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女神农
字体: 16 + -

全部章节_第162章 皇帝的告示

大熙朝里面一匹布宽两尺,大半米的样子,长三十三尺,十来米的样子,一匹布裁三四个人的衣衫是尽够了。

秦妙选了三匹这样轻透的料子,一起给了布店掌柜十二两银子。掌柜的一面收银子一面夸秦妙这个小女娃太伶俐了,最后还说下回要买布还到他家布店来,绝对给她最实惠的价钱。

秦妙一一笑着应了下来。收好了布匹,交给李柏抱着,这便出了布店继续往前走。

走了没多远,发现一条西大街差不多快要走到头了,检查了一下已经采买的东西,差不多尽够了。原本还想买些五花肉的,想着明天冯三娘认干儿子要摆酒,少不得今天住在镇上,过了明天后天才能回村,便打算回村的那天在采买五花肉好了。

正想告诉李柏,不逛了,回粮店去。忽听见一阵热闹的锣鼓声响了起来,然后隐约听到有人在喊什么:“贴告示了!都过来看!皇上亲笔写的告示!”

每次朝廷来人贴告示,对于老百姓们来说,都是一件稀奇事,不管认字还是不认字都少不得要凑上前去看一看。今天这告示,比之前的告示还要稀奇,居然是皇上亲笔写的,这还了得,顿时镇上的百姓蜂拥出来,朝着那贴告示的地方跑去。

人都往前挤,秦妙想着自己一个孩子大约是挤不到最里面去了。便和李柏一起先回了粮店,将采买的东西都拿到二楼秦妙的那个小房间放好了之后这才下楼来,让冯三娘去人群中打听一下告示上面的内容。

因为大家都很是关注那张皇上亲笔写的告示,这么一会儿的时间,告示的内容就被传了出来。

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娘看了冯三娘,不由玩笑说:“三娘,这个告示对于你来说绝对是好事。可是对于我们这些老百姓来说,就不那么好了。”

冯三娘忙说:“瞧大妹子你说的,我还不是个老百姓。那告示上到底说了什么,听你这么一说

我都有些糊涂了。”

那大娘叹了口气说:“皇上御笔亲批的,今年开始加税了。去年的税,沿用的前朝的例,今年开始,这税赋啊要上涨一大半呢!你说,这税一加,农户手里的粮食就少了,这粮价少不得要往上涨。粮价一涨,我们这些老百姓吃什么啊!”

冯三娘一听,寻思着这位大娘说的在理。天底下的土地能长出来的粮食就那么多,朝廷征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哪里够吃?遇上好年景还好,若是遇上灾年,估计又要饿死不少人了。

恰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打断了冯三娘的思绪,对那担忧没粮食吃的大娘说:“这位婶子,你怎地只看到那告示的前半部分,不看告示的后半部分呢?”

“皇上要征税不假,可是后面不是说了要开恩科吗?明年开春,天下英才便能下场一试,告示上说的清楚,只要能从科场上脱颖而出,定会委以重任。”

秦妙一旁听着,觉着这皇帝果然有手段,先说加税,再说开恩科。在老百姓为了加税叫苦不迭的时候,再给出一个机会。嫌税重,不想缴税,那你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功名出来不就免税了吗?

如此既防止了因为加税而激发的民怨沸腾,有加强了百姓中的寒门学子投入到科场中的积极性。

如此一想,秦妙很快地就回想起来去年见着容誉容公子的时候,曾听容公子提到过,为了天下长治久安,今上必定要重开恩科。只是没想到这事来的这样快。会不会是容公子进了京城做了宰相之后给皇帝进言了呢?

不管上面的统治阶级是个怎样的想法,反正对于秦妙来说,重开恩科是个大大的好事。这样自家那样的庄户人家中的孩子就有了往上攀爬的机会。

这么一想,秦妙便又想起了去年容公子曾经给的那封信,引荐前朝大儒,朱老先生的信。

当初听容公子说过,好像那朱老先生就住

在唐县的什么地方。

具体住哪里,当时秦妙没有打听,想着就算是重开恩科,应该也没有那么快。不想今上在求才一事上如此看重,这就张贴了告示将重开恩科一事昭告天下了。

冯三娘那边和过路的大娘就着那年轻人说的开恩科一事聊了一阵之后就散了,回了粮店照看生意。

不少的人因为看过了告示上面说要加税,生怕粮食涨价,看完了告示这就赶来了粮店打算多买点粮食回去,吃不完屯着也好让心里踏实一些。

如此冯三娘和李柏便忙了起来。秦少廉也加入了进来,帮着李柏搬粮食。

秦妙带着冯秋在后院里面帮着将那堆在仓库里面的粮食往一个个的粮袋里面装。虽然年纪还小,可是能帮些忙也是好的。

秦妙一边忙着手上的事情,一边在心里想着,如果大家伙看到那告示之后,全都起了屯粮的念头,那上回从空间移到那三进宅子里面的粮食可就不一定够用了。能支撑一个月都险。

是今晚再去那宅子里面补足库存呢,还是在粮店门外张贴个告示,承诺店里面的粮食不涨价?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了,张贴个告示承诺粮食不涨价的好。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算涨价也涨不到哪里去,涨太高,官府少不得要出面压价,与其那样,还不如承诺不涨价的好,如此既收拢了人心,还能免去官府的责难。

于是秦妙放下手上的活儿,出了粮店,找了街上的卖字先生,给了几个铜板,让他帮着写了个小告示,大意是本店承诺,以后不管遇上任何事,店里的粮食都不涨价,请大家理智购粮。如此,云云。

告示拿回来,往粮店外面的墙上一贴,顿时就起到了效果,前往粮店买粮的人少了一些。粮食一次性买太多,放在家里几个月吃不完,要生虫发霉,岂不可惜,既然人家粮店东家承诺了不涨价,那就不必屯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