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去读史书
字体: 16 + -

关于女娲的节日

    tue sep 15 09:33:12 cst 2015

    这一篇文章主要整理的是百度百科上知识,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我将修改这篇文章,已达到你的满意。

    民间对于女娲主要有两个纪念日,一个是女娲的生日,另一个是天穿节。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事象构成了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

    天穿节,是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天穿节日期主要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此节日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

    宋代南城人李觏在《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诗中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

    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

    天穿节的日期也有其他说法,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

    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

    结语: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