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假的文娱流
字体: 16 + -

第十五章:浪湍横生

    王秀一入场,便如同在涟漪的水面投下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一阵浪花来,将涟漪直接打碎。

    一开始席菖发视频鉴司国晓抄袭古人,就好比是在说“我看过的文献基本都不会忘,我一看到这首诗就想起这首词了,想要证据我全都给你找来,你认罪伏法罢!”然后事主司晓国沉默不言,围观群众纷纷表示姓司竟然抄古人之作归于自己名下,无耻之尤。事情若是到此为止,也就是一场小风波,臭了司晓国名声而已。

    可接下来这场小打小闹里突然间跳进一个泰山北斗来拉偏架,席菖这个“小人”撼不动伏错这尊“大佛”,围观群众也倒戈相向。事情要是到此为止,司晓国大概还是难逃私下有识之士讥笑,席菖却是祸从天降,由大众眼中揭穿抄袭者的英雄式人物变成一条为了名声胡乱咬人的疯狗。

    就在这时候王秀入场了。

    席菖因为对方召唤出一尊“大佛”,舆论形式不利,自己又没有召唤术,正要打算吃下闷亏时,己方竟然也从天而降来一尊“大佛”。

    战场一下子从两个“小人”掐架,变成了“大佛”的主场。

    斗蛐蛐好看呢,还是神仙打架好看呢?

    想来大部分都人会选择看后者。

    伏错的入场很轻,如果用武侠式的说法,那就是两位少侠正在拼斗,眼见弟子司国晓力有不逮,伏宗师闲步上前,一把扶起已被打到在地的弟子,偷偷输了几十年功力,没几个人看见。

    之后司国晓一力破十会,反将席菖打翻在地。围观者不识内力传功,还以为是司国晓之前乃是放水想让,具对席菖报以嘘声。

    而王秀的入场是很重的,按前边的叙事法,席菖被报以嘘声,顷刻间一阵电闪雷鸣,剑气纵横,一把利剑戳向伏错,大骂:“狗贼安敢作弊,他人不敢讲,吾敢!今日你若不给个说法,休想全身而退。”

    二大佬对峙,伏错维护小辈,王秀偏要维护一个不相干的人与之敌对,这火药味别提多浓了,围观群众恨不得两人立刻大打出手,互爆猛料,贡献一场大戏出来。

    然而什么也没发生。

    经过一夜发酵,第二天几乎所有人翘首以待的论战连个影子也没见到。伏错像是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沉默着。

    直到第三天。

    第三天早晨,伏错冷不丁上传了一篇文字,讲司国晓已经认错,是自己一时糊涂,引发了一系列误会,对不起泛舟钓鱼师小友,麻烦王秀百忙之中为自己找出了司国晓这个问题。

    伏错十分干脆的认输了。

    这让准备围观论战的群众大失所望,一个个袖手而去。

    席菖重新获得了名誉,司国晓因此名声大坏,伏错难免被说两声老眼昏花,也有人赞知错能改,王秀得了维护弱小与正义的名头,好像是一个完美结局。

    可有人不这么想。

    沈时看到事件结局,一时怒起,将手中鼠标朝地上狠狠一砸,直砸得零件飞散。骂道:“老奸巨猾!”

    伏错当然会输,在力量对等的情况下,掌握着武器的一方怎么可能会输给赤手空拳的一方,伏错无论如何坚持,迟早都会败下阵来。

    所以他干脆直接认栽。与其白费力气,还不如多节省些功夫。顺手,在文字间插几段对对方不利的内容。

    因为司国晓是真的抄袭。

    司国晓对伏错坦白时说的原因很是奇葩,说是他当年追女友,对方是个文学系的,好诗歌,他就从手边的文献里钞了几首,用自己的话译过,属上自己的名号送给对方。后来恋爱没谈成,诗却流传开了,再之后他忙着做学术,早将那事给忘了,没想到竟然今天被人给挖了出来,他脸皮薄,没敢直接认账,而是想要默认,却不想伏错冒出来站台。

    当时伏错被气得差点儿没喘过气。

    如果不是司国晓确实是自己十多年的弟子,而且事情并没有很大,他都要怀疑是谁派来的间谍,专门设了个套引他往里边钻。

    因为一场误会?

