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经天行——水与沙
字体: 16 + -

引子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是一段名不经传的故事,发生在南济朝同兴年间,后世史书记载表明,这是盛世。在盛世之下,粉饰太平之余当然会抹掉许多暗潮汹涌。我们的主人公少数在史书中只得寥寥数笔,更多的连上史书的资格都没有。民间不同于朝堂,官员多数能在史书中留下一个苍白的名字,虽然许多人也就仅此而已。而在江湖上,哪怕你一直立于潮头,总有沉湎的一天。一旦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消失,你便变成了江海之中最为普通一滴水,也许也曾经走昆仑直下走过万里,到头来不会再有人知道你来过,虽然可能后人会因为某件事感激你。

    月明则星稀,天道如此,顺势而为。

    一旦月晦,群星闪耀,只是这群星闪耀的天光还是不能相较于每月十五。

    除非,有那一两颗星辰燃烧自己,化作流星,照亮这晦暗的时刻。虽只有一刻,但也绝对惊艳!

    化作流星需要理由吗?天道如此!

    南济朝同兴初年,刚经历了“叛乱”的南济王朝的一切正在逐步走向正常。终于荣登大宝之位的同兴皇帝明栋宸知道,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励精图治,再造一个盛世。自五年前发动“护国祚、诛小人”之役,到去年一支孤军直捣皇城,西陵城破。自己的亲侄子,原先的皇帝明沧瀚在一场皇宫的大火中“失踪”。

    明栋宸目前最怕的不是百年前问鼎中原、建立大鋆王朝,三十年前被自己的父亲洪德大帝明太珩打回北方的涂族,而是怕这个失踪的侄儿突然再冒出来。为此,他起用了金乌营卫队,一方面维护自己的权威,一方面打探打探情报;又派吕畅出访——名义上是出访,实际上是寻访他这个难以捉摸的侄儿。

    明栋宸头疼的还有一件事,“流民”。倒不是怕他们造反,在明沧瀚“失踪”的情况下,若是他混进这数十万“流民”中,又如何去找。明沧瀚之前也是皇帝,更是太祖钦点的皇太孙,不能昭告天下大肆通缉。

    说到这些“流民”是怎么来的,大概有两种。一是洪德大帝所定“子承父业”的祖制,总有各种原因难以继承父亲的职业的,其他职业又做不得——与其饿死,只能逃亡;一是败自己所赐,“护国之役”数年有许多兵士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归队,只能当“流民”。

    “沙城”,便是这样一个“流民”聚集之所,最少时几百人,多时数千人。

    此地为何叫“沙城”,大概来源于周遭环境。三面环沙,背靠石山,石山周遭有水有树。百年前北涂人依托地势在此建了一个堡垒。虽然早已经废弃,但是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挡风沙也就足够了。那时往来的商队多会经过这里进行补给,所以这沙城内应有具有。再者商人们走南闯北总有各种消息,因而沙城内的消息也不滞后。

    至于这世外之地为何朝廷没有重视,大体是因为太小了。小到百里之外的云同城都不愿意派出一支兵力前来驱赶这些流民,在朝廷看来,这座不起眼的城对于庞大的帝国而言,只是一粒沙而已,随时可能被风沙吹走。

    一粒沙到底能有多大力量?太祖皇帝那句“我本云中流民”似乎预示曾经他也只是一粒沙。毕竟太平盛世,百姓早就疲于战争,谁当皇帝无所谓,只要安定能吃饱饭。

    同兴帝眼中,无数的沙都必须随着庞大帝国的秩序之风在走着。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