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石源记
字体: 16 + -

第九十二章 初到晋阳

    大顺隆昌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秦山*平原上的驿馆,肖弘博和石一凡吃了晚餐之后,就坐在驿馆的一间上房里面喝茶。

    赶了一天的路,看石一凡没事人一样,肖弘博感慨地说道:“凡儿,还是年青好啊,看你的样子,哪里是象赶了一天路的人,我都快散了架,可不能比啊。”

    石一凡嘿嘿一笑,道:“五叔,要不是怕您见怪,我一个人两、三天就到京城了。”

    “哦?你怎么走?”肖弘博好奇地问道。

    石一凡道:“当然是用脚走,而且还是晚上。”白天人多,晚上提起速度来赶路就不会惊世骇俗。

    不可思议的看着石一凡,肖弘博吞了一口唾沫,还是不敢相信,摇摇头道:“你走走我看看,就凭脚力三天就到京城?难以置信。”话音没完,只见人影一闪,石一凡就倒挂在了房梁之上,又是一眨眼的功夫,人就平移到了另一端的房梁。

    肖弘博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好半天才是反映过来,连声道:“快下来、快下来。”石一凡轻飘飘的落了地,双手在前面一拍,走回原位。

    “凡儿,你这功夫是跟谁学的?”肖弘博问道。

    石一凡坐下来,道:“自己练的,还不是很熟练。五叔以前见过这样的功夫吗?”京城藏龙卧虎,石一凡是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信息。

    肖弘博想了一想,道:“光是这个轻身的功夫,还不算什么,我在宫里就见过这样的。一个宫里的供奉,从一个宫殿,纵身一跃,落到另一个宫殿之上,两者间距有十几步的样子。”

    石一凡看了看地上敷设的地砖,有些不落忍,就跟肖弘博说道:“我们出去一下吧。”

    肖弘博随着石一凡出了房间,走到屋外的天井,就听见石一凡说道:“五叔请看。”

    肖弘博的眼光随着石一凡的指引看向了地面,借助火把的光亮看到,天井的地面是整齐的大青石,没有裂纹。

    看肖弘博点头,石一凡就在地面上轻轻的一踩,就听见一声闷响,石一凡后挪一步,让出刚才站立的地方。

    肖弘博看去,刚才整齐的青石地面出现了一道不和谐的裂纹,看得他差点惊掉了下巴。石一凡觉得五叔是还不相信,就在刚才的一块青石上再抺了一脚,地面又出现了一条裂纹,青石在石一凡的脚下就象豆腐一样。

    “好了,好了,别再踩了,相信了,我相信了。”肖弘博连忙说道:“我们进去吧。”

    石一凡显‘露’出的功夫,让肖弘博震憾不已,这么年青就有如此功力,比大内供奉毫不逊‘色’。要知道大内供奉是大价钱养着的,而且人数不多,宝贝一样的,平常也不出来活动,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皇上的安全,除此之外并不参与其他事务。

    进了屋,坐下之后肖弘博问道:“你这功夫知道的人多不多?”

    摇摇头,石一凡道:“不多,就家里人知道,我没事也不会去显摆。这不是在五叔面前嘛。”

    这话肖弘博爱听,石一凡显然没把他当外人。

    叔侄两个又说了一会话,石一凡看肖弘博有点疲惫的样子,就告辞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休息。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还没天亮就起来,驿馆大清早的就准备好了早餐,众人吃过之后排好队形,风驰电掣一样的下山去了。

    下山的速度快了许多,刚过午时就到了流沙河的新津渡口。

    流沙河是林州与晋阳的界河,林州府卫军护送到这里就算是完成任务。对岸的晋阳府卫军锦旗招展,摆好了队伍准备迎接钦差。

    在新津渡口有三条渡船,每条船一次可以渡过五十人,或者是二十个人和二十匹马。

    林州府卫军领军的校尉一声令下,担任护送任务的三百名骑兵下马列队,在渡口边为肖弘博、石一凡送行。

    肖弘博和石一凡都从车上下来,禁军一部已经上了渡船,分批的渡过流沙河。

    石一凡特意的走到林州府卫军队伍的前面,高喊一句:“弟兄们辛苦了!”

    石一凡这一句说完,这帮当兵的七嘴八舌的开口了:“不辛苦,石大夫辛苦,骑马不辛苦坐车辛苦。”还有人问:“石大夫,我们送您去京城好不好?”

    在哈哈大笑声中,石一凡用手一指对岸:“我倒是愿意,可他们不愿意啊。”这要是让林州的府卫军一直送王爷到京城,对岸的晋阳府卫军包括其他州的府卫军,可不会答应,这不是抢生意吗?

