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
字体: 16 + -

第136章 大宋义商

    fri oct 24 07:00:00 cst 2014

    当天下午,知天下突然发行了一份号外,报纸的首页只印着一行字:明日午时三刻,东华门外,菜市场,敬请莅临。剩下的版面是一幅大大的地图,将准确位置和路线清清楚楚地标注在上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消息,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

    一时间京城百姓议论纷纷,完全搞不清这是什么意思。有许多人特意跑到菜市场,发现那里正在搭一个大大的简易台子。上去一阵打听,竟没有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那个时间,这个地点,通常都是人流最密集的。于是便有许多谣传猜测,有的说是要杀囚犯;有的说是一个大班子要来唱戏;也有的说是某个大户人家要在此抛绣球招婿。

    整个下午,直到睡觉前,大家都在议论这件怪事,让徐诚忻做足了噱头。

    至于那些官员,当晚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知道当朝宰相章惇已经为灾区捐银五千两。至于你们捐不捐看着办,此事不强求,全凭自愿,多少不拒......

    第二天,报纸的头版还是一行字,只是将“明日”改成了“今日”。其余版面清一色的灾区消息,将受灾地区的种种境况一一描写出来,并且配有不少凄惨的图画。当然也有一些社论式的文章,从各种“高大全”的角度阐明国家需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良好社会风气。

    报纸的最后还有两张表格,上面分别记录着私人及商家已经向灾区捐款的人录。私人一栏里章惇的大名以五千两银子排在头位,后面密密麻麻还有许多人。这些人大多是接到消息的朝廷命官,还有是报社的伙计,以银两的多少排名。

    商家的却只有“知天下”报社一家,捐的银子是一万两。两份不表格的最后还有一行粗体字:同胞们正饥寒交迫,你捐了吗?

    这份报纸一出,百姓们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要不要捐款百姓们还犹豫不决,但这样的热闹都是喜欢看的。

    捐款这种事,徐诚忻经历得不少,那些套路他看多了也学会了。只是苦于没有好的媒体平台,要是能有个多媒体播放画面,再配上音乐、旁白,非把这些大宋百姓个个整哭了不可。

    现在能用的只有声情并茂的演讲了,找了几个口才不错的,加以指点,轮流上台演讲。这边在演讲,那边还不断的有人捧着银子上来捐,这些人有官也有民,多数是他认识的。本来他还想过要不要找几个人来扮成灾成来诉下苦,后来想想还是算了。虽说这款的确是为灾区募的,但戏不能做得太假,不然银子拿得不安心。

    这样闹了一阵,果然带动了不少心善的百姓上来捐款。每一个来捐款的人,都被一位帐房先生记下来,这是一份功德,古人还挺在意因果报应的。

    私人募捐的第一名还是章惇,果然没人敢越过五千两的。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职位大小、品轶高低适合出钱,算得严丝合缝。商家的排位还是没变,来捐的也都是一些小商小铺,银两也不多。也是因为时间紧迫,要不然,以知天下的身份给那些大户们点拨一下,必有不少人愿意出这个钱的。

    徐诚忻现在是官,场面上的事不宜出面,只是躲在一旁暗暗指挥。他正想着如何让那些大户出点血,突然闻得外面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出来一看,只见一队宫人站在场中,王旭手捧圣旨正在那儿宣读。

    原来圣上今早听闻知天下在此募捐银两帮朝廷赈灾,龙颜大悦,立即下旨褒奖,赐报社以“大宋义商”的称号。一块由圣上亲自题字的金字牌匾,上面挂着红绸,热热闹闹地被送上台子,让诸多商家羡慕不已。

    不过他们想得到这个称号也还有机会,剩下还有九块牌匾就放在边上,言明委托报社赐给贡献最大的商家。此消息一出,京城里的商家顿时炸天了锅,皇帝亲笔题的字,再加上“义商”两个字,那在堂前一挂,绝对是一块金字招牌。别的不说,光这份荣誉也是够几代子孙牛逼了。

    王旭带着一帮太监笑眯眯地走了,台上的主持人开始大声忽悠:“各位看官,各位掌柜:圣上说了,朝廷里本不缺这点银子。但京城的百姓能主动出资支援灾民,足见我大宋子民急公好义之纯朴民风,值得裹扬。这些牌匾,其中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要在平时化多少银子都换不来的。我也不耽搁大伙儿时间,就半天时间,谁捐得多,谁就把它扛回去......”

    “我捐五万两!”台上那位话还没说完,性急的就开始动手了。

    “六万两!”

    “八万两!”

    “再捐一万两!”

