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嗨课
字体: 16 + -

第三章 日本电影赏析_3.1 日式文艺面面观

第三章

日本电影赏析

3.1 日式文艺面面观

感官王国

文/谋杀电视机

《感官王国》当年拍摄完不久,就在日本被列为禁片,所以只能在法国上映,据说许多日本的文艺土豪,都会组织包机飞到法兰西去看此片,可见其在当时形成的影响力。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聊聊《感官王国》的艺术手法。

ggwg1-1

ggwg1-2

ggwg1-3

影片给人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印象就是出色的色彩运用。影片借鉴了异色版画中的色彩处理技巧,将红色这种代表着欲望的色彩做了不同的处理。首先,从女主角的服饰变化就很明显,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她穿的是夹带白色的浅红,不是那么艳丽(ggwg1-1);当家奴的时候是紫色带红色(ggwg1-2);当她和男主人通奸成功后,大红色的比例就逐渐增加,成为她的服饰主色(ggwg1-3),而红色其实和鲜血的红色也在产生呼应,完美诠释了本片“爱欲与死亡”的主题。

ggwg1-4

ggwg1-5

除了女主角,其他附属人物在表现出强烈的欲望时,也会让服饰中的红色成为主色。比如这个老年歌舞伎就是这么处理的,开始时她穿着外衣(ggwg1-4),后来行**的时候,露出来的就是红色的衬里(ggwg1-5)。

ggwg2-1

ggwg2-2

ggwg2-3

因为画面时时处处都有红色,在配色上就有了很多讲究,这部影片的美工总能安插一些小道具,来制造色彩均衡感。比如这种黑和红、蓝和红、白和红的搭配,每一场戏都宛如一幅幅画一般,让你感到美不胜收。

ggwg2-4

红色在本片里,还有很强的符号意味。比如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国旗和军帽上的红色,与代表欲望的红色之间的关系了。

ggwg3-1

ggwg3-2

和色彩一样,影片的构图设计也很精巧,因为剧情的关系,本片有很多室内戏,所以很多特写和近景镜头都很紧凑,很少有水平式的呆板构图设计,都是斜线为主的对接,视觉冲击力很强。

ggwg3-3

ggwg3-4

有时候还会利用镜子等道具,制造出复合景深的效果,许多镜头会根据空间元素的线条延伸,将视线引导到画面中的视觉中心上。

ggwg4-1

g

gwg4-2

ggwg4-3

ggwg4-4

导演大岛渚作为日本新浪潮电影的旗手,自然少不了新浪潮的招牌技巧——跳接,影片的剪辑很有特色,会用快速的跳接处理人物的内心折射。

ggwg5-1

ggwg5-2

ggwg5-3

ggwg5-4

结尾处梦境戏的剪辑更加出位,意识恍惚的女主角看到了,自己的孩童形态和男主角一起,在和少女形态的她玩捉迷藏,但事实上,男主角和代表纯真的孩童形态,已经离她远去。

所以从以上几个层面来看,《感官王国》是一部水准超高的文艺片。

如父如子

文/谋杀电视机

枝裕和拍摄的关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力作《如父如子》,表面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标准的日系亲情电影,柔和的影像,舒缓到不易察觉的电影运镜,古典乐搭配类似古典乐的单音配乐,都是这类电影的标准配件。不过经验老到的是枝裕和,对空间和剪辑的创造性运用,还是让这部俗套题材的《如父如子》,有着脱俗的品质。

rfrz1-1

rfrz1-2

本片在剪辑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景别有时候会根据情绪的需要进行从小景别到大景别的处理方式。比如这里是双方家长商议后续见面的一个小全景,马上切换到一个大全景,从两家的车来突出双方在家庭经济地位上的悬殊差异。

rfrz2-1

rfrz2-2

后来,富裕的那户人家经历不少波折后,本来十分强势的男主角渐渐意识到其实在亲情问题上,他相对于对方来讲更加不具备竞争优势,一种孤独的情绪流露了出来。这场戏里,先是近景别里的他在给后母及父亲打电话寻求慰藉,但后母其实对他不甚亲近(因为他对父亲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鄙夷),马上接一个车子停在空旷的停车场的大全景,来弥散这种孤独的感觉。

rfrz3-1

rfrz3-2

这种伤感情绪弥散的方式,也出现在了他妻子意识到自己爱的还是原来的孩子时,近景处两人的交谈通过哭声剪辑到了一个住宅楼的全景,让这种悲伤的情绪融化到城市的空漠中。这类影片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城市的冷淡空间与乡村的田园空间之间的差异性对比,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多次强调。

rfrz4-1

rfrz4-2

rfrz4-3

最后这场戏讲述的是父

子的和解和团聚,影片利用这种双向的行道开始时将心灵上产生距离的两人进行了分隔,父子双方的对话以近景跟拍的形式进行,开始儿子在父亲的主观镜头中,是完全背对着他的,但随着父亲的心声吐露,镜头中儿子的脚步开始放慢,主观镜头中也可以看到儿子的侧脸了,直到行道会合处,父子终于拥抱在了一起。

《如父如子》就是运用这类反常规的剪辑逻辑,让空间说出了主创想说的话,在华人导演杨德昌和蔡明亮的电影中,这类手法也能见到不少。

去见小洋葱的母亲

文/云中

在2014年初,日本权威的《电影旬报》公布了年度电影榜单,很多国内影迷惊讶地发现第一名的影片居然很陌生,它就是《去见小洋葱的母亲》。这片表面是一个日本版的“桃姐”,讲述了失意中年男冈野雄一与患老年痴呆症老妈的日常生活,内里却暗暗展现了二战后女性的成长与家庭记忆,细腻感人。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非常夺人眼球:一个中年男人秃顶的特写。这并不纯为了搞笑,因为这个“秃顶”母题在影片后段频频出现,不但成了片中三位中年男的代言词,更加是他们与母亲辈沟通的有效武器,可以说是全片最亮眼的细节设置。

《去见小洋葱的母亲》的开场戏也很特别,因为男主角是一位漫画家,所以影片用漫画的形式回顾了他的年轻岁月,轻松有趣。而这部电影,正好是改编自主角原型冈野雄一以家族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四格漫画。

电影在现实叙述过程中,经常会跳回到昭和年代,去表现长崎核爆以及战后贫困又恐慌的气氛。但导演更着重表现的,是母亲幼年时与好朋友、好姐妹的生活。上一个镜头是母亲与好友聊天,下个镜头这段回忆变成了男主角的漫画,旁边还有发黄的旧照片,现实与记忆巧妙地连接成了一体。

痴呆症越来越严重的母亲被送到了老人院,从这个镜头我们能看到,她虽然不习惯这里的陌生,但画面中的红、黄暖色调,服务人员的热情问候,背景处老人们愉快的歌唱,都暗示着这是个友好温情的场所。

虽然母亲记不清现实,但她却一直被过去的回忆纠缠。一直困扰着母亲思绪的,是她与年轻时好友生离死别、却无缘得见的情景;是她对早逝妹妹的愧疚;是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在电影的最**——长崎的灯会上,母亲终于放下了心结。她在桥上与脑海中的好友、妹妹与丈夫愉快合影。温暖的黄色背景灯光前,剧中人物与观众的情感都得到了完全的释放。这个场景虽然“越现实”,但观众在这里流下的眼泪却是超级真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