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去读史书
字体: 16 + -

女娲山与补天台

    wed sep 16 08:33:50 cst 2015

    这一篇文章主要整理的是百度百科上知识,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我将修改这篇文章,已达到你的满意。

    女娲补天台

    传说女娲补天后,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平地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史料中也有记载:《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可见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也是出自日照。

    陕南女娲山

    在今天的陕南平利县有座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唐代李冗在《独异记》中的记载“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与当地百姓“滚磨为婚”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女娲山东北方向不远处,现有一条山沟名叫“磨沟”,此沟因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传说而得名至今。

    在《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在平地上建起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女娲庙就坐落在女娲山乡七里村。据当地百姓介绍,解放初期的女娲庙十分庞大壮观,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有四扇大门,房宇百余间,殿堂三层,故又称“三台寺”;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墙断壁。

    相传,女娲采金州(现安康)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当地民众为祭祀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长治也有一座娲皇庙。据说女娲曾经在这里“炼石补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她因为思念留在数百里以外中(霍)皇山下女娲治所――赵城侯村的亲生儿女,曾经登上这里的山头,眺望家乡,所以人们把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山头命名为望儿台。

    诸如此类的娲皇庙建筑,还分布于晋东南地区平顺县南耽车村、黎城县广志山、潞城县七里店、襄垣县仙堂山,以及晋中地区左权县苇子沟,平定县东浮山等地。在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结语:为了纪念女娲,后人也为女娲建造了雕塑。其中有:

    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矗立着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像,这座雕像宏伟壮观,全身用乳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2米,宽约7米。女娲上身为人,下身是缠绕一团的蛇尾。她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激励蛇口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民的创新精神。

    为纪念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25周年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参与“维也纳联合国中心女娲补天雕塑维也纳联合国中心女娲补天雕塑补天行动”20周年,2012年11月21日,中国艺术家袁熙坤创作并捐赠的“女娲补天”雕塑正式进驻维也纳联合国中心。“女娲补天”雕塑的创意来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雕塑家借助“女娲补天”的精神来呼吁国际社会保护臭氧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有女娲补天雕塑一尊。造形为女娲补天,双手举起五彩石,抬头上扬,双目凝视天上,意为女娲补天。

    甘肃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园处有现代女娲雕塑一尊。造形为女娲补天,底座四周环绕人类幼儿,意为女娲造人。

    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