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石源记
字体: 16 + -

第九十三章 光华寺

    光华寺方丈道信大师引领着众人,边走边介绍:“光华寺有近千年的历史,老纳是光华寺的第十八位主持方丈。.最快更新访问:щщщ.79xs.соμ 。光华寺自开寺之后,一直是佛光照耀,香火不绝。我们前面的是天王殿,请各位施主随老纳一同进殿。”

    天王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在弥勒菩萨的左右,分立着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左手持杵扛在肩上,这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驮将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光华寺无疑是大寺庙,穆先生看到此处,笑着对道信方丈说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光华寺是我们大顺一等一的大寺,就不知道云游至此的和尚们,是否光吃饭不干活?”

    一听这话,几个人都是笑了起来,石一凡说道:“穆先生,天下就没有吃白饭的好事,想要有收获,就得有付出。”

    “阿弥陀佛,小施主的话深得佛理,真不愧是有大福缘之人。”道信方丈对着石一凡双手合什道。

    石一凡道:“方丈大师,可不要再说什么大福缘了,我就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已,和福缘不搭界。”

    “阿弥陀佛。”道信方丈转而对穆先生解释道:“小施主说的是对的,敝寺虽说是大寺,然而僧人并不是不劳而获,每日除了做功课之外,还得参与劳作,朝廷规定寺庙按僧人多少分给寺田,必须得自行耕种,不得租佃,且一年一核。所以,来挂单云游的和尚,都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劳作。”

    几个人纷纷的点头赞许,又随着出了天王殿,进入光华寺中庭。

    此时的光华寺里游人如织,信众云集,光华寺并没有因为钦差王爷的到来而清场,这让石一凡暗自的点头赞许。

    迈步走向中庭,这里摆放着一尊刻有寺名大宝鼎,往前是一个大香炉。肖弘博、石一凡接过‘侍’从递过来的燃香,礼拜之后‘插’入香炉之中。

    大雄宝殿正‘门’进殿‘门’的地方摆放着功德箱,一般上香的信众都是在这里布施,多少随意,有专‘门’的僧人在此向布施的信众致谢。

    肖弘博和石一凡不能免俗,各向功德箱里捐了五十两银票。

    进入大雄宝殿,只见大殿中供奉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站立佛像,高及殿顶,**肃穆。在其两侧,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在大殿的两侧,则是供奉着十八罗汉。

    此时的大殿之内,几十位僧人正在做礼拜,颂经之声不绝于耳。肖弘博一行人都是伫立在外面,神‘色’庄重地呤听着佛音清唱。

    少倾,僧人礼佛完毕,肖弘博、石一凡在道信方丈的引领之下,来到释迦牟尼佛像前。僧人们在道信方丈的带领下,低声呤唱佛音,肖弘博和石一凡庄重地行三跪拜礼,至礼毕,佛音转而高亢,最后沉寂。

    肖弘博、石一凡退后一步,道信方丈过来引领着去方丈院。

    走出大雄宝殿,经过藏经楼、法堂,来到了方丈院。方丈院是一个小院落,道信**师平常就住在这里。

    在方丈室坐定之后,小沙弥送上香茗,道信方丈示意用茶。

    “方丈大师,光华寺已有上千年,而大顺则有两百年,本王想跟大师请教一下,如何能让大顺长治久安?”喝了两口茶之后,信王肖弘博问道。

    “施主这个题目有点大,老纳只能粗浅的回答。”道信想了一下,道:“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个朝代能否长治久安,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政通人和,当然,这个政通人和也是泛泛而谈,那么老纳就再说细一点。为政者要有公心,少‘私’心,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多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如果都是为自己着想,特别是当官的,那么这个当官所在的地方,必定会变‘乱’。”

    在座的有地方官员,不想引起别的联想,肖弘博哈哈一笑,道:“也就是闲话几句,本王是个不管事的王爷,看着光鲜,就是个‘混’吃等死的角‘色’,和治国牵扯不上。”于是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石一凡:“凡儿,你到过光华寺?”

    “今天是第一次。”石一凡答道。

    肖弘博问道:“方丈大师刚才说你是有大福缘的人,这个福缘从何而来?”

    石一凡一笑:“看着顺眼呗,是不是这样,大师?”潘知府等人都附和着笑了起来。

    笑声中,道信方丈摇摇头,也是笑道:“小施主在林州被称为小神医石大夫,这个名号在晋阳都有传颂,如今真人当面,老纳且有放过之理?光华寺不光是有佛法,也为信众悬壶。老纳的医术粗浅,想请教于石大夫一二,不知石大夫能否赐教?”

