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之江湖
字体: 16 + -

7、登龙门 ;8、西州豪杰(修)

    tue jan 27 01:05:57 cst 2015

    7、登龙门

    霍扎尔木一念慈悲,发愿救度众生,更能放下生死之仇,救伊桑德拉出业海,再加上累世福报,由此因缘,本能顺利投生中原贵族豪门享几世富贵。可惜他又一念贪心,放不下珍宝收藏,终究糊里糊涂落了个蛇身。

    可这小蛇也自非凡,长大后成为了蛇王,每夜里喜盘踞高处,对月练气,三百年修炼,竟然已练出三寸内丹,而楼兰就在它眼中一年年衰败,多年前便早成了废墟。若还是霍扎尔木,一定会为楼兰的衰亡痛哭流涕;而它现在是蛇王,楼兰成败根本毫不关心。

    如今,已是东汉末年。

    人都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烫,东汉末年的老鼠屎有宦官,有外戚,而最大的一颗应该是皇帝本人。汉恒帝刘志原本是蠡吾侯,长在民间自在逍遥,自幼爱好音乐,对于佛道也颇感兴趣。可惜十四岁时,被跋扈将军梁冀和梁太后迎人洛阳,做了傀儡皇帝。一个孩子逢此大变,历经十二年磨难,被妇人太监控制于后宫,性情大变,他原本是天赋良才,如今也被扭曲变形。梁冀是不肯让刘志多读书的,少年人本也爱玩乐,终日被困深宫,每日便女人太监厮混度日,初时是不得已,后来是为保命,再后来,则即为保命,又乐在其中。

    二十七岁时,刘志终于忍不下胸中恶气,他进了厕所,叫进来小黄门(太监)唐衡,蹲在马桶上悄声问:“宫里还有谁不是梁冀的人?”唐衡说:“单超、徐璜和梁冀有仇,左悺、具瑗心中也怨恨他。”于是二人计议,再秘密招来四人,堂堂皇帝和五个太监,六人一起歃血为盟。这都是刘志儿时从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他原本是孤注一掷,只因为年轻气盛一口气咽不下去,是提着脑袋在做这件事,那感觉和江洋大盗没有两样。却没有料到接下来的事情顺利的让他吃惊,那本来威风无敌天下第一的梁冀,被太监拿了皇帝兵符调兵杀死后,满朝无一兵一卒来相救,他原本是大将军,天下兵权被他掌握,怎么会如此?

    要知道刘志才是皇帝,天下兵权名正言顺归皇帝所有,跋扈将军没有过人的才华智慧,只知道横行不法贪赃枉法,这样的人天下才俊不会为他所用,而他所爱用和能用的人也全部是些心思灵巧细腻善于溜须拍马吃喝玩乐的人,那些人平日里有权有势仗势欺人威风八面,但到了要拼命,要做正事的时候,就不行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做事的才华和本事。所以,几个小太监只要有了皇帝的命令,便可以轻而易举的除去天下第一兵马大元帅。

    梁冀和他所任用的那些人,是聪明,但聪明都用在人际斗争之中,利用权力整人才是他们的特长,贪财好色才是他们的才干。他们的能力和本事都依附于权力,当被抽去了权力的基石,便终究露出了无能怯懦的本来面目。

    刘志做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二十七岁的少年貌似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夺回权力君临天下,试问五千年来又有几人做到?因为诛灭梁冀有功,刘志封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为列侯。这些本来伺候人的奴仆常年被压抑欺辱,一旦掌权,对于欲望的贪婪常有过于常人之处,自此宦官横行,比之梁冀家族有过之无不及。

    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他听说河南尹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的监狱。录供完后,便将其正法。张让告御状,他和刘志有断袖之情,却不料刘志竟然说李膺做的是对的,还斥责了他一顿,又将李膺升为司隶校尉,掌管京师治安。此后,一众黄门不敢随意出宫横行,各个委屈满腹心怀怨恨。刘志一日笑问:“你们近来怎么不爱出宫玩耍了?”黄门们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

    李膺风采清高,曾任度辽将军威震西域,士人都爱与之结交,若受到李膺接见,时人称:登龙门!

    刘志又任用誉满天下的三君子之一陈蕃为尚书令,一时朝中贤臣和宦官旗鼓相当。这是刘志的帝王心术,却只有市井之人的算计精明,而没有读书人的智慧通透。他的聪明,没有成为智慧,做傀儡限制自由终日受气是梁冀对他的伤害,可是让原本天赋聪慧的刘志在本该求学读书的时候丧失了上进的机会,才是梁冀对他最大的伤害。

    一天,刘志游览上林苑,忽然兴起,问素有贤名、博学经史的侍中爰延,道:“和本朝列祖相比,我是怎样的皇帝?”此时他平定外戚,一统权力,天下赞誉四起,又见他延揽李膺、陈蕃等君子贤人入朝主政,虽有任用宦官的弊端,但人们还是寄予厚望,以为毕竟那五个黄门为皇帝立下大功劳,如今受封,只是皇上在报恩。以皇帝斩除梁冀重新夺回权力的勇敢智谋,又有贤臣辅佐,将来必定可以成为汉室中兴之帝。群臣之阿谀更甚,但刘志心里并不以为然,总觉得都没有说在点上,所以特来试探一向以诚实谨慎闻名的爰延。

    爰延沉思片刻,道:“陛下是汉中主。”这可以理解为中兴之主,也可以理解为中间不上不下。

    刘志问:“为什么这么说?”

