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向
字体: 16 + -

第十三章 修行法门,少女如仙

    于未轻踏罗汉桩,在山间如风般跳纵行走,他的心神空灵,若有树木挡路,也能轻巧避让。



    东城富人家开仓放粮,派遣望山看水高手帮助城中寻找水源,城中境况有所好转,然而他的心中不知为何却隐隐不安,于是修行更加勤勉,想在危机发生时,有些自家手段。



    自万年前猿兽开智,化而为人,接触大道,世人便晓得,想走上修行之路只有三种法子。



    第一便是有修行路上大能人所助,长年温养五脏神魂,助其打通气海窍穴,然后辅以灵草宝药,壮健自身体魄,最后才能感应天地元气,冥想修行,稳固自身。然而这种方法很少被人使用,因为打通气海窍穴不是件容易事,经络气海何等脆弱,何况是未曾修行的人,天地元气暴虐,若是不慎失控冲撞,修行之路断绝只是小事,还有大可能便是身死当场,真正殉道而亡。



    第二是那天赋异禀者,只需顺其自然,天地元气自然改造其身,让他拥有成为修行者的根基,到那时候,自会有那精纯天地元气在其身体打上烙印。这种人修行事半功倍,且其若学习儒家之术,便能竿头直上,传说儒圣先生便是这种体质中的佼佼者,天地元气对其尊重爱戴,到了他这种境界,是真正的言出法随。



    而这种人之中,又有人伴着气运而生,就算不成修行者,一辈子也能百事顺心,万事顺利,甚至在凡人间成王成祖,修行者要是将他抹杀,便会受到天地的惩罚,气运噬身,修行路上一路坎坷,所以,就算修行者大道通直,修行有成,一般也不会得罪帝王将相。



    天道自然,而又循环有理。



    而第三种便是大多数修行者的走的路子,他们往往天赋一般,而且无资源去修行,便使用许多方法锤炼身躯,磨练意志,旺盛体内五气,与天地元气相呼应,踏上大道。



    总而言之,要想走上修行之路,最重要的便是与天地元气的呼应。



    那什么是天地元气?



    百家之言,参差不一,自有人开头授道,各种说法便如过江之鲫,不可数,而除去旁门左道,佛道儒魔四家中,道家有大能老祖曾说,天地元气,就是苍天在呼吸,风雨,江河,日月,光热,都是天地元气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属性。



    若是修行者在树木之间走上大道,他带着的天地元气便有木的属性,生生不息,若是观江海修行,那便有水的属性,悠远绵长,若是在岩浆火海处修行,便有火的属性,狂放暴虐。



    修行之术,玄妙无比。



    于未五岁识人事,通万字,却不修佛典,只是依着书中所说懵懂修行,锤炼身躯,或许也可说是天赋,长年累月,他的身体已足够强健,甚至超越一般修行者,然而他却始终无法与天地元气相感应,只好按书海经验行走天下。他曾经在大山深处树林修行,也曾走出潮头城,去往江河湖海处寻找机缘,甚至曾冒险进入火山边缘,轻嗅那硫磺炎热味道,终究还是一无所获。



    他的身体内好像有片透明薄膜,明明可见修行路途风景,却始终无法踏入,被阻挡在外,令人沮丧。



    然而,机缘巧合,心灰意冷下竟被小慧儿破祠堂一幅白衣菩萨图勾动体内的气机,让他体内休眠青莲跃跃欲试。



    可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未登山巅,轻微喘息,额头见汗,十四岁的少年,嘴唇上有了些绒毛,太阳下反射出丝丝晶莹。



    寻了块齐整干净大石,于未坐了下来,微微眯眼,看那澄黄日头,犹如人间灯笼,那些年头,风调雨顺,便在大年夜,举着小小红灯笼,绕着小城头撒丫子咧嘴奔跑,就算摔倒也不哭不闹,只想躲在姆妈怀里撒撒娇。



    只是年岁长了,物是人非,几多童年好友都已离开潮头闯荡,过去的记忆都淡薄了。



    于未低下头,阳光强烈,看得久了,再低下头,目光所见,都有些泛黑,他右手捂眼,指尖轻揉,往左边随意一瞥,然后,他见到了这辈子最美的画面。



    少女站在一颗高耸的树木枝桠上,她轻合着双眼,白净脸庞圆润光洁,眉间点一红色美人痣,却不显她人那般英气,眉目如画,无施粉黛依旧可爱。



    她的秀气小脚微微踮起,拂过一阵微风便会带着身子连着大树枝桠颤颤,少女却不觉得危险,好像坐在自家后院那小小竹架秋千,姿态轻松惬意。



    少女白色衣衫被微风带起,好似将要飞升的女仙。



    场景如画,于未不敢打扰,静静望向那边,就连捂着眼的右手都忘了放下。



    然而,少女却好似感觉到了他人目光,微微皱眉,便从那细长枝桠一跃而下,白衣飘洒几步便不见了身影。



    于未不自觉抿了抿嘴唇,突然觉得有些渴了。



    渴,便是渴望,这种渴望从心底里泛起,挠的人痒痒。



    于未咧嘴,觉得少女好像从未蒙面,又好像似曾相识,突然又想着大约是自己刚才表现有些傻气,才将她人惊走,不由有些气馁。



    于未愣了会儿,拍了拍脸庞,站起身子,捡起一根树枝,尖细一端落在地面上,他的表情终归沉静平稳,手臂挥动,树枝便在地面游走起来。



    树枝略短,于未微屈身子,像做活老农,手中树枝便是一把小铲,在地面挖掘不停,过了半时辰,地面之上终于可以看出一位秀美菩萨的面庞。



    这便是佛家观想之法。



    观想法,实际是先想后观,观与想便是两种概念,心神合一,想的专一,想的通透,手便能将它画出来,这才是观,达到心一镜性,也可说是精思入神,自然明白这画的原作者的心情,境界,他的修行感悟,这就是于未想在这白衣菩萨图中想得到的东西。



    然而,就算他这画再相像,都是只有其形,而无其神,若是他随手而画,也能把握那画中的精神韵味,才算观想境界的完美,能体验到对方在这画里倾注了怎样的心血,留下了怎样宝贵的经验。



    于未还差的太多,但也在缓慢进步,体会画中四成神意,犹如养料,浇灌在气海莲池之中,使得那青莲有时微晃,流露青光,顺着气海窍穴流入身体筋络,好似反哺,强健少年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