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珍奇案录
字体: 16 + -

第168章 建福宝泄

    邝大业继续说道:“清朝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客观地说,水平都不差,更没有因为沉溺酒色而耽误朝政的。尤其是对比前朝——明朝的那些个开商店、做木匠的奇葩皇帝来说,还是相当靠谱的。嘉庆在作为储君时,看到了在其父亲统治期间的繁盛,但同时也敏锐察觉到了康雍乾盛世的末期,在大清统治阶层内部掩饰不住的弊病——贪腐横行,奢侈攀比。于是,自从嘉庆一上台,便决心狠狠刹住这股歪风。第一刀,就挥向了自己父亲乾隆的那些遗留的珍宝。尽管有些珍宝被乾隆陪葬了,但是那些从数量上来说,毕竟还是少。于是,为了向天下所有官员明确表达自己要励精图治、禁绝腐败和奢侈享乐的决心,嘉庆皇帝将乾隆遗留下来的众多珍宝,都封存了起来。当然,一同被封存起来的,除了乾隆留存的珍宝,还有和珅。只不过,珍宝被封存到了建福宫,而和珅则被‘封存’到了坟墓里。”

    “那柄玉斧,应该也就是在那时,被存放到了建福宫中吧?”石强顺理成章地猜测到。

    邝大业稍微思忖了一会儿说:“历史中,对于陪葬乾隆墓的珍宝记载的比较详细,而且这些记录也早已被公开。虽然我无法准确背诵出其中的每一件珍宝的名字,但是采用排除法,我可以说陪葬名录中没有那柄玉斧的记录。初步判断,玉斧是被藏到了当时的建福宫。”

    “可是,邝教授,这件玉斧会不会像传国玉玺那样,被偷偷陪葬在坟墓中,而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张剑东想到了之前碰到的传国玉玺案。在那个案件中,传国玉玺就是被极其秘密地陪葬在了慈禧墓中,而躲过了全天下的眼睛。他担心玉斧也被以类似的方式埋到了乾隆的坟墓中。

    “呵呵,张队长想得倒是很周全。可是,你多虑了。”邝大业淡淡一笑,“虽说那玉斧价值连城,但是,毕竟是一般的珍宝而已。其重要性绝对与传国玉玺完全不在同一数量级上。如果真的陪葬了的话,没必要像慈禧用传国玉玺陪葬那样秘而不宣。”

    张剑东在电话的一端,默默点点头,完全赞同邝大业的观点。

    邝大业提到了慈禧陪葬的那枚传国玉玺,简直就是在刺激张剑东——至今仍然没有定论。而这件玉玺的发现和追回,邝大业教授应该记头功一件。张剑东真不知道如果现在邝大业问及这枚玉玺,他该怎么回答邝教授。

    也许是知道张剑东的难处,邝大业教授对于玉玺一事,只字不提。

    “那建福宫就一直被锁着?到现在?不能吧!”石强问道。

    “当然没有被锁到现在。”邝大业说道,“这座宫殿,从1799年被上锁,直至120多年后,才被当时年仅16岁的已经退位的皇帝——溥仪打开。”

    “也就是说,玉斧是在那个时候,被溥仪取出来的?”张剑东问道。

    “我只能说,‘很可能’是这样的。”邝大业教授用词很严谨,“考虑到建福宫被封闭到被溥仪打开这期间,一直宫门紧锁,而且上有封条,所以,如果玉斧果真被嘉庆封存于建福宫的话,那么这124年间,玉斧应该没有流落他处。”

    邝大业继续说道:“但是,自从建福宫被打开后,这变数可就大了。”

    “请教授详细说说。”张剑东请教到。

    邝大业继续说,“自从被发现后,首先是溥仪,通过其弟弟溥杰将建福宫中的1600余件珍宝偷偷送至起父亲的的醇亲王府中。这其中,已被证实的甚至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等一大批珍宝。在溥仪的恶劣带动下,大小太监和宫女也纷纷以近乎明抢的方式,在偷到建福宫中的珍宝。甚至有的太监的家人在地安门附近新开设了古董铺子,所出售的古董,就来自太监从建福宫中偷出的珍宝。”

    “也就是说,建福宫中的珍宝都被偷光了?真可惜。”石强感觉很惋惜。

    “哎!最可惜的还在后头呢!”邝大业叹了口气,“在溥仪发觉别人在疯狂偷盗建福宫珍宝后,决定要清查建福宫,并扬言要追查偷盗者的责任。”

    “追查结果呢?”石强很想知道到底丢了多少珍宝。

    顿了一会儿,邝大业的语气变得异常低沉:“就在溥仪放话第二天,也就是1923年6月26日,晚上9点,一把冲天大火突然从建福宫腾起,并愈发不可控制。要不是当时在东交民巷的意大利使馆消防队发现大火,并率先救援,也许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整个故宫,也就剩下仿制品了。”

