刀割疮不惜好肉,致胜之法难在狠毒!十三爷对雍正兴致所来做事没有章法特别反感。如果面对其他兄弟,这番话可以赤#裸裸翻译为:捣鬼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一味逞小人得志,依仗权势玩弄权术坑人,手段毕竟属于下三滥,玩物丧志远不及玩人丧德恐怖。但面对皇帝,话不可能说得太坦白。想起了因拿手指当火把,雍正有些得意,忽略了十三爷的潜台词,略带兴奋地炫耀:

    “看看吧,明儿了因回去廉亲王府,也许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痛心疾首时冷酷无情,机会乍现时又怀着妇人之仁,雍正当皇帝还算合格,但看人却不带眼睛,原因在于想当然,这是他的老病根,一时半会治不好,继续争辩下去没有大意思。十三爷一时黯然,哥俩很快又开始谋划年羹尧的银子,眼下朝廷进项没有出项多,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没辙,面上光鲜但内里穷困的雍正又气恼地道:

    “简直成了朕的债主!不是立功将士要银子,是他年大将军要银子!四川、云贵和整个西边的钱粮一律归他调度,他现在比朕还富有!比朕权力还大!怎么就没个知足?毫不体谅朕的难处!他在西北打了两三年,国库被花得河干海净!要银子也得容朕喘口气不是?”

    去年年羹尧大胜,雍正一高兴就荒腔走板,居然低三下四地宣布年羹尧是自己的恩人,他如果不做个好皇帝,简直对不起年羹尧!胡说什么:“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后来更过分,不怕肉麻地腆脸地晓谕: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年羹尧地位快赶上圣祖爷啦!哪有人主跟臣下如此套交情的!无能如汉献帝,也不至于在曹操面前这般厚颜无耻,刘备当年也没有这样吹捧过诸葛亮!

    年羹尧隆科多等无一不是干才,如果约束得当驾驭得法,个个是能臣,结果到头来全被雍正惯坏了,变成尾大不掉的权臣。当时十三爷知道不妥,也多次劝阻,但雍正那时候与年羹尧好得恨不得扒拉一碗饭,穿一条裤子,睡一个被窝,哪里劝得动!

    此刻年羹尧天天要银子便成了债主?近来种种迹象无不显示,雍正开始对年羹尧、隆科多这两大肱股不耐烦,心里憋着火气。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十三爷顾虑西北一乱天下震动,害怕雍正意气用事,破坏眼下朝局的稳定,给八爷可乘之机。因此未雨绸缪小心提醒道:

    “皇上,臣弟以为,再难再苦毕竟我们在京师,而年羹尧统帅千军万马在前线。他的银子不能耽搁,事关十几万人的军饷,再难也得筹措啊,容臣弟细细想办法。”

    沉痛的语气、花白的辫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令雍正泪眼朦胧。他强忍着点点头恨恨地喝口茶!天色已经不早,晚宴该结束了,十三爷起身时忍不住直抒胸臆,但为了缓解气氛,又提到了造化:

    “了因去廉亲王府一事,还请皇上斟酌。给造化找个人也不难,臣弟回去即刻内务府去找,懂行的丫头肯定有,合适与否皇上自己定。”

    雍正点点头,冲门口嚷一句:

    “来呀,备顶小软轿子,送怡亲王出宫。”

    康熙晚年根本不尽职尽责,一味糊弄,美其名曰生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贪官遍地,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雍正虽然雷厉风行整治,直至今日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十三爷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导致今天的困局是善恶颠倒使然。凡事不能急,从制度着手,慢慢形成善者能者扬眉吐气、庸者贪者人人喊打,只要风气改变,不愁天下不治。

    可雍正不信。

    为什么他天天嚷嚷累,原因无他,心性使然。以小人之心看人,人人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诚心待人,宁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所以看到的都是君子。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现在不是圣人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圣人。所以大学者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根据来自于佛经,释迦摩尼说人人都是佛。从佛的眼光来看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只看肯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