    得,在这等着呢。石一凡笑笑,道:“大师,一凡学医时日尚短,所谓小神医,那是一凡碰巧救了几个人,林州百姓就送了这个名号,让一凡汗颜,可当不得大师这一声赐教。”

    道信也不跟石一凡客气,叫过小沙弥,道:“你去请德惠师叔过来。”

    “是,师祖。”小沙弥答应一声出去。一会功夫,就从外面走进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僧人,对着客人团团一揖,方才是问道信方丈:“师傅,您叫我?”听上去声音嘶哑,呼吸有点困难。

    道信点点头,对着石一凡道:“石大夫,这是老纳的弟子德惠,他最近患了一种病,咽喉肿痛、声音沙哑、吞咽困难。老纳换了几次‘药’方给他治,就是不见效。今天正好石大夫到此,老纳想请石大夫出手给他看一看,不知石大夫意下如何?”

    石一凡点点头,让德惠坐在凳子上,面对着屋外,张开嘴,观察了一下咽喉,又用手‘摸’了‘摸’,比正常情况粗大一些,有肿结。问道:“德惠师傅,哪个地方痛?”

    德惠用手指了指喉结下方,石一凡再问:“有痰吗?是否带血?”

    德惠点头,沙哑着说道:“痰中带血,有时耳朵还疼。”

    石一凡给德惠诊脉之后,坐回座位,细思之后对道信方丈道:“大师,这是喉岩。”

    道信一听面‘色’发沉,这个弟子是他的亲传弟子,平常倒也没有什么病痛,这一次得病就是重病。

    喉岩,就是喉癌,看德惠的症状,应该是喉癌的中晚期,手术之后的存活率比较低,石一凡没有把握进行手术,于是建议道:“他现在的症状比较严重,如果我来给他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目前的症状,但是彻底治愈的可能‘性’较低,风险较大。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药’物治疗,大师在这方面是高手,一凡就不献丑了。”

    道信一挥手,德惠合什行礼退了出去。道信说道:“以前还不是很确定,石大夫,还是要多谢,不愧是小神医。”

    “大师过奖。”石一凡对于‘交’流医术并不排斥,相反还大力提倡,不然就不会在济善堂进行培训。

    坐了一会,喝了一杯茶,肖弘博站起来告辞:“大师,叨扰了。”潘知府等人都是站了起来,随同肖弘博、石一凡走出了方丈院。道信方丈一边送行,一边对石一凡道:“石大夫如果再从晋阳经过,请一定到光华寺来。”石一凡连声的答应下来。

    道信方丈一直将肖弘博一行送出了寺‘门’,方才是回转。

    出了光华寺向左走,这里有一条街叫文昌街,故名思义是文人墨客较多的地方,渊知府还是在头前引路当导游。

    “这家翰墨轩是经营文房四宝的,算得上是整个晋阳最大的,里面的物品种类也是最齐全的。”潘知府特意指着一家古‘色’古香的铺子说道。

    肖弘博一听停下了脚步,对着石一凡道:“凡儿,进去看看?”

    出来就是玩的,石一凡当先一步就走进了翰墨轩。

    翰墨轩里有不少人,穿着打扮都是文雅之士,反正到翰墨轩的不是白丁。

    一大群人拥了进来,翰墨轩的掌柜连忙迎了出来,一看是知府大人、同知大人,还有晋县的县令,这些个晋阳巨头同时莅临,让掌柜的喜出望外,一迭声的道:“各位大人光临,敝店蓬毕生辉,不知有什么可以效劳的?请各位大人里面请。”

    肖弘博、石一凡都没有说话,知府潘时俊说了:“沐掌柜不必客气,我们就是来你的店里一观,看看有什么适合的文房四宝。”时间不早,还有不少地方没去转呢,不能在一个地方多待。

    这位沐掌柜连忙答应,引领着一帮贵客在店里转悠,口里还在不断的介绍着摆放的物件。

    翰墨轩不愧是晋阳首屈一指的文具店,各式各样的笔墨纸砚摆满了柜台,其中不乏‘精’品。据老板讲,还有不少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请贵客去内院喝口茶,顺便一观。

    不过这一提议被否决了,潘时俊看了看肖弘博的脸‘色’,果断地一摆手:“不用了,就在店里看看就行了。”

    既然进来了,就不要空手,肖弘博和石一凡象征‘性’的各自选了几管‘毛’笔,坚持着付了帐,就退了出来。

    往前走了一段,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晋阳府同知肖劲用手一指道:“到了县学了。”

    “这是晋县的县学,晋阳府的府学是在这条街的另一头。”晋县县令彭得志解释道。

    肖弘博等人没有在文昌街停留,转过一条街,回到了主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