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抢劫酒楼
他吞了吞唾沫,“此圣旨,确是陛下亲手交给微臣的。”
偏生此事,的确是事实。
但那时的皇帝,又有几分心意是真正顺应了自己的想法的?
殿下瞬间一片哗然,乱作了一团。
薄昭旭咳了两声,镇住了殿下众人,这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他从老皇帝那继承了十成十,纵然嘴角带笑,也是威严至极,令人不敢有半点异心,仅有丝缕质疑,也在薄昭旭的注视下当即瓦解。
“本王手上,亦有父皇留下的圣旨。”他笑得淡然,好像旁人手上争得炙热的皇位,于他只是俗物,“但若是哪位大人心有不服,想要自荐其位,本王也认同。”
向夜阑嘴角的笑意差点有些绷不住,这男人说得倒是轻描淡写,且不说那些群臣到底有没有能力与薄昭旭抗衡,谁有这个胆子?说得好听点,便是毫无分寸的在这种事情上选择了毛遂自荐,坦白了说……
就是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的谋权篡位啊!
“两份圣旨也许都是真的,陛下在世时,也曾提起过要让位给故去的二殿下,奈何二殿下抛下父兄早早离去,徒留陛下在深宫中伤感,饶是我见了,也要感慨一声。但二殿下毕竟已与陛下生死两隔,无法继承皇位,陛下想要另寻合适的人选,也是合情合理的。”
向夜阑注定要在此唱上一出白脸,心平气和的来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锐气,连那些自诩聪慧一世的大臣自己都要感慨,无论薄昭旭说得多么尖刻,从向夜阑的口中重新说出,都是极其柔和的。
这位四王妃可真是擅长极了各种话术!
“既然陛下留下了两份圣旨,便说明顾大人与四殿下在陛下的心里,都是十分合适的继位人选,至于为何留下两份圣旨……”向夜阑留了些许悬念,“大抵是因为陛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吧?如此一来,只需要看看哪份圣旨是先拟下的,就能推断出陛下的想法了。”
若是向夜阑的这个推测都难以服众,只怕殿下朝臣们也想不出更加合适的说法。
那手握圣旨的大臣哑然失色,差点儿急得说不出话来,“回四王妃,这圣旨,乃是陛下于数日前传给微臣来保管的。”
其实这纸传位圣旨已经到他手上一月有余,但既然向夜阑说了要分先后,他只好将接旨的日子说近些许。
可他还是低估了向夜阑笑中的深意,只要这圣旨不是老皇帝在火场中亲自传给他的,就毫无意义。
“几日前,看来陛下是因为商徵书院的事情被查出,对顾大人失望了吧。”向夜阑假意同情的苦笑两声,“四殿下手中的圣旨,乃是陛下昨晚清醒的最后一刻亲口所述,方才在陛下寝宫找到了圣旨这事,诸位大人应当还不知道吧,但各位大人要是不信,可以询问宫中几位掌事。”
那反驳薄昭旭的大臣霎时间傻了眼,他怎么就忘了商徵书院这一茬?这夫妇二人从一开始,就是在给他下套!
“父皇尸骨未寒,本王原不想争辩这些,但各位大人既然提起了,本王定是要给你们一个交代。”
薄昭旭感伤地侧身扶额,向夜阑十分配合地伸手扶住了“羸弱不堪”的薄昭旭,这一来,好像是那些争辩皇位归属的大臣有些不识轻重,辜负了先帝信任,竟是做出了如此不近人情的事!
“若父皇的确让位给顾大人,本王绝无二话,只是……”
他这次欲言又止,像是在剖析一段端肃的隐情。天知道那些不暗昨夜之事的大臣有多惶恐,恐薄昭旭为难之下所说的,是顾言晁乃是他流落民间的皇兄弟。
那些接受能力差的老臣,怕是能原地吓晕过去。
“顾言晁身为朝廷命臣,不但挟持天子,祸乱朝政,与胡人勾结意图谋反,更以书院之名做着残害女子的勾当,此人——该诛九族才是。”
薄昭旭漠然的宣读了顾言晁的罪证,反而让那些心提到嗓子眼里的老臣松了一口气,甚至附声道:“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早日擒获叛贼顾言晁!”
