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去读史书
字体: 16 + -

女娲造人——下

    fri sep 11 15:01:16 cst 2015

    关于女娲造人的传说《淮南子・说林训》和《独异志》提出了不同的说法。

    《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创造化育。”汉末学者高诱注解:“黄帝,是古代的天神,在开始造人的时候,造出性别;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女娲,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里说创造化育(人类)的社会进化大业并非只是一个人的功劳。”

    在《独异志》卷下中,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繁衍人类,言: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兄妹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这些传说则是反映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男性权力的增大与对社会的掌控,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类的造物主与至高神为女性的说法,即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女娲造人的降格,随着父系社会对女神的削弱,所以产生了黄帝、伏羲、盘古等,与女娲共同造人或繁衍人类或取而代之。

    上回说到传说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

    所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还有补充的说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人日节也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总之:《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使故事的基础上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瑰丽的色彩。

    而《太平御览》、《神话故事新编》等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结语:女娲造人这篇故事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传说中女娲在天地之间非常孤独,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来增添生气排解寂寞。这种想法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高贵冷漠的神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