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石源记
字体: 16 + -

第五十章 初试身手

妇人条理清晰地讲述了得病的经过,石一凡让患者伸出舌头看了一下,舌苔薄润约黄。又是问道:“渴不渴?大小便如何?还有哪里不舒服?”

    还是妇人代为回答:“渴倒是不渴,就是咳得厉害,怕冷,大便干,小便黄。还有就是叫疼,全身不舒服。”

    结束了问诊,石一凡让患者解开外衣,用手按压胸部,患者叫痛。

    石一凡想一想脉象,右脉滑数,属胸肺痰湿、实热之症,结合给患者望、问、按压的结果,初步判断是伤寒引起的肺痈,也就是支气管炎转肺炎,严重的有可能是肺水肿,当然,这个患者得病时间短,还没到肺水肿的地步。

    “您这是受凉得了伤寒,又没及时的看医,拖了几天,就转成了肺痈。”石一凡先跟患者及家属说了几句,又转向黄大夫说道:“这位的脉象是右手寸脉滑、数,主胸、肺之痰湿和实热之症。从患者的表象看,眼赤、面潮,恶寒、咳喘,还有湿痰,加之胸按有痛感,这些都符合肺痈的症状,学生拟用小青龙汤冶之。”

    黄大夫一直在旁边看着,这会听了石一凡的结论,只是说道:“你先开方,我给这位看看。”说着便与石一凡换了个位置,亲自给患者诊脉。

    等石一凡开好了药方,黄大夫也停止了切脉,接过石一凡开的药方,认真的看了一遍,然后提起毛笔在药方上加了几笔,在药方的下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石一凡是实**夫,还没有独立开方的权力。

    将药方交给石一凡,黄大夫说道:

    “你看的是中规中距,没毛病,病人的表象这没什么好说的,舌诊正确,脉诊也没错,病人突出的是右侧寸脉异常,表现为脉滑、脉数,这上边的分析是正确的。药方上的组方是经方,所以在量上你没有变动,这一点你今后要注意,每个病人体质不同,病情不同,在药量上是有加减的。这个人年青,体质不差,麻黄可以适当加量。”

    石一凡双手接过药方:“谢老师指点。”

    将药方交给了患者的手里,叮嘱道:“按药方抓药,如果家里没有药罐,也可以在这煎药。”这是石一凡开的第一个药方,意义非凡,让石一凡心里有点小激动。

    等第一位患者出了诊室,药童又引来一位患者。进来的也是一位发热的病人,可能是黄大夫是专冶伤寒的吧。

    进来的有好几个人,有两个人扶着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花甲老人,似是老人的亲属,还有一位在前面,一进来就和黄大夫打招呼:“黄老,我这带了一位病人想请您看看。”

    黄伯安一看原来是富林县济善堂的施子荣大夫,便问道:“子荣,大老远的怎么过来的?”

    “连夜赶过来的。”施子荣着急,不及多说直奔主题:“黄老,这是我上门诊冶的一位病人,刚开始是咳嗽、发热、头痛、痰多,脉浮,我是按伤寒来冶的,用的是麻黄汤,这是药方。”

    施子荣将其开的麻黄汤的药方递给黄大夫,黄伯安接过来,先不看,而是一指石一凡说道:“给我介绍一下,这是石一凡,钱掌柜的关门弟子,先跟我学几天。”

    又跟石一凡介绍:“这是施子荣,是咱们富林县济善堂的坐堂大夫。你得叫一声师兄。”

    石一凡立即上前一步拱手:“见过施师兄。”施子荣也是拱手为礼:“小师弟不必多礼。”

    黄伯安把手里的药方递给石一凡:“你先看看。”

    施子荣接着说道:“病人服药之后,没出汗,发热愈甚,这是方不对症了,应病人家属所请,就直接到林州来请您出手了。”

    黄大夫点点头,开始观察病人。这是良好的学习机会,石一凡也是仔细观察。

    只见这位老人精神蒌靡,面色潮红,在家人的陪伴下躺坐在诊室的靠椅上。黄大夫上前拿起老人的手开始诊脉,过一会又换了只手。诊完脉问老人:“您现在感觉如何?”

    老人有气无力地说道:“冷,全身疼。”不时还咳喘几下。

    黄大夫示意让石一凡上前给老人诊脉,石一凡点头答应,上前在老人旁边的凳子上坐下,先是左手,再是右手,仔细的给老人诊完了脉,心里有了数,站起来跟黄大夫点头示意,然后就站在了一边。

    黄伯安见石一凡起了身,就征求施子荣的意见:“一凡现在学得有点门路,要不让他先说说?”

