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盗混元枪
字体: 16 + -

第一百零二章 先见之明

    胡知县一行人,到了现场,已经是天光大亮。

    一合酒楼门前围满了看热闹的人。

    分开人群,胡知县一步三摇,只见地上是一大滩血迹,尸体上盖着白布单。

    胡知县走近,把白布单掀开,眼睛就直了,“呜呼呀——真是太美……太没有人性啦!简直就是惨绝人寰、惨无人道!”

    围观人群纷纷拥挤向前,要一睹四姑奶奶的芳容胴体。场面十分混乱。

    胡知县下令,抓紧时间填写尸单,然后把尸体运回县衙,让仵作在县衙大堂里验尸,在这里嘛,有碍观瞻。

    又到三楼的案发地点查看一番,照例要填写尸单,封锁现场。

    那时候没有照相机,只能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势,把现场的情况记录下来,以作呈堂证供。

    现场勘验完毕,胡知县坐轿回县衙。

    到了县衙,胡知县并不着急升堂审案,而是先与胡师爷密谋商议。

    “师爷,这个案子可是不小啊!一男一女,两条人命。手段残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大!”

    “没错!所以,您看,是不是得这个数?”胡师爷一抖袖口,胡知县把手伸进来,两人来回拉扯。

    “不行,不能便宜了他们,起码这个数。”

    好嘛,成了买卖牲口了。

    二人正在为这笔飞来横财积极谋划时,外边有差人来报,说是兴盛镖局的总镖头、东家——孙静渊,在外恭候。

    二胡脸色大变,忙问他带来多少人马。以为孙静渊要踏平县衙呢。

    差人回禀说孙静渊是只身前来,并无兵马随行。

    二胡这才稍稍放心,“果然是来走后门的,是要以金钱贿赂,而不是武力相逼。善哉善哉。快快有请!”

    孙静渊老爷子怎么听见信儿的?

    话说李有子先讹一合酒楼,之后又大闹常兴武馆,那时候,就有眼线将此事汇报给了孙静渊。

    虽然孙静渊无暇打理这些分支机构,但耳朵眼睛总是要安插的。这就是领导的基本素质。可以不管,但不可不知。正所谓,聪明不过天子。

    这些眼线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这几个徒弟的日常工作,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记录在册,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老爷子汇报工作,以便让老爷子随时掌握徒弟们的内心想法和最新动态。

    他倒不是监视狂、偷窥癖,主要是担心徒弟们误入歧途。都是年轻气盛的大小伙子,又有一身超群的武艺,又离开了师父的管控,万一出事怎么办?到头来,不还是他这个当师父的,在后面帮忙擦屁股?

    对心智不成熟的徒弟的放纵,就是没有尽到监护人的义务。

    大徒弟“下山虎”董虎,性格暴躁,脾气急躁;西门二弟兄沉溺酒色。却都没有做出过火的不适举动。

    “下山虎”董虎的脾气主要用在了武馆内部,对那些训练不认真、想偷懒耍滑的弟子,那是绝不留情面,张口就骂,举手就打。但他从来不欺负老百姓,绝不仗势欺人。

    西门二弟兄也只是与吕晶晶沆瀣一气,也从来没有过逼良为娼、抢占民女的劣迹。

    所以,孙静渊还是比较宽容大度的。这也是做领导的基本素养之一,叫知人善用、海纳百川。

    眼线们向孙静渊汇报,说是城北李桥村的李有子,一天之内连讹一合酒楼和常兴武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三位徒弟们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一五一十说来。

    孙静渊点点头,对三位徒弟们的处事方式,还是比较认同的。尤其是对大徒弟“下山虎”特别提出了表扬,说他成熟进步了很多,经受住了一次考验。

    同时,孙静渊也派人传达了自己的意见,大意是说:所谓泼皮无赖者,无信无义者也,今虽以礼相待,那厮必然会食前言,还会无理纠缠。到那时,你们还须耐住性子,以德报怨,不可鲁莽行事。

    老爷子闯荡江湖一辈子了,什么鸟没见过?一猜就知道,这个李有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别奢望他会什么浪子回头。他肯定是变本加厉,没完没了。

    老爷子就怕到那时,“下山虎”董虎会按捺不住火爆脾气,出手伤人。

    往常,孙静渊老爷子就时不常地给手下徒子徒孙们开会,进行思想教训,告诉他们要低调、收敛,不要张扬、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咱们万万不能欺负本地百姓。

    老话说,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咱们不仅不能欺负当地人,还要用于承担起一部分社会责任,保护当地百姓不受外人的欺负。

    唯有这样,才能使兴盛镖局在此地站住脚跟,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总之,就是要相信群众、依托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

    这一日,孙静渊正要出趟远门,临行之时,就觉得右眼直跳,心生不宁。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联想到几日前,泼皮李有子碰瓷讹诈,孙静渊更加坐卧不安。于是,让手下人牵过一匹千里马,要亲自到城中查看一下。

    手下随从们都已经打点好行囊,准备出发了。孙静渊吩咐他们按计划行动,在车上插好镖旗,自己去去就来。

    这才单人独骑,赶奔城中。

    从进城门开始,路边就不断有人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小声议论。

    孙静渊是个武林高手,自然是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见城中百姓的不寻常表现,就知徒弟们出了事。于是快马加鞭,就往一合酒楼的方向赶去。

    往常应该热闹非凡的酒楼,现在则是大门紧闭,门口还有几个驻足观望的闲人。

    孙静渊翻身下马,“几位老乡,劳驾,这里好端端的,为何关门停业呀?”

    这几个人回头一看,有人认出了是孙静渊,赶紧一低头,溜走。

    有不认识的,就说了,“还营业吶?出人命喽。”

    “啊?”孙静渊听说有人命,脑袋就大了一圈,“这里的西门二弟兄,他人在何处?”

    “县衙……”

    没等这人说完,孙静渊翻身上马,是绝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