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修
字体: 16 + -

第六章.我有槐心一颗

    张换盏正研究着《故事会》上妙龄富婆重金求子的广告,闻言将书倒了过来,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正要发问,广告上的富婆突然动了起来向他抛了个媚眼。

    张换盏如遭电击,痴痴的坐在他那气味极重的人造皮沙发上,一行行金色小字在其眼中不住流动。足有半饷,张换盏才打了个寒颤清醒过来。

    “你可明白了?”瓶中仙问。

    “没明白。”张换盏摇头。

    “你可记住了?”瓶中仙再问。

    “全忘了。”张换盏摆手。

    “很好,俗话说道法自然。没明白即是明白了,全忘了即是记住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心境。”张换盏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是真不会呀!

    他在瓶中仙的指导下盘腿而坐,左手怀护丹田,右手掐行剑指,闭上双眼集中精神,感受天地灵气的所在。他的呼吸不自觉的慢了下来,一呼一吸,气机悠长,脑海中烙印的法决更加模糊。

    窗外飞驰的汽车声,隔壁传来的电视声,自己的呼吸声心跳声,都好像慢了下来,各种声音越来越慢,于一瞬间全部停滞消失。张换盏感受到有一股气顺着他的鼻子进入,经过咽喉,穿过气管,在心脏处分散为无数根细线融入血脉,流向身体各处。

    张换盏感觉非常的痒,就像是浑身爬满了蚂蚁,蚂蚁还在往自己的毛孔里钻。他忍不住伸手挠了一下,身体就如不受控制的抽搐起来,立刻从无声境界跌出,无力的瘫软在地上。

    “大仙大仙我动不了了。”张换盏身体根本不听使唤,只得向瓶中仙求助。

    “谁让你在灵气拓脉时乱动了,现在经脉紊乱不受控制,你就这样躺着吧,兴许明天早上就恢复了。”瓶中仙懒洋洋地回了他一句。

    “啊?兴许?”张换盏的脸也跟着抽搐起来。

    当今世界灵气衰竭,修行者修炼愈发艰难。随着那些没有摆脱生死规则的老一辈修行者一个个逝去,世间的修行者越来越少,称之为“末法时代”也不为过。

    瓶中仙在人间游历,去过很多地方,大多已不适合修行,如倭寇所在的弹丸岛,基本上找不到一丝纯净的天地灵气。倭寇国的修行者最多能自行修炼到类似于华夏法结的境界,若想更进一步,就必须由一个老修行者通过醍醐灌顶把自身的功力传给他。

    而醍醐灌顶凶险无比,稍有差错,二人都会散功身亡,这导致倭寇国修行者愈发稀缺,这可能是倭寇当年侵略华夏的一个原因,整片华夏土地还是充斥着不少天地灵气的。

    瓶中仙之所以会在槐安市停留,就是因为这座城市天地灵气太丰裕了,丰裕的不合常理。华夏天地灵气丰裕的地方大多是大川名山等人迹罕至之处,罕有槐安这样人口众多的城市蕴含大量灵气。

    而槐安市周围的几处地方都已灵气枯竭,瓶中仙怀疑有大能在此设下聚灵阵,夺取他处之灵气丰裕槐安。

    瓶中仙担心张换盏身体里的饲魂阵可能与设下聚灵阵的大能有关,设下这种能覆盖一座城市的逆天大阵的人,倘若还存于世,至少也是地仙级别的人物。

    张换盏抽了半宿终于恢复了正常,早上他以看男科为借口找绿帽经理请了个假,背上旅行包前往本市唯一寺庙槐心寺。倒不是去出家,也不是去看男科,而是瓶中仙让他去那弄一块蒲垫回来。

    佛道二教打坐冥想皆用蒲垫而不是坐在地上,是有一定原因的,防止受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草木无情”。修行者冥想之时五感超绝,容易被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所分心,用草木做蒲垫可以隔绝修行者的杂念,便于入定出神。

    寺庙里的蒲垫经过历代僧人的炼化,效果更佳,所以瓶中仙让张换盏去一趟槐心寺,想办法顺回一块辅助修炼。

    槐心寺,寺如其名,矗立在槐安市的中心,身处闹市,颇有大隐之意境。槐心寺是槐安市的地标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据府志记载,本寺始建于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关于槐心寺,还有一段传说:当初一云游僧路过槐安,在一棵大槐树下休息。当地的乡村孩童没见过和尚,都好奇的跑来看,发现他除了头上没毛外,也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没什么特别,觉得无趣,各自散了。

    只有一个皮肤特别白嫩、头上扎着两个小角的孩子没有离开,他咬着手指直勾勾的看着和尚,和尚吃着饼一眨不眨的看着他,两人大眼瞪小眼对视老半天,饼都吃完的和尚忍不住想要问小孩在看啥,却被饼给噎着,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缓过来小孩却先开了口,“我在看你的心。”

    和尚正诧异小孩怎会知道他想说什么,小孩接下来的话更让他震惊,“你的心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指的应该是其他村民,“他们心上都缠绕着五颜六色的线,年龄越大越多越繁杂。而你,你的心上居然什么也没有。和尚,你可真是个和尚。”

    “小施主你可以看见别人的心?”和尚在佛经上看到过,小孩所说的线应该是人的七情六欲,它们如线般缠绕束缚着人的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繁杂,无法解脱直至死亡。对于小孩说自己没有这些线和尚觉得很正常,他一直认为修禅之人因摈弃七情六欲。

    孩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从怀里掏出一颗精致的藤球,眨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满脸不舍的将藤球递到和尚面前,“反正你也用不上,把你的心给我可好?我用这个跟你换。”

    孩子一连串反常的行为让和尚警惕起来,他暗运法力仔细打量后却发现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夺人心魄的妖魔鬼怪,他放下心来笑了笑:“心这个东西怎么给别人?你要我的心又有什么用?”

    孩子委屈的鼓起嘴巴,“你就说换不换?”

    和尚半开玩笑半真道:“古有佛祖割肉喂鹰,今日和尚我以心度人又有何不可?”

    话音未落孩童手里的藤球变成了一颗跳动着的心脏,有拳头大小,如孩童所言般干净,和尚诧异:“这是我的心吗?”

    “对呀,”小孩生怕有人来抢般赶忙塞入怀中,“现在是我的了。”

    和尚摸着自己的胸口,他分明还能感受到里面的跳动,“那这是什么?”

    “那是藤球呀。”孩童冲他做了个鬼脸,“真傻。”

    “没有心为什么我还活着?”

    “你问题可真多,我没有心还不是照样活的好好的......”自知说漏嘴的孩童连忙捂住自己的嘴,尴尬的笑了笑,“我得走啦,我妈叫我回家吃饭了。”说罢蹦蹦跳跳的离开了。

    和尚在树下静坐思考了七天七夜,最后顿悟大笑离去。十年之后小有名气的和尚回到槐安,在当年的槐树旁搭建了一座小寺庙,寺庙里没有供奉任何神佛,这便是槐心寺前身。

    和尚经常帮助村民看病,帮助老弱妇孺做农活,还治好过一场小瘟疫,颇受乡里敬仰。和尚七十岁那年华夏洪涝泛滥,槐安遭受洪灾,他于洪流前静坐,翻天肆虐的洪流在其神通下生生停滞了七日,附近的乡民得以逃离疏散,避过一场浩劫。

    和尚于第七日当场坐化,含笑而终。乡民将其尸身火化后,烧出个拳头大的槐木藤球,藤球如琉璃般五光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