一人起了头,殿下顿时齐刷刷的响起了相同的口号,那些顾言晁的拥护者被夹在其中,难以自若。
薄昭旭倒不意外这些反对的声音,先一步从容道:“诸位大人若对本王所言难以信服,本王命大理寺处备好了有关其罪证的卷宗,若对本王有疑,大可亲自查阅。”
说罢,他便携着向夜阑大步离去。
然,哪还用他们挨个去大理寺查证顾言晁所犯下的罪证究竟是真是假,顾言晁设立商徵书院的罪证,一经向夜阑的手,当日便传到了举京无人不知的地步。
何况……作为话题中心的顾言晁可是始终都未出现在朝堂之上。
是夜。
向夜阑回了四王府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好生梳洗一番,抢救自己几乎要打结的发髻,散散身上的烟味儿。
走出房间时,夜色已至。
她瞧着薄昭旭一个人俯身蹲在角落里,身边一反常态的没有半个侍卫,这种景象着实是有些稀罕。
向夜阑走近以后才看出薄昭旭的身前摆了一盏火盆,看似七情皆绝的谪仙人,竟也有割舍不断的东西,但这火盆代表的意义,向夜阑着实再清楚不过。
人间尽头,只有“来不及”。
“王爷这是为谁烧纸?”
向夜阑悄悄走近到薄昭旭的身侧,原以为以薄昭旭的洞察力,早已察觉自己的动向,偏生这次,薄昭旭竟有些迟缓的怔了怔:“父母。你在那等了多久?”
“没多久。”
她小心翼翼地蹲在薄昭旭的身边,按说薄昭旭调离了所有的侍卫,应当就是为了讨份清净。那些侍卫大抵永远都无法察觉,作为下达命令的四王爷,或许只用一个简单的命令,就能让他们离开,但仅仅作为薄昭旭这个人而言,他是需要有人守在身边的。
哪怕仅仅是守着。
“我原本以为……王爷应该会很憎恨陛下做过的事。”但向夜阑未料到,薄昭旭还会为老皇帝烧些纸钱。
“陛下昨晚曾跟我嘱托过一些话,让我转告给你。”她有些犹豫该不该继续说下去,“他说来世不当皇帝,只当父亲。”
“你说这些本王都知晓。”
薄昭旭好像并不吃惊老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便让向夜阑有些好奇,在顾言晁以某种手段操控老皇帝之前,这对父子该是如何相处的。
他皱了皱眉,“昨晚的事,他都清楚。本王曾想过很多办法,妄图寻个两全的法子,但……安能两全。夜阑,你可知天子死后,该有何待遇?”
“举国守孝。”
向夜阑一时未从薄昭旭的称谓中缓过神,薄昭旭对自己称谓的每一次转变,好像都是对自己态度上的转变。至少今夜,她可以称得上与薄昭旭彻彻底底的交了心,兀见双方本来的面貌的。
“但他们所奠念的,不过是些空想,是驾崩的天子。”
薄昭旭将最后一打纸钱掷入火中,却未急着起身,而是与向夜阑一同望着铜盆中的火光跃动,神思恍惚。
“这世上,能在私下里奠念父亲的,便只有我一人了。”他勉强挤出些许笑意,“我更年少时,时常担忧身边人的离去,拼命想要攥住一切。母亲故去时,我抱着她,万望她知晓,我有多么不希望她离开,可她就是离开得十分果决,不留任何痕迹。”
这父子二人的相似之处,的确有许多。
“谁说的?”向夜阑没轻没重地揉了揉薄昭旭的头,像是在哄一个因受委屈而难过的小孩子,薄昭旭神色当中只有苦闷,她便代替薄昭旭笑道:“还有我呢。你记着的事,我当然也会记得,记一辈子。”
“所以我时常担心……”
余下的话,向夜阑大抵也清楚。
可就连薄昭旭自己都未料到,有些话,竟是如此难说出口的。他竟是被自己气了笑,“只因你这女人,我时常要心慌上好些时候。”
薄昭旭嗔怪道。
“我时常会想,单凭向府那些迂腐呆滞的老古板,如何能养的出你这样的向府大小姐来。”
向夜阑有些呆滞的笑了笑。几乎是经薄昭旭这么一提醒,她才懂了薄昭旭的不安源自于何处。
“王爷既然说了要守着我,那我也要守着王爷。永远。”
说了句“好听”的酸话,薄昭旭总算是被她哄回来了一点儿精神,如撒娇似的,“本王如今,缺子嗣。”
……
登基仪式尚早,礼部又始终未挑出合适的日子,继位一事便被暂且搁置在了一旁,去处理与顾言晁有关的烂摊子。
向夜阑得空,便打算去李氏酒楼瞧瞧武梓熙,武梓熙再怎么说也是怀了身孕,稍有照顾不周,那就要吃些苦了。
然而向夜阑刚下马车,便因眼前的景象愣了住。
酒楼外围了比寻常还要多上数倍的百姓,而京城的官兵正在疏散那些堵住闹事去路的百姓,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什么好迹象。
偏生此事,的确是事实。
但那时的皇帝,又有几分心意是真正顺应了自己的想法的?
