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

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该如何去生活呢?我觉得所依靠的只能是真正的教养。教人像机器、木偶一样地活着并不是真正的教养,真正要教给人们的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生活。

掌握中国幕府大权的曾国藩,之所以可以让中国恢复宁静和秩序,是由于他具备真正的教养。而从另一方面,也是缘于李鸿章之辈不具备真正的教养,而仅仅是一个大的官僚而已,没有什么明确的政策方针,遇事又随遇而安,反而又让中国陷入到停滞的状态之中。正是由于要反对这种停滞的状态,中国的革命才接连不断地爆发。李鸿章之辈的愚蠢与刚愎自用,致使发生了两次对外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苦楚,对于已经发生过的那两次战争,李鸿章之辈负有直接的责任,特别是和贵国之间发生的那场战争,致使中日两国一同维持东方和平的努力受到了挫折。

下面,我们对“什么是教养”这个问题进行讲解。一句话,教养就是有知识。但是,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怎样的知识呢?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就是,为了能具备教养,我们应该知道什么知识呢?英国著名的批评家马太·阿诺德说过:了解自己并且了解世界便是教养。然而,单单就世界来说,世界上的知识有许多种,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将自己的教养提高呢?即使是小学生也懂得世界上有五个大洲。但是很显然,仅仅明白这一点是不够的,为了将自己的教养提高,不仅又要通晓世界地理,还要通晓世界历史,不仅要知道报纸上所说的当今世界的现状,还要知晓世界过去的状况。并且仅仅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如同孔子所著的《论语》、《大学》等著作一样,说明有教养的人所拥有的知识并非是那种暧昧含混不清的知识,而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知识,它是经由“格物”而获取的知识。所谓“格物致知”的“物”便是和存在相关联的,脉络清晰的科学知识,在汉语里“物”的意思,不单单是物质性的事物,它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和精神。意思就是说但凡存在着的一切便是“物”,“物”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就像孔子曾经说过的“不诚无物”,将这句话翻译一下其意思就是“如果没有诚意,也就没有存在着的任何事物”。

故此,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教养,指的是对整个世界,即对存在着的一切所拥有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下面将要谈及的问题是:“存在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国人将存在——也就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万物划分为三大类:天、地、人。如果借用一下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那就是“神、自然、人生”。但是,如果它的含义仅仅指的是天空、地壳、人类的话,就没有丝毫意义了。我以为中国的“天地人”和华兹华斯的“神、自然、人生”是相对应的。对此,我将引用一下《礼记》上的三句绝妙的语言,也就是“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天、地、人之间的真正区别所在了,它并非是复杂地、全无意义地去将天、地、人做一个简单的划分,所以,依照中国的哲学,存在着的万物可以分作“天、地、人”,也就是“神、自然、人生”三大类。真正有教养品德的学者,按照中国人的立场,就必须对“神、自然、人生”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领会。上面所说到的“儒者通天地人

”,它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教养品德就是充分地理解领会神、自然、人生。如果按照西方的说法那就是,假如一个人不具备真正的、历史的、宗教的、科学的知识,那么他无法算得上是一位学者。

总的来说,真正的教养品德,即文化教养就是关于存在的整然清晰的科学知识。而存在则是由“神、自然、人生”三大部分组成的。

下面我将进入今天晚上演讲的第二个问题,即如何才能提高个人的教养。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打算将中国文学和具有真正的教养内涵的西方古今文学之间一个巨大的区别指出来。西方文学给人们讲授的是关于神、自然、人生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教授给人们宗教、历史、科学方面的知识。可是在中国文学例如孔子的书中,它就如同是一所已经建成了的房子,而西方的古今文学却好像是一所还处于建设之中的房子。已经建好了的房子是由一些必需的建筑材料构建成的,而正在建设之中的房子只是由一片必需的建筑场地和一个用于建筑的框架构成的。至于这个框架方面的知识,打个比方来说,宗教就是有关神的学问,比如哲学、神学之类。科学就是有关自然方面的知识,是由数学一类的东西组成的,我们将这些称作“器物之学”。但是在中国的文学里,比如神学、哲学、数学这样的东西却基本上不涉及。

