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哪些事儿
字体: 16 + -

大乱!

    sun apr 26 13:27:05 cst 2015

    公元前209年10月,在山东的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今安徽省宿州市市区东南约20里),两位猛人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他们的两个都尉,揭竿起义,举起了反秦的第一杆大旗。起义非常顺利,短短一个月就连克大泽乡,蕲县,并在陈县建立了政权,国号张楚。天下苦秦久矣,各地风闻大泽乡起义,纷纷效仿,争先恐后的拿起锄头,扁担,杀死了本地的长官,响应起义,一时间,天下大乱,官不聊生。短短三个月,原先的赵,齐,燕魏等地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各自称王。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与此同时,远在咸阳城的秦二世倒是很镇定,不是他临危不乱,而是他压根就不知道天下造反了。后世往往将这一结果归咎于宦官赵高,说什么赵高瞒报军情,把秦二世蒙在鼓里。这话基本正确,但还是存在问题的。在通信技术并不发达的当时,赵高掌控地方几乎完全依赖于各地地方官上呈的奏疏,而造反地区第一个死的就是地方官员,不死的也在考虑投降,哪有多少人给他上奏疏啊,所以说赵高知道天下有人造反是对的,但是他没有想到局势的严重性,而他又深知秦二世的懒惰脾性,自然也就不会把这种小事上报了。总之,咸阳城里歌舞升平,没有一点乱世之像。

    事情讲到这里,也该让我们另一个重量级角色闪亮登场了。眼看山东乱成了一团,吴中郡守殷通知道秦朝大势已去,为了不被吴中里的老百姓干掉,他决定反秦,响应起义。起义是需要统帅的,殷通乃一介文人,不懂带兵。于是,他找到了吴中的一位名人项梁。

    项梁,楚人,世代为楚国贵族,父亲乃是楚国名将项燕,在秦楚之战中英勇战死,死前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咒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殷通看来,项梁本就是楚人,且父亲又为秦人所杀,与秦国可以说是有着国仇家恨,对他的反秦义举自然会鼎力相助,誓死不辞。

    其实殷通基本上是对的,项梁的确和秦国有着血海深仇,也很想举兵反秦,实际上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项梁就已经在吴中秘密召集死士,操练人马,随时准备反秦。但是殷通没有注意到一点,也是整个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点:他是秦人。

    项梁对秦人的态度是比较偏激的,在他看来,秦人是靠不住对的,秦官是该杀的,而且殷通的反秦很明显是自保行为。况且,杀掉殷通,是有好处的。好处有两点:首先,起兵先杀地方官是秦末起义的一大潮流,杀掉殷通,也可以向远在陈县的陈王表表决心。其次,杀掉殷通就可以获得吴中的全部人马,占据吴中的全部地盘,获得主动权。有此两点,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郡守府里的殷通完全不知道这些,他热情而诚恳的接待了项梁,在他看来,这个人将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助他成就大业。他对项梁完全放下了戒备之心,因为,项梁是一个人去的。当然,殷郡守没有注意到在郡守府外守候的项梁侄子项羽。

    放下戒备的殷通直接对项梁说出了他的计划:由项梁和桓楚分别担任吴中军的统帅(这位桓楚也是位猛人,后来成为了楚国的五大将军之一,后面会讲到他的事迹),同归殷通节制。令他满意的是:项梁没有犹豫,立马赞成。这个时候的殷通在项梁眼里,就是个死人,听他讲话也就当放屁了。可殷通不知道这些,他对项梁说:不知道桓楚在哪里,不知项梁公是否有办法找到他。项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机会。思考片刻,他对殷通说:我侄项羽应该知道桓楚在哪。此时的殷通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上勾。高兴地说,快去把项公子叫过来。

    项羽很快就进来了,他就在门外。看着眼前这个1米9的大汉,殷通笑着坐在座位上,他在等着这个大个子向他行礼。让他失望了,项公子进来以后一句话都没说,直奔挂在墙上的宝剑而去,殷通的反应比较慢,他或许以为这个大个子是要看看他的剑。项羽没有给他时间想更多,抽出宝剑,手起刀落,殷通的脑袋应声而落!

    杀了郡守容易,可是郡守府不是平常老百姓的家,内内外外都有卫兵在巡逻,一旦打起来,单凭项梁叔侄两是很难走出去的。

    项梁做了个很大胆的决定,他让项羽提上殷通的人头,自己佩戴上殷通的印绶。然后二人一同走出了房间,巡逻的卫兵看到,二杆子精神爆发,拎着杆枪就冲上来,当然他们不可能是力能杠鼎的项羽的对手,被项羽几刀就给剁了。

    围上来的卫兵看着一身血的项羽和满地的尸体,犹豫了,毕竟脑袋是自己的,掉了就长不出来了,要慎重。看见卫兵们犹豫了,一直躲在后面的项梁突然就超人附体了,他拉开挡在面前的项羽,对发愣的士兵说:殷通无信,想要把整个吴中郡出卖给陈胜(你不想吗),我杀了他,诸位勇士都被殷通所误,我等只诛殷通,余皆不问。于是,卫兵们一哄而散。

    这些话听起来虽然普通,其实大有学问。开头先说明理由,给自己台阶下,而后又给了卫兵台阶,表示卫兵不来送死不是卫兵的错,最后又表示余皆不问。一下子缓解了气氛,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皆大欢喜。可见,一张会说话的嘴真的可以救人命啊!

    就这样,项氏叔侄成功地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这一步对项羽来说,是宝剑出鞘,锋芒初试。对项羽在郡守府所杀人数,史书的记载是:百人。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项梁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加上他在吴中的名望,很顺利地让吴中的士兵们放下了兵器,立地成项家军。项梁完全接管了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