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准备
在招收到足够的人手之后,唐擎开始了一边训练一边积极准备的日子。出使所需的丝绸和瓷器好说,数量相对于都城庞大的需求来说算得上微不足道。
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输。以两匹马拉一辆车来计算,两千匹丝绸需要四十架马车,而五百件瓷器也要二十架。
况且在国内道路尚且算得上平坦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瓷器的完整性,而国外的道路基本上不存在。道路需要自己来开,道路运输条件可以说是极为困难。
六十架马车,路程可以到达万里之遥。这其中的磨损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更不要说在无人区里人吃马嚼的消耗。
没错,唐擎此行的目标不仅仅是大白国和乌斯藏,还有西域那些无数的小国。单个的小国也许难以影响什么,但是如果像前朝那样全部划归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集合起来的力量足以带来很大的改变。
在前朝,匈奴人在被鲁国重创之后,就被鲁国统治下的西域牵制起来,再也不复以往骑兵纵横天下的雄风。所以这次的出使,需要的权限很高,只有重臣才能够担当。这也是唐擎要亲自出手的原因之一,敢于直面这样的困难的高级官员一直是不多的。
如果是一个只需要拿丝绸瓷器换战马的营生,派一个四五品的官员过去就足够了。在这个级别上,倒是从来不缺有勇气有担当有能力的官员。
这也是纪国官场的一大特色,官位小的官员全部精力旺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做大事,立下大功劳,好去让皇帝看到,然后给自己升官。
而三品以上的大员,那向来是只愿意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在这个小群里,除了少数几个有机会能够更上一层楼的像王智胜那样,亦或是只是想要看到不同的景色,像唐擎这样的。
其他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待到自己或是皇帝觉得不妥之后,再上一封乞骸骨的折子,拿着皇帝给的赏赐快快活活回家。
在唐擎的亲自把控下,整个准备工作进行地有条不紊。前朝的资料被皇家的学者翻了出来,整理成集。府军中预备出使的年轻人也被派到了鸿胪寺去学习几种已知的西域语言和文字。
马车被打造得相对轻巧,结实。每个马车配备了四条备换的车轮和车轴,羊皮水袋也被打造了四百五十个。这些都是前朝使节用血换回来的经验。
在遥远的路途里,车轴车轮的损耗也必然是不可以忽视的因素。而羊皮水袋,则是在沙漠里,戈壁滩上必不可少的装备。千里的路途,只有这些东西可以提供水分。
而对府军的训练,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被淘汰了的一千五百人,进行常规的军事训练。另一部分是被初步筛选出来的五百人,进行耐力的训练。在出使的途中,即便是一路顺风,也要将近一年,一支能够忍受寂寞的团队不可缺少。
这五百人只是初步的筛选,在接下来的两个多三个月里,还要进行几轮筛选,最后留下一百五十人跟着唐擎进入西域。
这并不是唐擎不想带更多的人,但在这个年代,进入戈壁之后,想要带着马车前进,最多就只能带这么点人了。
在久远的前朝,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得到整个国家支撑的军队才能做到横穿戈壁沙漠。也唯有面临匈奴这样的你死我活的敌人,也才有人能够下定决心让军队从戈壁大漠穿过。
而唐擎还要穿过以前并不存在的大白国,就更不能带着更多的人去了。五百人就是他们可以承受的极限。
在此之外,唐擎还带着人尽管无数次的实验,得到了一种能够在大热天保存很长时间的干粮来应对一路上可能面对的没有木柴生火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把起面饼烙熟,晒干,这样在干燥的时候可以保持十天不变质。
在丝绸和瓷器到达之后,唐擎发现可以把丝绸塞进瓷器里,并且在瓷器外面包裹一层丝绸,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原来计划的六十架马车现在可以空出大约二十架来运载一路上五百人的物资。在最初的计划里,在出国之前,一路上的补给是由地方负责的。在出使西域之前的补给也是在大白国采购。
与地方的官员打交道是唐擎不愿意去做的。事实上,军方的人或出于厌烦,或出于避嫌,都会在与地方打交道时能不去就不去的。现在能够免于麻烦,唐擎当然求之不得。
这些人在到达大白国和乌斯藏之后经过交换会有三百五十人赶着两千匹战马回来,剩下的精英才会继续出使西域。
当然,现在的府军是不知道这些的。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最多的是鸿胪寺的人。这个小衙门在纪国立国之后一直很清闲,倒是吸引了不少猎奇的人,养了不少原本用不着的翻译。
现在他们的本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十几个世家的旁系子弟在秘密地学习了他们的语言与文字之后,就要开展纪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活动。
唐擎也珍惜着不多的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先前去了北府,一呆就是两年,现在在都城消停了不到半年,就又要出门。在世人的眼里,他这样地不断做事是真汉子的风格。却从来都没有人想过女子在家中是何等的寂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了五月中旬,所有的准备就已经做完了。唐擎也就暂时反常地闲了下来,闲下来的他常常去看府军的训练。在经过他毫不留情地清理之后,现在的武林府军早已走上了正轨。
即使唐擎出使一年,皇帝也没有撤销他武林巡按的职位。似乎也不在乎他就这样离开职务。也就是武林巡按这个职务实在是闲职,衙役和府军都有自己长官。要不是担心尽管自己苦心经营的府军被那些不相干的人给败了,他才不会关心继任者是谁的问题。