    这哪是捐款,简直就是拍卖。

    一张大红纸挂在台上,上面注明捐款最多的前九名掌柜,银两数目不断地翻新。京城里的富商大贾闻风而动,排行榜一改再改,那银子数目是蹭蹭往上跳,看得徐诚忻眼皮直跳。尼马,早知如此还捐什么款,直接问哲宗讨几幅字拿来拍了不就完了嘛。

    越接近酉时捐款越疯狂,为挤进前九名,许多人直接站在台边随时往里面扔银票。终于到了酉时,这场闹剧总算是结束了。得了匾的个个敲锣打鼓,开开心心地回去了。许多扔了银子没得到的只怪自己自不量力,暗自懊恼。

    帐房先生一点银子,总共得了二百八十多万两,主要的大头还是那些抢牌匾的掌柜。九位商家平均每人出银二十五万两,最高的便是鼎鼎大名的宝通钱庄,出资三十八万两。他要的不仅是牌匾,而且要捐款第一的名声。

    徐诚忻多少有些后悔,早知道这一出戏应该找地方暗暗举行。现在这么一闹,捐款的味道就变了,但商人自古重利,也不能怪他们。

    银子早就够用了,最热闹的场景也结束了,人群渐渐散开。暗中指挥的徐诚忻招呼伙计们收摊,收了一半,忽听那边有一人高声叫道:“等一等,我要捐钱!”

    忙了一天的伙计见来人是个衣衫褴褛的老头,没好气地说:“都已经结束,钱箱也收好了,您老还是算了吧。”

    那老头一脸遗憾,拳头里紧紧撰着钱,道:“老汉年轻时在灾区那边呆过,捐点小钱也算是回报则个,小哥再麻烦一下?”

    边上一路人奇怪地问道:“老头,你捐多少银子啊?”

    老头略显尴尬地憨笑几声,道:“不,不多,就五文钱......”

    边上的人一阵哄笑,刚刚几千几万的收银子那些人怎么会将这三文钱放在眼里。人群中有一人笑道:“那老汉,你这区区五个铜板也好意思拿出来,我看你的日子也不好过,还是留着自己买馒头吃吧。”

    众人又是一阵哄笑,老头面色微赭,呵呵干笑几声转身欲走。

    “老伯等等!”

    老汉转身一看,见来人虽皮肤黝黑却衣着考究,气宇非凡,便知不是一般人。便道:“大官人有何吩咐?”

    “老伯可是要捐钱?”

    “唉,唉,就五文钱,少了点......”

    “钱多钱少不重要,咱捐的是一片心意,你等等。”又转头对那伙计瞪了一眼道:“狗眼看人低的东西,还不快把箱子取来!”

    那伙计吓得屁滚尿流,赶紧跑去拿钱箱。边上看热闹的人却越聚越多,纷纷猜测此人是谁。

    早有人低声惊呼:“咦,这位不是国舅爷嘛,前些天刚刚娶了长公主殿下。”众人仔细一看,果然不错,顿时都围上来看热闹。

    “老伯的境况似乎也不太好,捐了这钱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啊?”徐诚忻问道。

    “无妨无妨。”老汉忙否定,道:“这五文钱是老汉今天的卖菜所得,待明天再从园子里割些来再卖就是了。”

    “原来老伯也是位掌柜的,失敬失敬!”

    边上的人一听均觉得好笑,又不敢放肆笑出声来。老汉颇为自卑,不好意思地说:“大官人太抬举我了,老汉不过是个泥腿子,只会侍弄田地,不懂得经商。”

    徐诚忻正色道:“老伯你这就是谦虚啦,能把东西卖出去的那就是经商。那些大商号做的事情不也就是这点花头嘛,老伯您不仅会卖还会种,他们还不如您呢!”

    老汉觉得这话不太妥,但又反驳不了,想想似乎还挺有道理。

    这时那伙计抱着箱子已经过来了,老汉忙将手中的五文钱递过去。徐诚忻恭恭敬敬地接过来,又对着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老汉吓了一跳,忙不迭地还礼。

    徐诚忻郑重其事地将五文钱放进箱子,对老汉说:“老伯稍等。”又对手下人说:“将圣上赐的牌匾取来。”

    不一会,上书“大宋义商”的牌匾被两名手下抬了过来。

    徐诚忻看了看周围,对老头说:“这是圣上亲笔所题,在我看来老伯才真正称得上这‘大宋义商’四个字,请受此匾。”

    众人一片哗然,老汉更是吓得连连摆手,道:“大官人不可,不可,老汉才捐了五,五,五文钱......”

    徐诚忻挥手示意,众人勉强安静下来,只听他正色道:“你们说一个人是善是恶能用钱来衡量吗?善的大小又能用钱的多少来衡量吗?老伯虽然生活窘迫,但仍不忘尽力行善,更可贵的是他不求回报。与前面九人相比,这才真正称得上一个‘义’字,老伯当之无愧,不必推辞。”

    众人听了均连连点头,那些刚刚还在嘲笑的人心中不免有愧:国舅爷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

    老汉是个厚道人,还要推辞,早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给堵回去了。

    “来人,用马车送这位大宋义商回家,一路敲锣打鼓热闹点!”说完挥挥手,顾自己去了。

    老汉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待徐诚忻走远了才想起打听他是何人。

    边上早有人提醒道:“你连他是谁都不知道,他可是当今国舅爷。刚刚带着铁卫营杀了三万辽军的诸卫大将军、开国伯......”

    老汉扑通一声对着牌匾连连磕头,嘴里念道:“祖上积德,祖上积德啊,遇到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