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三篇 资政篇_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

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

韦政通(1927—),江苏镇江人,哲学家、思想家。他早年师从牟宗三,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后又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著有《中国思想史》、《荀子与古代哲学》、《中国哲学思想批判》、《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概论》、《儒家与现代中国》等。

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过圣王,但“为政以德”的理想却一直为儒者们所坚持,这种理想和无为的理想一样,都发生防止横暴权力的泛滥作用。

所谓政治领导,即政治权力应由怎样的人物来掌握、运用?他需要具备何种品质和条件?由于政治领袖拥有巨大的权力,所以这是一个影响人类祸福的大问题。

中国传统对这个问题有很丰富的思考,对解决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优异的智慧。

政治哲学家韩非的看法也许最令人瞩目,他颇能投合统治者的心理,要求凡为人主者,都必须有大权独揽,人主之需权力,如鱼之需水,鱼无水则死,君无权则亡。人主要常保权力,必须有“术”,有术然后能行“法”,法、术相济,方能形成有力的政治领导。人主如何能有术?第一,要尽量与群臣隔离,常保孤独,生活在秘密之宫中,使大家对他莫测高深。第二,要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使左右近臣无机可乘。人主又如何能行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做到公正无私,法令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废私。执法者“按法以治众”,绝不可稍怀恻隐、假藉慈悲,韩非说:“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

”,只有具备铁石心肠的人,才能做到执法不阿。

韩非深知政治权力对政治领导者的重要,但他不知道维护权力如只靠强制,而不顾到臣下百姓的需要和死活,权力是不可能常保的。这种权力必然导致横暴的形态,历史上有许多事例足以证明,政治领导未有不因横暴权力的腐蚀而崩溃的。针对这一点,老子采取了相反的观点,他深刻地了解到,拥有权力的领导者,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外乎是刑罚诛戮,但等到一旦老百姓不怕死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会失效。依老子,作为一个政治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后己为人,濡弱谦下,深明“弱者道之用”的旨趣。你要做别人的领导,必先懂得“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你要用别人,必须先知道“善用人者为之下。”尤其重要的是,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更不可不了解“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个没有人民支持拥戴的领导,那只是独夫的统治,独夫统治如何能持久?

在没有能实现同意权力的民主政治的时代里,人们大都希望能有贤人来做政治领导,贤人政治最大的好处,是在领导者自身,能约束权力的滥用,对人民则少干涉,采用比较放任的政策。中国以往两千多年的历史,能出现几段治平的日子,就是这一种领导,至少是接近这种领导所得到的效果。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帝国里,无为政治不只是道家的政治理想,自汉以来早已化为事实。这种统治方式,不但适合广大农民的需要,也是帝王们图谋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历史家探讨中国历代的政治改革所以失败

的原因,多归咎于儒吏的保守,以及士大夫们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无为思想的深入人心,使他们对任何政治上的变动,都感到恐惧和怀疑,因为政治的重大改革,必然造成权力的集中,权力一集中,就会破坏乡土社会原有的秩序和平静。

圣王是儒家和墨家共同提出来作为政治领导的理想人格,这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希望由哲学王做政治领导的构想极为相似,不论是哲王或圣王,都需要兼具道德及智性的优点。圣王之统领万民,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德化民。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过圣王,但“为政以德”的理想却一直为儒者们所坚持,这种理想和无为的理想一样,都发生防止横暴权力的泛滥作用。西方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政治哲学家都知道,政治即是由最好的人事领导,其权力也应受宪法的限制,以免流于暴政。这一点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家一直没有想到。

为政治领导设想出一些标准,以往已有人做过,在今日也不算困难。难处是,一个被人认为杰出的领袖,不是任何标准能框得住的。因此,为防范领导者权力的滥用,给予他限制远比训练他来得重要。限制的作用不止于宪法,处境的改善和健全的教育,都足以形成限制。德国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恶劣处境,如何会产生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在德国当时如果不是倾向于被虐狂的教疗,希特勒又如何能获得人民疯狂式的信赖?

(韦政通著《中国的智慧——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