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
字体: 16 + -

第209章 开启战端

    mon jan 05 07:00:00 cst 2015

    哲宗虽然年纪轻轻,但杀伐果断从不肯受制于人,在他手上起起落落的官员数不胜数。众臣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所以,要劝也只能在他未下决心之前死命劝,等他一锤子砸下来便再无更改可能的。

    既然圣上决定要在北方用兵,那裁军的事基本就不用议了。开玩笑,以前百万大军尚且常常打败仗,朝廷要是再裁军,那还打个屁啊!所以殿上的文武大臣基本是一边倒,全都反裁军。这次章惇也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将裁军之弊一条一条娓娓道来,象是一次总结发言,把众臣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徐诚忻有心辩驳却也是独木难支,他终于是感受到了: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一有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前功尽弃。

    哲宗是知道徐诚忻的持何种态度的,他听完众臣反对裁军的意见后也没有特意去问徐诚忻,可见他也是偏向众臣的。那么,暂停裁军的决定就水到渠成的下达了,众臣均呼圣上英明,可谓皆大欢喜。

    徐诚忻真要坚持裁军倒也不是全无胜算,至少兵部、户部还是倒向他的。但他刚才仔细听来,章惇的话似乎也是有些道理的。毕竟宋廷对与辽人、西夏打仗向来信心不足,徐诚忻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规模不大,不足以说服朝廷。而且上次在易州,徐诚忻所倚重的火器威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区区三门大炮,再加上要命的冷却时间,实用远不如震慑。

    难道是我操之过急了?徐诚忻开始自我反省。虽然自己已在高位,哲宗对他多半也是言听计从,但改革改的是天下、是众臣。如果他们不想改,就算我位再高、权再大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看来只有通过事实来说服他们,让朝廷重新树立对军队的信心。所以得打胜仗,多打几个胜仗。铁卫军,这次还是要靠铁卫军、靠火枪大炮......

    徐诚忻在那儿低头沉思,许多人却在等着他出言反驳,毕竟他是裁军的始作俑者。等了一会儿不见他出声,便料定他已经知难而退,均不由暗暗松了口气。

    商定完毕,早朝也结束了,徐诚忻默默随人群退出大殿。才走一会儿,见王旭迎上来道:“徐大人稍候。”

    “王公公,有什么事吗?”

    “圣上在景政殿唤您去见驾呢。”

    “行,那我马上就去。”又回头问道:“圣上还召见哪位大人啦?”

    “还有章太师。另外,兵部王大人和户部刘大人也在宫中候着,等会儿也要见圣上。”

    “哦,那就有劳王公公啦。”徐诚忻客气几句便往景政殿而去。

    景政殿内,哲宗正在翻阅奏折,倒是个勤奋的君主。见他进来了,扔下折子笑道:“徐爱卿来了,免礼赐座。”

    徐诚忻略略客气了一下,见章惇早就坐着等他呢,便也见了礼然后坐下。

    哲宗看了他们二人一眼,笑道:“二位爱卿都是朕的股肱之臣,虽政见略有不同但朕知道都不是出于私心。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而生隙罅,令朕痛心啊!”

    二人连称不敢。

    哲宗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如此甚好。今日大计已定,打仗这事说起来简单,打起来却是千头万绪颇费心思。所以,朕虽决心打这一仗,但心中着实没什么把握,所以想先听听俩位爱卿的意见。”

    章惇手捋胡须,沉吟道:“陛下既然决心要打这一伏,依臣之见倒也有不少优势。辽人虽强,但久与西夏......”

    话说一半,哲宗即挥手打断了他,道:“朕还不想与辽人为敌。”

    二人均一怔,章惇猛然醒悟,道:“原来陛下是想打西夏......这倒也不失为良策,只是......现在的形势是辽强夏弱。然而西虽已是强弩之末,却也是块难啃的骨头,我军若强攻必损兵折将。能短时间内攻下夏州倒也罢了,若久攻不下,必会被其所累。到时西夏与我朝两败具伤,辽人便可乘渔翁之利啦。”

    “所以此仗必须要胜,而且要胜得干脆利落。”徐诚忻接口道:“一来可以以战养战,攻下夏州后必有大量物资财物可取,正好可用来弥补战争消耗;二来也可以威慑辽人,让我朝与女真人争取更久的准备时间。”

    “爱卿言之有理。”哲宗目光炯炯,问道:“一旦开始攻城,你们觉得有多大把握能在一个月内攻取夏州?”