    施子荣当然不会反对:“小师弟请。”

    石一凡看着病人说道:“从病人的表征看,头痛发热、恶风、关节疼痛、无汗气喘,此是伤寒无疑。麻黄汤应是对症,然而病人服药之后发热更甚,内陷益深,此即太阳转阳明之病。”

    石一凡接着说道:“治此病当先解内陷之热,可于麻黄汤中加入知母六钱,作为专攻内陷之责。”说白了就是麻黄汤的药力猛,老人的身体无法承受,人体抵抗寒邪产生的内热被逼在了里面出不来,得由一味药去打开一个通道,让麻黄汤的药力能够深入内府赶走寒邪

    施子荣听了若有所思,黄伯安则是赞许的点点头说道:“不错,正是此解。子荣,你认为呢?”

    施子荣听了石一凡的分析解释,不由得对这个小师弟刮目相看,连连点头:“小师弟说的在理,黄老,还请你开方吧。”

    黄伯仁朝石一凡示意,石一凡明白,走到案桌后,刷刷写了一个药方,却是麻黄加知母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知母六钱。

    黄大夫接过药方看了看,拿笔在下面写上:“麻黄先煮去沫,杏仁去皮尖,汤分八饮。”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将药方递回给石一凡:“大夫不光是开方就完事了,还要关心如何煎制,要保证你开的药方的药力,就得主意细节,不使其发生偏差。还得给病人家属交待清楚如何服药,如何给病人进行辅助治疗。”

    石一凡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就连旁边的施子荣都是获益匪浅。

    药方递给施子荣,施子荣又是看了一次,才是将药方交给病人的家属去拿药。石一凡又去给安排病人住在临时病房。

    跟专门负责临时病房的交待清楚后,石一凡又回到黄大夫的诊室。这时今天的第三位病人已经进来了,是一个与石一凡差不多大的少年,一对中年夫妇正在给黄大夫讲病情:“前天和几个人出去玩,掉河里了,回来就发烧,喝了姜汤,好些了,昨天又开始发烧,就近找了位大夫给看了,说是什么热邪,要泻下,写了一张方子,叫承气汤。他大伯懂一点医,就说这大夫看得不对,这药怕是对孩子不利,我们拿不定主意,就到济善堂来了。”

    黄大夫边给病人诊脉边听着病程介绍,不时还问两句,看石一凡进来,就让出座位给石一凡,让他接着诊脉。

    石一凡手上在诊脉,手上感觉到病人在发烧。眼睛在观察病人,这少年的眼睛通红,面色潮红,不安生的动来动去,嘴唇干裂,无汗,缩着脖子。

    过了一会,石一凡诊完脉,问这个病人:“冷不冷?身上有哪里不舒服?”

    “冷,全身不舒服。”少年不耐烦地回答。

    石一凡朝黄大夫点点头,黄伯安说道:“你讲一讲这个病人的情况。”

    “这位病人初看之下,身上发热,口干舌燥,眼睛发红,这都是热症的表现,脉博跳得不慢,也是说明是热症。然而,病人不发汗、畏寒,却又是寒症的特征。”

    众人都是聚精会神的听石一凡讲,就是病人这时候也是支起耳朵听,石一凡继续说道:“如果真是热症的话,那位先前给病人开的承气汤倒也不为错,但是这承气汤一下去,恐怕会有不可言之事发生。

    这位病人是因落入河中受寒引起的发热,简单明了,是为外寒入体,当以驱除寒邪为主。病人在家里喝了姜汤,没有解决问题,寒邪侵入内府,此时是阴盛隔阳于外,表现为肢体发热,却不发汗,感觉很冷。”

    就是说体内阴气太盛,虚弱的阳气反而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这是中医里的一个术语,这种情况往往能够迷惑医家,看到外表的热象就以为是热证,而病情的真相却是大寒证。

    说到这里,石一凡又看了一下病人,就这会功夫,病人的情况开始恶化,口唇发青,指端发黑,打起了摆子,而且作呕。

    石一凡不耽搁时间,直接对黄大夫说道:“病人情况危急,我拟用附子里中汤来冶。”

    黄大夫一看病人转危,也不废话,点头示意石一凡开方。石一凡拿起毛笔略一思索,便写下了药方:“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附子理中汤又叫附子补中汤,方中大附子、干姜是大热之药,扫浊阴归元阳,人参、白术培中益气,炙干草佐以和药。这是一种中医急救的方子。

    黄大夫接过单子,快速瞧了一眼,拿起毛笔写上自己的名字,交给病人家属,说道:“赶快抓药,不能再等,后面有煎药的地方。”病人家属慌了神,急急忙忙的抓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