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何寻
字体: 16 + -

第四章 牡丹花开

    三月初,春光明媚,为期半个月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节在洛阳府尹文乐兴的一声“开始”声中正式开幕。

    今年由于两个月前张寻一首《赏牡丹》的出世,洛阳府乃至周王加强了宣传。于是到洛阳来赏牡丹的文人雅士比往年多了一倍有余,就开辟了两个分会场,不过主要的会场还是张府旁的牡丹园。张寻慎重起见还是决定兵分三路,张寻和四美当然是去牡丹园,张行张铭去一处分会场,张倩雯张秀雅去一处分会场。虽说四个孩子年龄不大,但都比较机灵,武功也还不错,安全方面张寻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牡丹园很大,一眼望去仿佛无尽花海。洛阳牡丹以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闻名于世。张寻和四美漫步中间的石砖路上,两旁都是各色牡丹,壮观极了。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紫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即相映成趣又争奇夺艳,不愧有“国色天香”的美誉。

    当然牡丹节不只是赏牡丹这么简单,还有诗会、绘画大赛等等,甚至各大青楼的头牌也要出来争夺一番谁最受才子们的喜欢。总之争斗无处不在,花在斗,人斗的更凶。这不,张寻前面就有两家诗社斗上了。听旁边的人议论才知道这两家诗社斗了好多年了,可谓冤家对头。不过这些都和张寻无关,也就当个热闹看看。

    这两家诗社一个叫昕风诗社,一个叫凌云诗社,在这洛阳城也算小有名气。文人之间有惺惺相惜自然也有争锋相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俗语就能充分说明文人之间的争斗往往比武者之间更厉害。说起这两家诗社最开始的交恶,都是百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两家诗社都刚成立不久,正处于积蓄名气的阶段。而这洛阳城中,最大的舞台就是已经开办了上千年之久的牡丹节了。昕风诗社的社长叶昕风和凌云诗社的社长孟凌云就各自带着自家诗社的几名核心成员参加了那届牡丹节,准备一举成名。说来也巧,两家诗社在赏牡丹的茫茫人海中居然碰个正着。叶昕风喜欢红牡丹,认为富贵艳丽于是为其作下诗句“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孟凌云则喜欢白牡丹,认为圣洁清雅,听人作诗称赞红牡丹,心中不爽,就立刻作诗为白牡丹正名。诗名就叫《白牡丹》高声吟道:“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就这样,两家诗社就杠上了。

    回到当下,前面两家诗社此刻又开始了斗诗,在洛阳牡丹节,这也是个看点了。张寻听了听,觉得还行,虽说他自己作诗不怎么样,但论鉴赏能力,还是挺高的。不过那两家诗社的成员作的诗也就还行,不是什么传世之作。张寻听过几首也就没了兴趣,和四美一起越过这斗诗的人群往前去了。

    张寻隐隐约约感到寻找“种子”的契机要在牡丹节快结束前出现,既然这样,张寻就和四美专心欣赏起牡丹花的娇艳。还别说,专心起来,牡丹还是那些牡丹,观感却不一样了。就这样一路前行,突然碧荷说道:“夫君、姐妹们你们看,这有一条小径。”张寻闻言看过去,原来这一条小径的尽头处有座楼阁,只是以自己四位夫人的目力看不到那么远罢了。张寻也不提,当作给四美的一个惊喜好了。张寻对四美说道:“既然这有条小径,那我们就沿着这小径往前走,看看有什么发现好了。”足足走了半个时辰,来到了那楼阁之下。

    只见楼阁之上的牌子上写着“牡丹阁”三个苍劲雄浑的大字。再看这楼阁虽在这荒无人烟之地,不知经历多少年风雨,但依然静静的立在这里。任由世道变迁,我自巍然屹立。张寻说道:“四位夫人,既然这上天让我们发现这条小径,来到了这牡丹阁,那我们就入内一观好了。”

    这牡丹阁内,灰尘满布,还有一些蜘蛛网什么的,张寻就把窗户推开,让这不知多久门窗紧闭的牡丹阁透透风。见角落有扫把,腐朽不堪的桌子上还有一个铜盆。张寻说道:“你们拿那扫把把这打扫一下,我去外面取些水来。”就拿着铜盆出去了。张寻当然不是要再沿着小径出去取水,只是避开四美的视线而已。稍微往前走了走,张寻进入玉佩空间取出一只葫芦来,就是那只曾经装过紫心竹液的葫芦。张寻把葫芦上的盖子打开,葫芦口向下,顿时一股清澈的泉水就装满在铜盆里。这是张寻之前在济县取的一些那四大名泉之首趵突泉的泉水,平时用来泡茶喝。把葫芦放回玉佩空间,张寻见时间还早就没有回去,打起太极拳来。三遍过后,张寻这才停下,拿起装满水的铜盆回牡丹阁去。

