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医
字体: 16 + -

第七季 第七集

在《炫医》中,五种脑膜炎的鉴别也是让人费解的内容。五种脑膜炎分别是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

    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肠杆菌,感染多来自产道。由于体内缺乏能中和病菌的igm,入侵的大肠杆菌得以繁殖而致病。婴幼儿最常见的病因是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并发硬膜下积液:长期发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又上升,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惊厥,呕吐,意识障碍)。

    多数化脑是由于体内感染灶(如上呼吸道、皮肤)的致病菌通过血行播散至脑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原因是颅缝及前囟未闭,对颅压升高起缓冲作用。主要表现:眼神发直,抽搐,前囟膨隆,触之紧张感,颅缝增宽,提示颅压已明显升高。

    病毒性脑膜炎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gm、乳酸氢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鉴别。

    患脑膜炎时,脓性渗出物易堵塞狭小孔道或发生粘连而引起脑脊髓循环障碍,产生脑积水。特点为停药后头围增大,前囟隆起,叩诊头部呈破壶音,两眼向下看似落日。常见于治疗不当或治疗过晚的病人,尤其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粘连性蛛网膜炎好发于枕骨大孔,可阻碍脑脊液循环;或脑室膜炎形成粘连,均为常见的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的原因。

    治疗:易透过血脑屏障,首选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对于大肠杆菌性脑膜炎,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控制感染。肺炎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对于原因不明的化脑,首选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本病致病菌是呈哑铃状的脑膜炎双球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脑膜炎双球菌可造成败血症,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是造成皮肤粘膜瘀点的原因。流脑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达90%以上。冬春季发病+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流脑。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呈米汤样,脓样,白细胞>1000×106/l,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质含量升高。)细菌学检查:瘀点涂片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血清免疫学检查可检测脑膜炎球菌抗原。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30分钟之内),多采用青霉素治疗,氯霉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头孢霉素适用于不适合应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