    “一个月内......”章惇犹豫不定。

    徐诚忻正想用铁卫军立威,忙道:“陛下,让臣带着铁卫军出战,臣至少有八成把握在一个月内拿下夏州。”

    “不可。”哲宗摆手道:“铁卫军是我朝精锐,留着对付辽人应该是一支奇兵。而且朕也不想让辽人这么快了解我朝火器的强大威力,让他们寻找应对之策。”

    “但如果让普通的禁军出战,恐怕伤亡太大了。”

    “朕也心疼啊,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眼下国难当头,有些伤亡也是在所难免的。你看满朝文武均反对裁军,既然不裁军自然要用他们,不然岂不是空耗钱粮?”

    徐诚忻心中一跳,听这意思怎么这么耳熟。他这是要用人海战术,用禁军的尸体把西夏堆下来啊。

    “所以朕的意思是:再调二十万大军给杜中师,加上他现存的十多万人马。三十多万的兵力,边上还有辽人相助,拿下西夏应该不是问题了吧。”

    听到这里徐诚忻终于明白了,哲宗说的这个计划不就是范斫在明州时建议的吗。当时徐诚忻厌它有“借刀杀人”之嫌而弃之不用,想不到哲宗却采纳了,看来范斫昨晚就已经跟哲宗长谈过了。又想:帝王之心果然狠毒,一句话就把十多万的将士直接推到了火坑。

    当然徐诚忻这样想也是有些过了,哲宗采用这个办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安全起见。治理天下行军打仗,类似于这种“丢车保帅”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也是迫不得已。哲宗这样做可见他变法、抗辽决心之大,也是难能可贵的。

    章惇的脑子如此灵光,也已听出哲宗的本意。想想虽是狠了点,倒也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他与徐诚忻不同,是个非常职业的政沼家,政治家其中有个特点就是铁血无情,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仅不反对,心中反而对哲宗另眼相看,想不到年纪轻轻的哲宗可以想出这样的良策,不由连声称赞。

    哲宗的神色也颇为得意,笑道:“此计也是经人提醒,并非朕一人所得。这次把你们叫来主要是想商量一下战后的事宜,西夏的领土我们要不要争?”

    徐诚忻暗想:原来你早就已经打定注意了,早朝上的争论不过是走走过场罢。倒是难怪了,凭我那段胡扯的故事怎么能一下子说服他呢。

    “陛下,臣以为西夏之地辽人定然志在必得,我们不宜去争。”章惇道:“原因有三,其一,我朝虽欲与辽一战但时机尚不成熟,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与其结怨;其二,西夏降地久经战火蹂躏,早已民困地荒、灾祸四起,短期之内完全成了个拖累。其三,占其城池、夺其百姓,西夏崇宗李乾顺岂肯罢休,定会寻机卷土重来,再加上辖内夏民痛恨异族,万民不顺岂能安枕?陛下本已打算即将用兵的,所以切不可再带个包袱。”

    徐诚忻道:“这话我同意,不过......”

    哲宗一副果不其然的表情,笑道:“徐爱卿有何见解?”

    “不过幽云十六州无论如何也要拿回来的。这也是当初臣与辽人约定的事,用一半夏地换回幽云十六州。”

    “不错。”哲宗点头道:“幽云十六州本是我汉人之地,而且盛产良马。若能拿回则我军再也不会缺马了。”

    三个人本来就志趣相同,只要哲宗把决心一下,其余东西基本不用多说就定下来了。然后又把兵部尚书王修、户部刘正召进殿中商议具体调兵调钱运粮等事。

    第二天,各衙门就开始忙碌起来,一道道命令发布下去,调兵遣将、征集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往北方。而徐诚忻也开始忙开了,除了每天在衙门里批阅公文,一有空就去军器监或者铁卫军营地呆着。因为他知道,这一仗结束以后,真正的大仗才会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