    一番忙碌之后,这牡丹阁的一楼干净多了。张寻让四美在一楼休息,自己沿着那楼梯上了二楼。二楼就只有一间房,想来就是这牡丹阁原主人的寝居了。张寻推门而入,入眼就看到一对梅瓶分别立在墙上一幅画像的两侧。梅瓶上的图案当然是牡丹,还有字分别是“花开富贵”和“国色天香”。这对梅瓶一看就是极有价值的制作精美的官窑瓷器中的绝品,想来这牡丹阁的主人当年身份定然不凡。张寻知道这牡丹阁的秘密应该在那画像之中,就抬起头看那画像。见那画像中男子戴的冠和身上穿的袍,张寻知道这画的是西周时期的一位周王,再往下看去原来这是西周那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周穆王的自画像。张寻掀开画像,见果然墙上有暗格,内有卷书绢就取了出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周穆王亲笔写的一段记载,原来是周穆王退位之前命人在这建了牡丹阁,建好之后,周穆王就退位了,在这牡丹阁度过余生,只到感觉到自己生命将去才离开牡丹阁。一代君王,晚年如此凄惨落幕,让张寻感叹岁月无情,唏嘘不已。周穆王只怕没有想到他死之后后面仅仅两代,西周就灭亡了,进入了春秋时期。而他临时前所住的这牡丹阁在三千多年后才被机缘巧合下的自己和四位夫人发现。张寻想到“若这周穆王泉下有知,只怕会死不瞑目啊!”

    下楼和四美说了这牡丹阁的由来,四美也感叹不已。张寻说道:“我们还是离开吧!还这牡丹阁一片安静。”张寻和四美出了牡丹阁关上大门沿着小径回到牡丹园的大路上,然后就往后门走去,准备回张府了。

    到张府门口,见到那洛阳府尹文乐兴的师爷在那等着,张寻就开口问道:“师爷,你这是在等我。有何事?”那师爷见张寻回来了,就说道:“张学士,我家老爷在百香园做东,要我在此等您。待您来后送您去赴宴。”四美见夫君有事就自行进了张府,张寻就和师爷一道上了马车往百香园而去。

    来到百香园,师爷就引着张寻来到文府尹所在的小院,然后就离开了。张寻见这小院只有文府尹和自己两人,知道这是文府尹有事要和自己说。两人在这小院里就着酒菜谈笑风生,倒也十分惬意。直到最后这文府尹才说起正事,原来文府尹想起张寻画道宗师的身份,还有那名传天下的巨幅长卷《沂蒙山水图》就想请张寻在这洛阳也画上一幅《牡丹》。一来增加洛阳牡丹的名气,二来若张寻再出名作,流传后世也是一段佳话。张寻想了片刻觉得可行也就答应了。文府尹见张寻答应了就高兴的说道:“那文某就静待张兄牡丹佳作问世了。张兄以后有什么事需要文某的尽管开口,文某绝不推辞。”

    牡丹节接下来的十四天,张寻每日和四美去牡丹园欣赏牡丹花。别说,这牡丹花初开有初开的美,盛开是盛开的美,哪怕是即将凋谢,也有着那残缺之美。不光美,意境还好。(“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这首唐诗就是写的这将要凋谢的牡丹花。)张寻那天从百香园回来,并没有和四美提起文府尹要自己用牡丹为题作画的事,不是要瞒着四美,而是还没有头绪如何做这画。

    回到张府,一家人吃完晚饭,孩子们回到各自的房间后,馨岚打趣起文欣来。馨岚说道:“我说文欣妹妹,这都多少年过去了,倩雯和铭都长那么大了,你还长长盯着那夫君那当年送给你的画像看。”文欣不依的说道:“馨岚姐姐,你可别只知道说我,你不也常常拿着夫君当年送给你的扇面写有“身如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把折扇在那傻笑。”两女正要让她们的夫君评理,却见到张郎似乎在想什么事,就在旁静静等着,以免影响夫君的思路。不一会,张寻先是一阵哈哈大笑,然后说道:“对啊!单画牡丹确实单调了点,意境也不好。那我就把四位美若天仙的夫人画上去组成一幅《牡丹四美图》好了。花衬人美,人映花香。此作一出,必成绝作。”张寻说完才发觉四美都望着自己,就把文府尹求画的事和四美说了。四美说道:“那夫君你画好之后要先让我们看,再给文府尹送去。”张寻自然答应下来,就去了画室创作起来。

    以张寻现在在绘画一道上的境界,只要有了构思,成图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不到一个时辰,一幅绝美的《牡丹四美图》就画好了。张寻又在留白处写下“牡丹节中,花衬人美,人映花香。吾叹为观止,欲留其美好,遂作此画于洛阳”再写上年月日,盖上印,等墨和颜料干了后装裱好就离开画室,回房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