殿下瞬间一片哗然,乱作了一团。
薄昭旭咳了两声,镇住了殿下众人,这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他从老皇帝那继承了十成十,纵然嘴角带笑,也是威严至极,令人不敢有半点异心,仅有丝缕质疑,也在薄昭旭的注视下当即瓦解。
“本王手上,亦有父皇留下的圣旨。”他笑得淡然,好像旁人手上争得炙热的皇位,于他只是俗物,“但若是哪位大人心有不服,想要自荐其位,本王也认同。”
向夜阑嘴角的笑意差点有些绷不住,这男人说得倒是轻描淡写,且不说那些群臣到底有没有能力与薄昭旭抗衡,谁有这个胆子?说得好听点,便是毫无分寸的在这种事情上选择了毛遂自荐,坦白了说……
就是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的谋权篡位啊!
“两份圣旨也许都是真的,陛下在世时,也曾提起过要让位给故去的二殿下,奈何二殿下抛下父兄早早离去,徒留陛下在深宫中伤感,饶是我见了,也要感慨一声。但二殿下毕竟已与陛下生死两隔,无法继承皇位,陛下想要另寻合适的人选,也是合情合理的。”
向夜阑注定要在此唱上一出白脸,心平气和的来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锐气,连那些自诩聪慧一世的大臣自己都要感慨,无论薄昭旭说得多么尖刻,从向夜阑的口中重新说出,都是极其柔和的。
这位四王妃可真是擅长极了各种话术!
“既然陛下留下了两份圣旨,便说明顾大人与四殿下在陛下的心里,都是十分合适的继位人选,至于为何留下两份圣旨……”向夜阑留了些许悬念,“大抵是因为陛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吧?如此一来,只需要看看哪份圣旨是先拟下的,就能推断出陛下的想法了。”
若是向夜阑的这个推测都难以服众,只怕殿下朝臣们也想不出更加合适的说法。
那手握圣旨的大臣哑然失色,差点儿急得说不出话来,“回四王妃,这圣旨,乃是陛下于数日前传给微臣来保管的。”
其实这纸传位圣旨已经到他手上一月有余,但既然向夜阑说了要分先后,他只好将接旨的日子说近些许。
可他还是低估了向夜阑笑中的深意,只要这圣旨不是老皇帝在火场中亲自传给他的,就毫无意义。
“几日前,看来陛下是因为商徵书院的事情被查出,对顾大人失望了吧。”向夜阑假意同情的苦笑两声,“四殿下手中的圣旨,乃是陛下昨晚清醒的最后一刻亲口所述,方才在陛下寝宫找到了圣旨这事,诸位大人应当还不知道吧,但各位大人要是不信,可以询问宫中几位掌事。”
那反驳薄昭旭的大臣霎时间傻了眼,他怎么就忘了商徵书院这一茬?这夫妇二人从一开始,就是在给他下套!
“父皇尸骨未寒,本王原不想争辩这些,但各位大人既然提起了,本王定是要给你们一个交代。”
薄昭旭感伤地侧身扶额,向夜阑十分配合地伸手扶住了“羸弱不堪”的薄昭旭,这一来,好像是那些争辩皇位归属的大臣有些不识轻重,辜负了先帝信任,竟是做出了如此不近人情的事!
“若父皇的确让位给顾大人,本王绝无二话,只是……”
他这次欲言又止,像是在剖析一段端肃的隐情。天知道那些不暗昨夜之事的大臣有多惶恐,恐薄昭旭为难之下所说的,是顾言晁乃是他流落民间的皇兄弟。
那些接受能力差的老臣,怕是能原地吓晕过去。
“顾言晁身为朝廷命臣,不但挟持天子,祸乱朝政,与胡人勾结意图谋反,更以书院之名做着残害女子的勾当,此人——该诛九族才是。”
薄昭旭漠然的宣读了顾言晁的罪证,反而让那些心提到嗓子眼里的老臣松了一口气,甚至附声道:“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早日擒获叛贼顾言晁!”
