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道士读书人
字体: 16 + -

第八章 老儒生

六百年前,有道教大天师张天禹,天赋异禀,内修道家清静无为,体淬佛家罗汉金身,外养儒家浩然正气,将三教精华融汇贯通,合而为一。一身修为通天彻地,飞升之日,可过天门而不入。为天下武道修真划分“六境一仙”,延用至今。

    “六境”乃是小合境,中合境,大合境,小天境,中天境,大天境。其中小合境,中合境不过是江湖寻常武夫修为,不值一提;到大合境才真正算在武道修真一途登堂入室;大合境到小天境又是一道轻易跨越不了的鸿沟,现大门派的一些弟子多是大合境到小天境之流;修至中天境,已算是一流高手;臻至大天境,已经是大派宗师级别,轻易不显露山水,为数不多。

    大天境之上,尤有“陆地神仙”,佛门罗汉,道家地仙,儒家圣人,剑宗剑神,魔教地魔。这些凌驾于大天境之上的“一仙”,天下寥寥无几,修为通神,已是能感应天地,移山填海之辈。仅存于天下圣地或魔门之中,不日遍可渡劫飞升。

    闽西郡下辖十二个县城,永福县便是其中之一。

    县中还算繁华,街道两边有茶楼,酒馆,当铺,作坊等店肆林立,房屋鳞次栉比。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至城外。街道两旁的空地上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在吆喝叫卖,道上车水马龙,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结伴而游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燕河景色的……

    一灰发白须的老者,颇显高大,头顶方巾,身着灰色宽袍,胸前系两条白色长形阔带,飘飘然然。却是个儒家老书生。

    老儒生从“香满楼”出来,手上提着一壶酒,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丝毫不显老态。偶尔遇到相熟之人,定会停下脚步打个招呼,或向远处点头示意,脸上带笑,县中之人对这和蔼老儒生大多十分和善敬重。

    老儒生穿街走巷,终于走进一座若大的古宅前,中门之上有匾刻小篆“稷下学堂”,隐有郎朗书声传来。学堂后方有一古朴偏房,老儒生推门而入。

    房内简洁而大气,有檀香袅袅,沁人心脾。一张杉木八仙桌上,一位青衣少年手托腮帮,望着窗外,痴痴发愣,一时想起什么,嘴角一扬。

    老儒生眯了一下眼,打量了青衣少年一番。遂继释然一笑,放下手中“女儿香”,说道:“小子,‘情’字最杀人,就算是陆地神仙,也难以自理啊!”

    青衣少年回过神来,望着老儒生,站起身来讪讪一笑:“好些年不见,老先生仍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气宇轩昂,仙风道骨啊……”

    老儒生明显挺直了腰杆,很是受用,嘴上却说:“李当归,少溜须拍马,这还用你说?”

    “几年不见,倒是越发俊俏喽,老朽要是个小娘子,早早就投怀送抱了。”说得一本正经

    李当归狠狠白了老儒生一眼,一脸嫌弃。

    “正值良辰有酒,咱爷俩小酌几杯?”老儒生捋了捋白须,招呼着李当归坐下。

    “咦……从我这走得时候,你就是大合境大成之期,这都过了六七年才到中天境?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说完递给李当归一小盅酒,酒香扑鼻。

    “莫不是那春秋小儿有所留藏?”

    李当归一饮而尽,好酒甘洌爽口温喉不呛,果然比女儿还香,咂了咂嘴说道:“春秋先生并无保留,可能是我天资有限喽。”

    老儒生眯着眼睛,一捋长须,颇具高人风范:“时机未到。”

    “老先生,我刚经过学塾时,发现我辈读书人不少啊!”

    “我儒家本就是四圣地中门人子弟最多,为往圣继绝学,大势所趋,不足为奇。”老儒生说完,又给李当归倒了一盅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先别急着回小圣贤庄,多到五台龙虎昆仑走走,其中机缘,对你大有裨益。”

    第二盅酒下肚,只觉得有一股暖流在丹田处缓缓涌动,李当归并不在意,举起酒杯说道:“农酒只因人间有,天上哪闻几回香啊。”

    “好儿郎志在四方,你家中我自会照拂,且放心修行。”

    说罢,老儒生大袖一挥,又给李当归倒了第三盅酒,酒中有光华萦绕。

    三盅下肚,只觉得有一股浩博气劲在全身筋脉处肆意蹿动,压抑不住,浑身气机充盈欲炸。

    李当归一脸茫然瞪着眼睛望着老儒生。

    老儒生说了句“顺势而为”,而后提起酒壶,倒了第四盅酒,平淡无奇。

    第四盅后,浑身气劲归于平静,全身舒坦泰然,仿佛未曾发生,妙不可言。

    “今赠你四杯儒家浩然正气。”

    ”我辈读书人,一为天地立心,二为生民立命,三为往圣继绝学,四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