    爰延道:“尚书令陈蕃主持政务,必然能天下大治,政事清明,百姓归心;而黄门(太监)干预政事,则必然导致天下大乱。所以知道陛下可以做对的事,也可以做不对的事。”

    刘志明白,爰延是说他这个皇帝,对的事虽然做了,但也做了不对的事,两者相互抵销等于没有,说是汉中主,不是中兴之主,也不是中庸之主,而是个善恶夹杂一半一半的皇帝。“你能直言不讳,很好,让朕敬佩。”他下令拜爰延为五官中郎将,如此一来,又能让天下人觉得他刘志善于纳谏爱惜人才了。

    刘志任用陈蕃和李膺等贤臣的举动很能迷惑人,但是爰延却看透了他的用心。他用人不为天下,不为道德,不为对错善恶,只为自己的私心贪念甚至是一时的情绪好坏。他有任用贤臣,提拔诤臣的聪明,愿意为世人所知;却也要任用宦官,纵其为恶,满足一己私欲。

    刘志要确保的是天下权力一直牢牢控制在他手中,好好享受享受君临天下的快感,他被梁冀压抑的太久太久!他好像一个市井里终于发了大财的商人,只想守护好财富不被人夺走,只想积攒更多财富好好享受,美人、美酒,辅以权力做**。对于这样的商人而言,世界上只有财富是真实的,其他都是知识分子的胡言乱语。他没有澄清天下之志,只有对欲望永无满足的追求。他的聪明天赋终究没有转变为智慧,无论怎样精妙绝伦的算计都是肤浅的,缺乏人生的境界。

    8、西州豪杰

    刘志步入三十四岁时,并不知道来年就会离开这个世间,离开他迷恋的帝王宝座、歌舞美人和花花世界。长期纵欲,令他身体常觉不适,便又请那些说着神仙方术的道士来炼药进补,每次吃了药都会好些,但随后便又衰弱,于是便又服用更大剂量的药物,自此身体便只能依赖药物维系。

    衰亡的祸根种下,又怎会不引发灾变?刘志内火旺盛,已经烧掉了他残存的理智。宦官状告李膺等人,说:“他们在国家最高的学府太学结交博士,延揽供养不曾在朝为官却很有名望的士人,各个郡国的读书人都受到他们蛊惑、驱驰,他们结党营私,心怀不轨,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天下人都以他们马首是瞻,他们的言论可以让一个普通人一夜名满天下,也可以让朝中贵族成天下笑柄惭愧不安。”

    旺盛的虚火烧的刘志眼睛通红,他有气无力的尖叫:“要铲除天下奸党!”

    于是太监们立刻拉下大狱,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太尉陈蕃认为这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拒绝平署诏书。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酷刑而不改其辞。

    陈蕃独自上书,言辞恳切的说:“如今边境有强大的敌人,朝政却日渐混乱,外忧内患,臣夜不能寐。一个有万贯家财的百姓,还懂得要守护好这份家业传给子孙,何况富有天下的皇上呢?即便您不爱惜自己,难道不该想想先帝光武得天下的艰辛和勤苦吗?当今天下,国富民强只在皇上一振作间而,但能避除宦官乱政之患,任用贤臣名士,则天和于上,地治于下,天下富庶清平。”

    刘志看后,下令罢免陈蕃太尉之职。

    宦官继续四处抓人,北寺狱里都是天下名士和朝中贤臣,百姓皆不平。度辽将军皇甫规自诩是西州豪杰,以没有名列“党人”被捕而为耻,上书:“我之前举荐过大司农张奂,是阿附党人;四年前论罪下狱,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赴宫门外为我鸣冤,这是党人阿附我。如今我也该被列入党人论罪!”刘志没有理他。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儒生名士颜之俭四处逃亡,带着家眷一路向西,饥渴时便去沿路人家乞讨求生,一路上,大汉百姓知道颜之俭是得罪宦官而被通缉的罪犯,竟然无一人报官领赏,而有几十家收留他们过夜,几百家赠予他们衣食。背后宦官一路紧追,沿路上因为收留颜之俭而被灭门的有数十家。郡县都因此残破。

    颜之俭逃到了甘肃凉州境内后,听闻宦官残杀无辜,百姓为收留他而无辜惨死,不觉悲伤欲绝,在大道上跪地大哭,闻之凄恻。颜之俭对围在他身边也哭作一团的妻儿家眷说:“不能为了我们一家人活,让那么多人替我们去死。之俭对不起你们!”他对着家眷扣头忏悔,咚咚咚头用力敲击着地面很快就肿起大包流出鲜血来。