一人起了头,殿下顿时齐刷刷的响起了相同的口号,那些顾言晁的拥护者被夹在其中,难以自若。
薄昭旭倒不意外这些反对的声音,先一步从容道:“诸位大人若对本王所言难以信服,本王命大理寺处备好了有关其罪证的卷宗,若对本王有疑,大可亲自查阅。”
说罢,他便携着向夜阑大步离去。
然,哪还用他们挨个去大理寺查证顾言晁所犯下的罪证究竟是真是假,顾言晁设立商徵书院的罪证,一经向夜阑的手,当日便传到了举京无人不知的地步。
何况……作为话题中心的顾言晁可是始终都未出现在朝堂之上。
是夜。
向夜阑回了四王府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好生梳洗一番,抢救自己几乎要打结的发髻,散散身上的烟味儿。
走出房间时,夜色已至。
她瞧着薄昭旭一个人俯身蹲在角落里,身边一反常态的没有半个侍卫,这种景象着实是有些稀罕。
向夜阑走近以后才看出薄昭旭的身前摆了一盏火盆,看似七情皆绝的谪仙人,竟也有割舍不断的东西,但这火盆代表的意义,向夜阑着实再清楚不过。
人间尽头,只有“来不及”。
“王爷这是为谁烧纸?”
向夜阑悄悄走近到薄昭旭的身侧,原以为以薄昭旭的洞察力,早已察觉自己的动向,偏生这次,薄昭旭竟有些迟缓的怔了怔:“父母。你在那等了多久?”
“没多久。”
她小心翼翼地蹲在薄昭旭的身边,按说薄昭旭调离了所有的侍卫,应当就是为了讨份清净。那些侍卫大抵永远都无法察觉,作为下达命令的四王爷,或许只用一个简单的命令,就能让他们离开,但仅仅作为薄昭旭这个人而言,他是需要有人守在身边的。
哪怕仅仅是守着。
“我原本以为……王爷应该会很憎恨陛下做过的事。”但向夜阑未料到,薄昭旭还会为老皇帝烧些纸钱。
“陛下昨晚曾跟我嘱托过一些话,让我转告给你。”她有些犹豫该不该继续说下去,“他说来世不当皇帝,只当父亲。”
“你说这些本王都知晓。”
薄昭旭好像并不吃惊老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便让向夜阑有些好奇,在顾言晁以某种手段操控老皇帝之前,这对父子该是如何相处的。
他皱了皱眉,“昨晚的事,他都清楚。本王曾想过很多办法,妄图寻个两全的法子,但……安能两全。夜阑,你可知天子死后,该有何待遇?”
“举国守孝。”
向夜阑一时未从薄昭旭的称谓中缓过神,薄昭旭对自己称谓的每一次转变,好像都是对自己态度上的转变。至少今夜,她可以称得上与薄昭旭彻彻底底的交了心,兀见双方本来的面貌的。
“但他们所奠念的,不过是些空想,是驾崩的天子。”
薄昭旭将最后一打纸钱掷入火中,却未急着起身,而是与向夜阑一同望着铜盆中的火光跃动,神思恍惚。
“这世上,能在私下里奠念父亲的,便只有我一人了。”他勉强挤出些许笑意,“我更年少时,时常担忧身边人的离去,拼命想要攥住一切。母亲故去时,我抱着她,万望她知晓,我有多么不希望她离开,可她就是离开得十分果决,不留任何痕迹。”
这父子二人的相似之处,的确有许多。
“谁说的?”向夜阑没轻没重地揉了揉薄昭旭的头,像是在哄一个因受委屈而难过的小孩子,薄昭旭神色当中只有苦闷,她便代替薄昭旭笑道:“还有我呢。你记着的事,我当然也会记得,记一辈子。”
“所以我时常担心……”
余下的话,向夜阑大抵也清楚。
可就连薄昭旭自己都未料到,有些话,竟是如此难说出口的。他竟是被自己气了笑,“只因你这女人,我时常要心慌上好些时候。”
薄昭旭嗔怪道。
“我时常会想,单凭向府那些迂腐呆滞的老古板,如何能养的出你这样的向府大小姐来。”
向夜阑有些呆滞的笑了笑。几乎是经薄昭旭这么一提醒,她才懂了薄昭旭的不安源自于何处。
“王爷既然说了要守着我,那我也要守着王爷。永远。”
说了句“好听”的酸话,薄昭旭总算是被她哄回来了一点儿精神,如撒娇似的,“本王如今,缺子嗣。”
……
登基仪式尚早,礼部又始终未挑出合适的日子,继位一事便被暂且搁置在了一旁,去处理与顾言晁有关的烂摊子。
向夜阑得空,便打算去李氏酒楼瞧瞧武梓熙,武梓熙再怎么说也是怀了身孕,稍有照顾不周,那就要吃些苦了。
然而向夜阑刚下马车,便因眼前的景象愣了住。
酒楼外围了比寻常还要多上数倍的百姓,而京城的官兵正在疏散那些堵住闹事去路的百姓,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什么好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