    “那,那些珍宝,岂不是……?”石强抱着极端惋惜的感情,试探性地问邝大业教授这次大火的损失。

    “所有古玩字画全部毁于一旦!金器、银器被大火融化渗入砖缝,珍贵的字画化为纸灰漫天飞舞,精美的工艺品面目全非……”邝大业教授语气里透出无比惋惜。

    张剑东他们没有说话,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因为这些凝聚了先人智慧的珍贵的藏品被毁而感到惋惜,还是因为职业病似地陷入了对这场蹊跷大火的疑点的沉思之中。

    “这把大火在历史研究界中,基本上没有疑问,所有人的怀疑目标都指向了太监为了毁灭偷盗证据而放的。”邝大业说道。

    “这些该死的太监!”文刚出于义愤,骂了一句。

    “这不是哪几个太监独有的问题。人性使然,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不动心的。”张剑东显然思考的更深一些。

    “张队长说得好!”邝大业显然很赞同张剑东的说法,“从这件事情后,溥仪对身边的太监们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甚至怀疑这些太监们想要直接谋害他本人。于是,这件事情,也是最终促使溥仪将太监们都赶出紫禁城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自作自受!”文刚还是不解气。

    “呵呵”邝大业很认真地说,“溥仪无意间的举动,宣告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太监制度的终结,标志着这一社会畸形现象的彻底断绝。从这个角度讲,溥仪还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的。”

    关于历史中怎么评判溥仪,张剑东并不是十分关心。他倒是愿意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跟邝大业教授好好探讨一下。可是,此时,张剑东心中最要紧的还是案子。

    “邝教授,感谢您刚才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历史史实。那么我想了解,如果那柄玉斧早在建福宫大火之前就被溥仪送到了醇亲王府,那还有机会带到东北吗?”

    “恩。这个机会是有的。”邝大业教授也把话题收了回来,继续说道,“后来,冯玉祥为表现其支持革命党人,不顾《清室退位优待条件》,将溥仪强行赶出了紫禁城。于是,没了住处的溥仪便回到醇亲王府,收拾了很多珍贵文物古董,并随后在天津定居,后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被裹挟秘密转赴东北。这期间,溥仪一直随身携带着大量古玩珍宝。这些是有史可考的。”

    邝大业说完,张剑东的大脑在飞快的转动。

    “也就是说,当年王亶望向乾隆进贡玉斧,被乾隆退回。后因王亶望贪污案发,其家遭查抄,玉斧落入查抄大臣陈辉祖手中。乾隆识破陈的伎俩,又从陈辉祖手中最终得到了玉斧。乾隆死后,玉斧被继位的嘉庆皇帝封存在了建福宫。140年后,溥仪无意发现了建福宫的珍宝,并将玉斧等珍宝一起偷送至醇亲王府。随着溥仪的辗转,玉斧也跟随溥仪到了东北。最终,在大栗子沟,溥仪将玉斧交给了‘福贵人’。而福贵人为了换取这些被溥仪抛弃的人的活命,用价值连城的玉斧向廖青芝的前夫的父亲林纪芳换取了粮食。而随着丈夫林承运的亡故,廖青芝一心要将玉斧只传给具有‘林家骨血’的方少刚,并引起了方大奎的不满。最终导致方大奎精心设局杀害了方少刚,并嫁祸其弟妹。”

    终于基本理清了头绪的张剑东,认为,这个方大奎杀害方少刚的案子的基本事实是成立的。尤其是这其中涉及到的那枚玉斧的前世今生脉络清晰,目前对它的推断是完全可能的。

    但,接下来,张剑东就遇到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柄玉斧,是否应该去寻找?找到后,那柄价值连城的玉斧,又该属于谁呢?这个问题萦绕在张剑东的脑海。

    “无论如何,这个案子的主干,是非常清晰了。”放下了略微发烫的电话,张剑东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

    “张队,咱们是不是可以打道回府了准备过年了?”石强高兴的看着张剑东。

    “我想差不多了。”张剑东也很是欣慰,终于赶在了过年前将案子调查清楚了。至于那柄玉斧的下落,也许是当地公安局和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了。

    就在这时,张剑东的电话铃声响起。

    看了一下来电显示,是小唐的手机。“张队,刚才跟谁打电话呢?难道是跟嫂子在汇报工作吗?我打了好几遍都是占线呢。”小唐略有“责备”的说道。但是,听得出来,她的声音里有明显的兴奋。

    “刚才一直跟一个专家通电话,讨论案情。你那边怎么了?出问题了?”张剑东并没有理会小唐的玩笑,疑惑地问道。

    “栾国恩这里有重大突破!”小唐电话中兴奋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