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神无量剑
字体: 16 + -

第四章 锦鲤折扇

    公孙与玄女到长安的第三天,李隆基就设宴款待了文武百官。

    满朝的文武如约而至,朝堂上下一片祥和。

    酒宴进行到一半,李隆基似乎已经微醺,他左手纤细的手指紧握着酒杯,右手不断的拍打着桌子,口中嘟囔:“众位爱卿,平叛有功,大家一起痛饮此杯!”说着左手已高高举起了酒杯,一饮而尽。

    朝下的百官不敢怠慢,连忙将杯中酒喝干,口中高呼:“谢吾皇,吾皇万岁。”

    李隆基醉眼迷离,向朝堂底下摆了摆手,推心置腹道:“我近来新收了一个侍女,才貌双全,还曾经学过剑舞,颇有几分巾帼英雄的气质。今日我等饮酒,就让她舞剑助兴。”

    公孙换上了侍女的服饰,一听到龙神命令,急忙将双剑取出,快步走到朝堂中央,跪拜行礼。

    她的本职其实是个杀手,杀人倒得心应手,舞剑却一无所知。

    但龙神既然下令,她又怎么敢抗旨?

    眼下只有硬着头皮,拿起双剑,不动声色的只将《西河剑器决》的招式舞弄一遍,妄想瞒天过海。

    此时众文武也颇有几分醉意。一见此女身姿窈窕,衣袂飘飘,所跳剑舞华丽不凡,便觉好似天女下凡,只道是真的侍女,不住的鼓掌称赞。

    一支剑舞完毕,公孙退下了朝堂。

    李隆基双眼圆睁,扫视众人一圈,最终目光射向裴旻,笑道:“裴爱卿,这剑舞如何?”

    裴旻官任左金吾大将军,凭手中一把‘别离剑’大败过吐蕃、契丹,杀敌无数。

    军中传言裴将军已经到达了御剑的高度,是大唐盛世的第一把剑,而江湖之中也尊称他为“剑圣”。

    裴旻起身施礼,笑答:“回禀皇上,依卑职看来,这支剑舞可不是舞蹈。”

    李隆基眼中射出精光,追问道:“哦?不是舞蹈却是什么?”

    裴旻不卑不亢,正色道:“卑职听说江湖上有种罕见的兵器叫做剑器。剑器又分为左剑器,右剑器,与一般的双剑有天壤之别,学起来更是难上百倍不止。武林中就曾传言‘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要将这剑器运用自如,难度可想一般。而普通人学剑,只练单剑,穷其一生也未必有所成就,更别提这剑器了。可方才臣见这侍女却轻而易举的将双剑作舞,臣斗胆断言,皇上的侍女恐怕是个不世高人。”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方才还热闹的朝堂,转眼间变得鸦雀无声。众臣子面面相觑,大气也不敢乱出。

    忽然,李隆基的目光含凶,斜视着裴旻不语。

    沉默了良久,却又仰天大笑,高声吟道:“果然不愧是我大唐第一剑客,什么都瞒不过你的眼睛。那朕再问你,裴爱卿可知她舞的是何剑法?”

    百官见李隆基龙颜大悦,瞬间也跟着微笑,目光齐刷刷射向裴旻。

    裴旻不卑不亢,道:“卑职的确不知。但卑职却知道皇上侍女的剑法不仅美观,而且威力也是雷霆万钧,恐怕……恐怕……”

    李隆基见他犹犹豫豫,急忙问道:“恐怕什么!”

    裴旻垂首,答道:“恐怕连卑职也未必能及。”

    “爱卿太过谦虚。小小侍女,女流之辈,怎能与盛世大唐的第一把剑相比!来来来,继续吃酒。”李隆基面笑容满面,一边喝酒,一边巡视着百官。

    第二天,皇上身边有武林高手保护的消息就不胫而走了。

    而第三天,公孙第二次来到了神龙殿。

    大殿内除了她自己,还有一人负手而立。这人衣着锦衣华服,身高虽不甚高大,却有气吞山河的气势。

    李隆基面带哀伤之色,呼唤公孙走上前来,沉吟道:“如今天下,想取我项上人头的乱臣贼子多不胜数,可我却想的是如何励精图治,还天下一个国泰民安。”

    公孙知他心意,回道:“属下纵使粉身碎骨,也必保龙神康健,不让奸人有机可乘!”

    李隆基却忽道:“敌人在暗,伺机行动;我们在明,犹如鱼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公孙问道:“刺客之事朝廷已经有了眉目?”

    李隆基龙颜大怒,厉声道:“朝廷里尽是酒囊饭袋,还指望他们作甚!我是从别处得知,虽然是江湖组织提供的消息,但也千真万确。”

    公孙道:“龙神有令尽管吩咐,属下万死不辞。”

    李隆基转怒为喜,低声道:“我已知晓,上次行刺的刺客,还留在长安。你可知长安城西三十里外,有座荒山,而荒山之上便有座破旧的礼佛寺,那刺客明日必会在那里盘桓。我要你将此人的头颅给我带来,我要将它悬在城门上示众。”

    公孙毫不犹豫,斩钉截铁道:“属下遵命。”

    李隆基点了点头,将手中把玩的折扇展开,对着公孙。

    只见那扇子精致绝伦,实在世间罕有。

    扇子正面画了条锦鲤腾江而起,有跃龙门之势。背面则用草书纹了‘济世安民’四个飘逸的大字。

    而扇把下吊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玉坠,正是那块九龙玉佩。

    公孙素来做的是杀人的勾当,对这酸臭文人爱显摆的物件并没有多大兴趣。但她的目光却一直停留在玉佩身上。

    李隆基似乎很喜欢这把折扇,一边欣赏,一遍自顾自言:“当年太宗是如何的威风,朝堂之内能文善武之辈层出不穷,朝堂之外侠义之士多行善举。以致国家安定,百姓乐业,为后人津津乐道。”

    他遐思片刻,忽又语气坚定道:“我李隆基是太宗后代,自然也是真命天子。有朝一日,我必要这天下重回盛世。不过,眼下要先除去祸患,方才能安定下来。”

    李隆基伸手将折扇递给公孙,说道:“有了这把锦鲤化龙扇,你进出皇宫,无人敢拦。”

    公孙惊异,疑惑道:“这九龙令?”

    李隆基快语道:“你今日别离朝堂,便不用复回。等明日事了,你……”李隆基附耳低语,公孙不住点头。

    待秘语完毕,公孙单膝跪地,道:“属下一去,不知成功与否,亦不知何年能回龙神身边,望龙神保重。”

    李隆基颔首微笑:“玄女自会保护好我,不必心忧,你这一去必要十年八载,等天下安定,方可回归。待那时你功成名就,我准你归隐山林,不必再趟尘世的浑水。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