(本章完)
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输。以两匹马拉一辆车来计算,两千匹丝绸需要四十架马车,而五百件瓷器也要二十架。
况且在国内道路尚且算得上平坦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瓷器的完整性,而国外的道路基本上不存在。道路需要自己来开,道路运输条件可以说是极为困难。
六十架马车,路程可以到达万里之遥。这其中的磨损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更不要说在无人区里人吃马嚼的消耗。
没错,唐擎此行的目标不仅仅是大白国和乌斯藏,还有西域那些无数的小国。单个的小国也许难以影响什么,但是如果像前朝那样全部划归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集合起来的力量足以带来很大的改变。
在前朝,匈奴人在被鲁国重创之后,就被鲁国统治下的西域牵制起来,再也不复以往骑兵纵横天下的雄风。所以这次的出使,需要的权限很高,只有重臣才能够担当。这也是唐擎要亲自出手的原因之一,敢于直面这样的困难的高级官员一直是不多的。
如果是一个只需要拿丝绸瓷器换战马的营生,派一个四五品的官员过去就足够了。在这个级别上,倒是从来不缺有勇气有担当有能力的官员。
这也是纪国官场的一大特色,官位小的官员全部精力旺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做大事,立下大功劳,好去让皇帝看到,然后给自己升官。
而三品以上的大员,那向来是只愿意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在这个小群里,除了少数几个有机会能够更上一层楼的像王智胜那样,亦或是只是想要看到不同的景色,像唐擎这样的。
其他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待到自己或是皇帝觉得不妥之后,再上一封乞骸骨的折子,拿着皇帝给的赏赐快快活活回家。
在唐擎的亲自把控下,整个准备工作进行地有条不紊。前朝的资料被皇家的学者翻了出来,整理成集。府军中预备出使的年轻人也被派到了鸿胪寺去学习几种已知的西域语言和文字。
马车被打造得相对轻巧,结实。每个马车配备了四条备换的车轮和车轴,羊皮水袋也被打造了四百五十个。这些都是前朝使节用血换回来的经验。
在遥远的路途里,车轴车轮的损耗也必然是不可以忽视的因素。而羊皮水袋,则是在沙漠里,戈壁滩上必不可少的装备。千里的路途,只有这些东西可以提供水分。
而对府军的训练,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被淘汰了的一千五百人,进行常规的军事训练。另一部分是被初步筛选出来的五百人,进行耐力的训练。在出使的途中,即便是一路顺风,也要将近一年,一支能够忍受寂寞的团队不可缺少。
这五百人只是初步的筛选,在接下来的两个多三个月里,还要进行几轮筛选,最后留下一百五十人跟着唐擎进入西域。
这并不是唐擎不想带更多的人,但在这个年代,进入戈壁之后,想要带着马车前进,最多就只能带这么点人了。
在久远的前朝,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得到整个国家支撑的军队才能做到横穿戈壁沙漠。也唯有面临匈奴这样的你死我活的敌人,也才有人能够下定决心让军队从戈壁大漠穿过。
而唐擎还要穿过以前并不存在的大白国,就更不能带着更多的人去了。五百人就是他们可以承受的极限。
在此之外,唐擎还带着人尽管无数次的实验,得到了一种能够在大热天保存很长时间的干粮来应对一路上可能面对的没有木柴生火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把起面饼烙熟,晒干,这样在干燥的时候可以保持十天不变质。
在丝绸和瓷器到达之后,唐擎发现可以把丝绸塞进瓷器里,并且在瓷器外面包裹一层丝绸,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原来计划的六十架马车现在可以空出大约二十架来运载一路上五百人的物资。在最初的计划里,在出国之前,一路上的补给是由地方负责的。在出使西域之前的补给也是在大白国采购。
与地方的官员打交道是唐擎不愿意去做的。事实上,军方的人或出于厌烦,或出于避嫌,都会在与地方打交道时能不去就不去的。现在能够免于麻烦,唐擎当然求之不得。
这些人在到达大白国和乌斯藏之后经过交换会有三百五十人赶着两千匹战马回来,剩下的精英才会继续出使西域。
当然,现在的府军是不知道这些的。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最多的是鸿胪寺的人。这个小衙门在纪国立国之后一直很清闲,倒是吸引了不少猎奇的人,养了不少原本用不着的翻译。
现在他们的本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十几个世家的旁系子弟在秘密地学习了他们的语言与文字之后,就要开展纪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活动。
唐擎也珍惜着不多的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先前去了北府,一呆就是两年,现在在都城消停了不到半年,就又要出门。在世人的眼里,他这样地不断做事是真汉子的风格。却从来都没有人想过女子在家中是何等的寂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了五月中旬,所有的准备就已经做完了。唐擎也就暂时反常地闲了下来,闲下来的他常常去看府军的训练。在经过他毫不留情地清理之后,现在的武林府军早已走上了正轨。
即使唐擎出使一年,皇帝也没有撤销他武林巡按的职位。似乎也不在乎他就这样离开职务。也就是武林巡按这个职务实在是闲职,衙役和府军都有自己长官。要不是担心尽管自己苦心经营的府军被那些不相干的人给败了,他才不会关心继任者是谁的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