    “等我从京城回来,一定找你们喝酒去。”石一凡这一声大喊,立即引来骑兵的一片欢呼声,三百人在校尉的引导下,齐声大喊:“恭送王爷”、“石大夫早点回来。”

    肖弘博与石一凡、穆先生一起上了渡船,在挥手示意中,林州府卫军的马队向后转,沿着来时的官道回去了。

    渡船靠上码头,一位身穿校尉制服的军官迎上前来,不等刚上岸的肖弘博和石一凡站稳,先是行了一个军礼,报名道:“晋阳府卫军校尉王重礼,奉知府大人之命,率三百府卫军骑兵,迎接信王殿下和麒麟王殿下。”

    肖弘博点头应允道:“辛苦弟兄们了。”

    禁军陆续渡过河,半个时辰之后,钦差队伍在晋阳府卫军的护卫下,离开河岸,向晋阳府长阳县进发。

    一路急行,在天快黑的时候到达长阳县,长阳县令率县衙和长阳士绅在城‘门’迎接,并送到了长阳的驿馆之中。

    谢绝了县令要宴请的安排,肖弘博决定就在驿馆进餐和歇息,不再给地方增加麻烦。

    肖弘博的决定得到了石一凡的欢迎,对于酒宴,石一凡还不是很适应,能避则避。穆先生也是赞同,出面去给长阳县令解释一下,于是这一晚就好好的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长阳县令早早的就来到了驿馆,陪同着一起吃了早餐,又将钦差一行送到了城外。

    出城之后,石一凡就从车上下来,跟着马车跑,按他给肖弘博的说法,这是松松筋骨。就这个速度,还不能让他出汗。

    长阳到晋阳的府治晋县不算远,三个时辰后,等待在城‘门’前的晋阳知府潘时俊与一众晋阳士绅,就接到了钦差一行。

    到了驿馆之后,潘知府提议浏览晋县县城:“王爷,晋县有不少的古迹名胜,还有一座光华寺,直得一观。”

    穆先生来了‘精’神,道:“光华寺倒是不错,远在京城都能听到光华寺的名头,说是这西北的神寺,住持方丈叫什么来着?”

    “道信和尚。”坐在旁边的晋县县令彭得志接口道。

    “对,是道信和尚,这位可是大师啊,他曾入西域学法,佛法造旨深厚,又曾云游天下,布施佛法,是一位得道高僧。”穆先生解释道。

    石一凡倒是无所谓,就随同一起浏览起来。

    晋阳是平原地区,以农耕为主业,人口比起林州来说多了一倍,而林州虽然地盘大,但是一大半的面积是山区。同是府治所在,晋县比富阳城也要大多了。

    晋县县城呈方形,周长二十二里,四方各一座城‘门’,有三纵四横的主道。驿馆在城的南边,而光华寺在城的北面,所以肖弘博一行人就步行着,边逛街边向着光华寺的方向走。

    越是平原内陆,就更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大就越是繁华。走在街上,都是人挨人人挤人的。

    肖弘博穿的是便服,石一凡还没有制王服,还是平常的文士袍服,穆先生也是文士服,就连知府潘时俊、同知肖劲,还有晋县县令彭得志也是换了一身便装。走在人群之中,这一行人非常的显眼,不光是他们的穿着打扮文雅,更是有一股气势,何况这一行人的四周都有便装的‘侍’卫。

    一群人簇拥着肖弘博、石一凡走在中间,身材高挑、丰神俊朗的石一凡更是引人注目,这么年青的一个大小伙,还被人捧在中间,想低调都难。

    “这里是布商一条街,专‘门’经营面料生意的,也有成衣铺。”潘知府指着左近的一条横街说道。

    都是几个男人,没有买衣服的想法,就没有进去,继续沿着主街道往前走。

    “这是经营杂货的,前边的一条小街还有做酒的酒坊。”潘知府成了专职的导游,热情地介绍着晋县的街坊。

    走过了好几条街,一直快到北城‘门’的时候,一座恢宏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这应该就是光华寺了。

    光华寺已经得到了消息,住持方丈道信大和尚带领十几位大僧在寺前迎接。

    “阿弥陀佛,欢迎远方的客人光临敝寺。”道信方丈双手合什,白眉白须的老和尚‘精’神不错,身体硬朗,不象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肖弘博和石一凡均是双手合什回礼,肖弘博道:“有劳方丈及各位大师出迎,肖弘博和侄儿叨扰了。”

    道信的眼光盯着石一凡,道:“施主来光华寺,是佛祖布下的福缘。各位施主请进。”

    肖弘博在道信的引领下当先一步走进寺‘门’,石一凡紧随其后,后面的人则是鱼贯而入,光华寺随即响起优扬的钟声。

    光华寺敲响十八响钟声,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困‘惑’了不少人,穆先生不解地问道:“方丈大师,为何此时敲钟?”

    “专为这位小施主而响,小施主今年十八岁,是有大福缘之人。”道信解释道。

    石一凡受宠若惊,双手合什,对着道信方丈说道:“一凡诚惶诚恐,当不得大师专宠。”

    微微一笑,道信说道:“老纳说过,小施主是有大福缘之人,当安心受之。各位施主,里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