    妻子抱着怀里的孩子,小声对他说:“无论生死,我都愿意跟着你,可是孩子还小,能不能救他一命。或者我们就把孩子交给哪一个喜欢小孩的过路人,求他抚养,能活下去就好。”说着,妻的泪水怎么都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这一路逃亡,吃无数苦,受种种罪,都不曾见这个昔日本是大户人家小姐的美娇娘哭过,甚至没有听过她一句埋怨。

    颜之俭心中酸楚,举手爱抚妻之乌发:“你们都被我连累了,是我害了你们……”剩下的都是不成声的哽咽。

    他们这一大家子在大道上这一闹,城中官府早就得了消息,度辽将军一马当先领了几十个将士就冲来寻人。

    颜之俭听到马蹄声,忙把妻儿护在身后,挺身而出,看见滚滚烟尘,几十匹骏马飞奔而来,心里只愿能以自己一死换得家眷平安。

    将军战马已经奔至颜之俭身前,如刮起了一阵风,扬起前蹄嘶鸣一声停下脚步,将军早已翻身下地,一步冲来抓住颜之俭双手:“颜兄,你一路受苦了!皇甫规远迎来迟。”

    颜之俭一看,来人竟是度辽将军皇甫规,他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一些,道:“将军来的正好,颜某正打算自首,只求将军能放过颜某家眷,让他们自去逃生吧。”

    皇甫规大怒:“颜兄你竟如此看不起人!百姓都知道你是清高名士,受一群猪狗不如的宦官杂碎迫害,所以一路逃难。百姓们都肯不惜身家性命救助于你,难道我皇甫规连他们也不如,在你眼中,只是个不知羞耻、不知好歹、卖义求荣的东西?”

    颜之俭道:“之俭区区性命,何足挂齿,却连累一众百姓无辜为我丧命,他们救我,我却害死他们。仔细想来,令我有生不如死的痛苦。将军是西州豪杰,驱除边患保护百姓,万千人都仰仗将军。若再为了我连累将军,那一州百姓几十万性命谁来保护?边境谁来卫护?将军大名,将军高义,颜之俭京师就已耳闻,本来还担心家人安危,既然能有幸遇到将军,便求将军能为我做一件事。”

    “你但说。”皇甫规道。

    “求将军救我一家性命,能将我家眷藏在深山偏僻无人处,能让偷得性命不被宦官所害,颜某死而无憾。”颜之俭道。

    皇甫规大笑:“这个自然,无需担心,既然到了我凉州地面,便一切听我的。”他一招手,身后将士们闪开两边,一辆马车慢慢进来,皇甫规道:“请夫人等上马车,此去城中,还有一些路途。”

    颜之俭扶着妻儿家眷登上马车,见车内还备好了水果、食物和水,心中感激,心想这将军看似粗豪实则细心。

    (以下是作者的牢骚,各位看官可跳过不看的。)

    有人说:“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在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这样的言论成为知识分子们的共识,被称为国民性,后来加上了劣根二字,就是国民劣根性。似乎中国人因为历史文化而造成落后,而根性低劣,而处处不如人。

    其实,换个角度,比如有一穷人,有一富人,穷人饱读诗书却身体瘦弱,富人身强体壮却无恶不作,富人常常欺负穷人,于是身边人看了都说,这是穷人劣根性所造成的,否则你怎么会成为穷人被欺负,而别人却是富人并且身强体壮呢?在这铁一样的事实面前,你似乎无法反驳。

    但穷人过去世也曾是富人,也曾身强体壮,那时依然饱读诗书。而未来穷人还是会成为富人,重又变得身强体壮,那时依然饱读诗书。

    面对一时的短长,论断得失,很容易偏狭,很容易一叶障目。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好的看清楚世界的真相。

    穷人或贫弱的被欺辱的国家,都并非怀有某种文化的或者生来就有的劣根,而造成贫穷落后被欺辱的境地。

    贫穷落后被欺辱的人一直惯有的人性丑陋面会被放大,富有成功的人一直惯有的人性光辉面会被放大。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所谓的国民劣根性,只有人性而已,人性中有丑陋也有光辉,只看你如何解读罢了。只看到穷人的人性丑陋面,就会得出劣根性的结论。只看到富人的人性光辉面,就会得出某种优越论的结论。

    事实上,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从来不曾落后,落伍,不只是现在,即便是在未来无穷的岁月中,儒释道依然是人类文明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光耀世界。而中国人,也不是劣根性的,而一样有人类共有的人性美德,有舍生取义的,有富贵不能淫的,有威武不能屈的,有杀生成仁的,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比比皆是,这就是例证,证明中国人的光辉和文明!不信,你可以问问颜之俭,可以看看皇甫规。呜呼,好一个东汉末年!

    一个瘦弱、贫穷的人(或国家)被一个强壮富有的人(或国家)欺辱,不是弱者的错,是强者在耍流氓、是强者恃强凌弱。好像大人打小孩,本就是不公无耻的行为。贫弱者不因为受此欺辱,便丧失了人格国格,才识道德、文化传统也受到质疑;贫弱者自然应该努力变得富强,可这富强绝不需要照搬那欺辱过自己的强壮流氓富者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或国家)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向富强。

    不要在读书的时候因为被流氓打掉了牙齿而怀疑智慧的力量,不要怀疑自己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