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以武致富
字体: 16 + -

第三十五章 当年的公学杀人事件

    “居然死时的特征,如此一样吗?”李思默默说道。

    原来数年之前,大梁的某处公学之中,也有一位男生突然暴毙。

    说起公学,和大唐随处可见的武学比起来,就高贵多了。只有高官或者贵族的后代,才能入学进修。

    甚至有不少商贾人家的儿子女儿,为了钓金龟婿,或者当上门女婿,挖空心思也要进公学的事情,也出过不少。

    因此,当这位学生暴毙之后,大梁当地的六扇门很是重视,派出了不少经验丰富的老捕快前去调查。

    但就像之前长孙明玉说过的那样,这个案件很有几分奇怪。

    出事的那名学生出身于极南方的天涯城,自小在那里长大,直到十余岁时,才因为他父亲升官,随父亲一起来到大梁。

    因为是南方来客,和本地学生并不熟悉,再加上性格方面的原因,所以平常很是孤僻。

    不过这名学生天生长得帅气,刚入学时,女生们甚至私下里叫他小潘安,很受女生欢迎。这又让他在男生中很受孤立。

    事发那日,不过是寻常的上学时间,但那日上的并非是实践课程,而是在教室里面学习经络理论。下课之后,男生结伴出门,那名学生一如既往留在最后才出门,哪知道就在出门的一刹那,好似突然发病一般,倒地不起,随后身亡。

    “尸体特点是……五官突出,似有经脉破裂?”李思暗自说道。

    “正是如此,”长孙明玉接过话头,“我也是看到了你信中提到的老秦的尸体特征,才联想到这一点。”

    长孙明玉饮了一口热茶,接着说道:“当时负责调查的捕快们,第一时间也想到了音波武功,或者内力灌体,但是细细调查之下,却发现一无所获。事发的公学,不要说在大梁城里,就算是在整个大唐,也是数一数二的。许多年前,甚至当时的皇族子弟,乃至于当今圣上,都曾在那里上过学,安保力量非常强,几乎不可能是外人作案。

    而如果案犯是学生,一来虽然那名年轻学生和其他男生关系不好,但这也绝没有到痛下杀手的地步。二来嘛,那些学生大多都是普通的二世祖,武功稀松平常,基本是做不到在短短时间里瞒过其他学生,暗下杀手的。再加上出事的男生,平常几乎没有惹过事,虽是高官之子,但却谨小慎微,在外也没有仇人,捕快们连可能的嫌疑人都找不到。所以最后,捕快们只得出了一个暴病身亡的结论。”

    说到这里,长孙明玉盯着李思,发现他眼圈发黑,似乎精神不振,于是加快了语速说道:“而我之前提到的那位路过的老前辈,经验丰富。他一看到卷宗,就感觉到不对,又去调查现场,发现了诸多疑点。但是事情已经过去许久,不要说物证,就是当时的人证,许多都记不太清楚当时的情况,口供也变得模糊起来,几乎不可能再找到真凶了。”

    李思点头,虽然说习武之人精力旺盛,但是再怎么旺盛,一夜之间奔波几百里,而且是乘坐着大雕在天空中飞行,对于精力的耗费也是异常之大的。此刻,他只觉得困意涌起,但还是强打精神,接着问道:“那么,那位老前辈发现的疑点都是什么呢?刚才我在卷宗上并未看到详细的介绍。”

    长孙明玉一笑,为他细细解释起来。

    原来,当时那位老捕快到现场调查,发现受害人出事时的地点,也就是那间教室的门口,其实地形十分特殊,恰好在某些空角回廊的中心线上。

    机关学上,这种地形往往十分重要。不少地方都应用过这种原理,譬如不少大厅的演讲台处,便有如此设计,使得演讲者的声音可以加倍放大,清晰洪亮。

    经过那位老前辈的多加实验,发现只要在教室几百步开外的某个地方,以特定的频率催动狮子吼之类的音波类武功,便可以加倍放大,最终施加到教室门口。

    据那位老前辈推测,那位年轻男生,应该就是这么被人害死的。

    但是当时一方面老前辈身体不好,已经病重,甚至能再活多久都不知道,急于落叶归根,于是匆匆把他的推测告诉当地的办案人员,便返回老家了。

    而那位主办案件的人员,生怕这事情成为他档案上的污点。又因为公学之中的谋杀案件实在过于耸人听闻,一旦闹大,他又找不到真正凶手,到时候必然承担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再加之受害男生的父亲,当时正卷入一场政治风波,朝不保夕,难以关注此事。

    于是那位办案的人员干脆动用家族的力量压下此事,最终以该男生暴病身亡为由,了结此案。

    结案后不久,男生的父亲终于还是在党争中受到牵连,贬官到了瀚海城,而那位老前辈也因病去世。学校的相关人员更是不愿意提起此事,纷纷三缄其口。

    于是这件案子竟是就这么了结了,没有翻起半点水花。

    若不是长孙明玉喜欢翻看档案,又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不让是绝难把两个案子联想到一起去的。

    想到这里,李思突然沉吟。

    同时昨天中午给长孙明玉发的消息,而这份文件明显是六扇门总部的原稿。

    长孙明玉虽然家世不凡,但也绝不可能把六扇门的文件随时带在身边,行走天下。

    这么说起来,应该是长孙明玉在接到他的信件之后,立刻致信总部,通过六扇门的渠道,把文件加急送了过来。

    其中耗费的人情和心思,绝对不少。

    李思微微沉默,向长孙明玉抬手,致谢。行动稳重,满是真诚。

    长孙明玉却连连挥手,示意李思不要如此。

    “咱们是朋友嘛,朋友有事,理应帮忙。”他看着李思,接着说道:“既然你已经看了档案,我看你还是赶紧休息一下吧。我已经叫人收拾好了房间,你只管住下,我可以再派人给赵嫣传个消息,就说你在我这里,想来他也不会担心。”不知为何,长孙明玉说到此处,脸颊上竟有些发红。想必是刚才一口气说了许多话,有些气喘。

    但李思并未注意到这些,而是要去立刻去大梁,对当年的案件再次调查一番。

    “你还是歇一歇为好。”长孙明玉再劝,但是李思却不为所动。

    最终,长孙明玉拗不过李思,但却要求和他同行。

    “你一个普通百姓,贸然前去,当地的捕快不会搭理你的。还是我跟你一起去,也好拿到一些内部资料。”长孙明玉命令下人收拾了一些行李,带着李思上了附近的一栋高楼。

    楼顶有一个硕大的机械,好似把战场上用的床弩放大的无数倍。而在本应该放置弩箭的地方,则是一艘形似小船的东西。

    “踏云船?”看到这东西,李思默然说道。

    大唐的博物学者早就发现,某些流线形的物体,在水中或者空气中,有着更好的机动力。于是某一天,一位因为参与研发最新型号弩机而无法在节日归乡的研究人员,突发奇想到:“如果把弩机放大数倍,把弩矢换成一个容器,人呆在其中,是不是就能像弩箭一般,远远飞出去?”

    这个奇思妙想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又经过了无数的改良,其中不知道耗费了几多金钱和精力,甚至还有参与实验人员的鲜血和生命,才最终完成。

    而最后的成果,就是这台踏云船。

    “你认识?”长孙明玉却有些惊讶,这东西才研究出来不长时间,价格极其昂贵,只有大唐的达官贵人家里才有,寻常百姓连听都没听说过。

    不过这也省了解释的力气,于是长孙明玉走进船中,冲着李思一招手:“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