    那还真不如这件事其实是王秀特意设的局,就为了奚落他一次来的有可信度。

    所以伏错在文章里坦白自己一时糊涂,司国晓并没有找过他让他说什么话,而是他自己闭着眼睛盲信司国晓这个最有前途的弟子没必要去抄袭诗文,所以直接就为其站台了。

    明里是在说自己糊涂,向人致歉,又感谢王秀。暗中却重重提一笔王秀“维护不相干人士”,“慧眼如炬,记忆非凡,一阙佚名古词也记得清清楚楚”,“不过半日便特地前来指教”,至于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这些王秀设来套老夫的圈套啦,老夫现在认输是急流勇退,聪明人们都懂的。

    至于司国晓的名声问题,那还真没什么大不了的,学术上的名声与文名无涉,像朱熹硬是被有的没的黑料糊身,作为一代大儒的学术成就却是不可略过的。

    因人废言的时代都过去不知道多少年了,反正司国晓志不在文,牺牲在文坛的名声也没有什么的。

    至于以后被人问及为什么会涉及到抄袭事件?

    说自己被人设计了啊!

    他一个搞文献的,又没有再文坛混的意思,干嘛费力不讨好去抄袭诗歌?那不是傻吗?

    正因为看出了这些,沈时才怒火上涌,狠狠砸碎了一个鼠标。

    事实证明,自作聪明的人不在少数,伏错一个以退为进,反倒是把王秀拉进了浑水里。

    伏错致歉之后,注意力留在表层的人们纷纷退散,往深了想发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的自作聪明者依旧蹲守在战场边缘,等待着下一场战斗。

    不出所料,“聪明人”很快地浮出水面,开始质疑起王秀来。

    

    ——飞羽

    我只说我自己的感官,司先生在文学界并没有什么发展,主要是在学术界活动,他完全没有理由去做抄袭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被披露的这首诗,确实是与古人之作相像,可还是有其不同之处,会不会是司先生当年校书,恰好见过这首词,只不过印象不深,后来有感而发,不知不觉间与古人偶合呢?

    或许也因如此,司先生第一时间才没有反应,大概是对此毫无印象了,伏老先生对司先生师徒情份,自然了解为人,实际上莫说伏老先生了,只要是q大学生,有几人听过司先生行为不端的?

    因此,这件事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哪位c站up主所说,他一友人于昨日闲暇之余读到《百年诗选》上司先生的诗歌,觉得眼熟,然后考据一番发现有抄袭之嫌,于是上网揭发。

    如果是这种,看起来似乎是合情合理,实则呢?实则错漏百出。

    其一:《百年诗选》并非大众读物,只有两个版本,一个网络版,一个木浆纸实体版,up主出具证据的证物乃是实体书页,这便耐人寻味了,据我从学校图书馆里找到的《百年诗选》来看,这部书实体印数不过一千八百,单独一本的售价为三千四百元,试问一个非专业人士,何以花这般大价钱买这么一本书呢?

    其二:司先生所雷同之古诗失名已久,乃佚名之作,司先生是专攻中古文献的学者,见过也属正常,可哪怕如司先生这般业内人士也会遗忘的作品,up主这位友人如非业内人士,又怎么能在瞬息之间觉得眼熟,紧接着考据出原本文献?

    想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再结合伏老先生出言不久王秀院长便发来讨伐檄文,第二种可能也就呼之欲出。

    为up提供材料的所谓“友人”其实是王秀弟子或就是王秀本身,除却他外,又有几个人与伏老先生有隙?又有几个人在这个时代使用木浆纸书籍阅读诗歌?又有几个人能在一日之内考据原文?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我想,诸位已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