下面讲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化教养提高,为节约时间,我只是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讲一下。

如果想要将自己的文化教养提高,那就必须要从下面的三方面去努力,也就是:

首先是要清心寡欲;其次是要懂得谦恭礼让;再次是要过一种朴素的生活。

孔子说过“十五而志于学”,他表达的就是有志于教养的修得。如果一个人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养的话,那就要专心致志地将一切杂念摒除,努力去下苦功夫。汉代有位大学者曾经说过:

“正其谊,不计其功;明其道,不计其利。”

这句话传达的意思是,为了将正义的道理穷尽,是无需考虑其效用的,为了明晓正道,是不需考虑什么利益的。所谓的教养也就是指所学到的东西必须要去为民众服务。比如说军人,他们为本国的名誉而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一旦身为宰相就应该为本国的民众谋取福利。一个修身养性的人就应该去专心致志地思考教养问题,除此之外不应该有任何一点杂念,孔子说过“有教无类”,说的就是不考虑教养之外的东西。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清心寡欲的意思。

真正拥有修身养性志向的人,现在只是少数。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认为修身养性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我看来,这不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孔子在《大学》中说过“止于至善”,同时前面提到的那个英国批评家阿诺德也认为,“教养源自于对至善的爱”。我所指的教养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教养的养成是件难之又难的事。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会变得谦虚。德国的大诗人歌德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其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

das wenige verschwinder gloich dem blick,

der vorwarts sieht,

wie vielnoh ueb

rig bleibt.

它的意思就是:“将那些我们现在已经做完了的事和我们将来必定要做的事相比,不得不感到一阵阵空虚,在广袤的宇宙面前,人真是显得太过渺小了。”

《书经》上也说: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而我所说的谦虚礼让也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我要说一说朴素的生活。我在三年前曾经做过一次演讲,那时候是在北京英中协会,当时我说道,真正的中国国民必须拥有保持自己国家的特性,在道义上,也必须拥有自己国家的国民性,为了将这个国民性保持下去,我们一定要坚决地将我们所建构出来的文明理想予以捍卫。

我们东方人的理想和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想究竟有何不同呢?

可以将近代西方文明的理想说成是进步、进步、再进步。它所说的进步就是不断地将生活水准提高。美国人之所以敌视我们中国人与日本人,就是由于他们认为我们对他们那种文明的理想就是提高生活水准不能理解。

但是,我们东方人的文明理想是一种朴素的生活以及崇高的思想。即使我们东方人一无所有,也不愿摒弃我们理想中的朴素生活以及崇高的思想,不愿意臣服在西方人所谓的进步面前。

现代西方人认为我们很难被他们同化,因此而排斥敌视我们。但是,我想在场的各位是一定不会将自己的理想抛弃而去一股脑地接受他们的东西的。

我曾经很多次对来到中国与日本的外国人说过这样的话,意思就是,他们将我们说成是一个落后民族是十分不应该的,这是因为,我们东方人虽然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朴素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使自己的文明提升到了西方人原先达到过的文明最高峰。难道这不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吗?

过去,我在欧洲的时候,对希腊文明也做过研究。欧罗巴文明发展的最高峰是在希腊时代,而现代日本拥有的文明即使不能说优于古希腊的文明,起码也不会比它们差。虽然日本人啃着萝卜根,住着简陋的小房子,他们依然还是优秀的国民。这一点恰恰就证明了我所称的朴素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我说一下我们“提高自己的教养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如前面我所描述的,因为李鸿章不具备真正的教养,让中国陷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这也直接造成了今天所发生的中国革命,造成了当今中国的混乱状态。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教养对一个人而言是多么地重要。如果依据我的说法,什么战争、革命、混乱,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就在于一点,就是缺少教养。为什么会有战争?是什么导致了革命?是谁造成了混乱?这并不是因为人类走向了堕落,而是因为人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现在的人们,特别是西方人知道了该如何去工作,他们在这一点上比其祖先要进步了很多,但是他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该如何去生活呢?我觉得所依靠的只能是真正的教养。教人像机器、木偶一样地活着并不是真正的教养,真正要教给人们的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生活。我之所以说教养对于人生十分必要,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点。

(《辜鸿铭讲国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