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之东拉西扯
字体: 16 + -

《二十四城记》骂声很多,但完美体现了贾樟柯拍片功底的提升。

贾樟柯:气质之外是平庸

陈丹青在贾樟柯自传《贾想》中作序,他说:“与凯哥、艺谋比,与冯小刚比,贾樟柯是跟他们不同的一种动物。”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真实的,贾樟柯的电影有着固有的气质和淡定,这种气质天然生成,缓缓而流动,从他的每一部电影的骨子里,散发出漫漫的辉芒,这种辉芒,与其他的导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贾樟柯的魅力来自他的电影文本本身,从《小武》开始,每部片子都带着编剧的名头。他本身就是学文学出身,从这点来讲,真的是手到拈来,一个能做编剧的导演,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的片子看似散漫平淡,却淡墨成书。至于这本书好看不好看,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贾樟柯的电影的共通点,在于他对于小人物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变迁中普通人的关注。《小武》的男主人公是县城的一个惯偷;《站台》说的是县文工团的故事;《任逍遥》是工人子弟;《世界》是北京民俗村中那些员工的喜怒哀乐;《二十四城记》讲的是一个工厂的历史变迁给人带来的变化;《山峡好人》也是普通的煤矿工人寻找婚姻的故事;《天注定》讲了四个故事,复杂一些,仔细看看,不也是卑微的下层人吗?他的影片写实真诚,体现出对时代的思考,这在中国导演中并不多见。

《二十四城记》骂声很多,但完美体现了贾樟柯拍片功底的提升。

贾樟柯的问题在于,他似乎太专注于小人物了,喜欢从细微之处表达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以至于很多时候显得空洞。而且他的影片惯用方言,这为了保持影片的本真,但影片的本真并不仅仅是靠方言来证言。喜欢用长镜头,用手持镜头的拍摄方式,这点真的令人无语。画面的抖动,会严重影响观者的感受,影片再好,看得你头昏目眩也无法所得啊。幸好,他的摄影要求还没有到达极端的程度,微微忍受一下吧。他对画面的美感要求不高,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电影来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一味的用白描的手法,展示生活的真,这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全部。

贾樟柯的电影有很多在国内都没有公映过,但声名赫然,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不差,从他的获奖记录来看,大陆的导演,很少能比得上他。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国外获奖,在国内被禁的电影,就一定是好电影吗?

好在他的电影不多。我们慢慢而观吧。

《小武》说的是一个小偷的故事,这个故事极其简单。小武在县城里混混无事,靠偷窃为生,他有兄弟,但这个兄弟后来大发了,便不愿与他发生关联;他喜欢歌厅的小姐,但小姐追富商而遁;为了一枚戒指,与家人龌蹉。最终偷窃事发,被铐在马路的电线杆上,任人指点而不愧。贾樟柯拍电影,就像记流水账,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切换,并不突兀,也不急迫,就像一个慢性子的人在打磨着一件家具。剧本虽好,也不是无可挑剔,明显的平缓无潮,令人昏然欲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