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谈国学
字体: 16 + -

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

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家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而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这就是肯定,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负,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孟子虽然不得志于当时,但对于后世却发生了深沉广远的影响。与孟子同时的宋钘、尹文以救世济民为志,《庄子·天下篇》述宋钘、尹文之学云:“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天下篇》赞之曰,“图傲乎救世之士哉!”《庄子·逍遥游》亦述宋子的为人说:“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己矣。”宋子“上说下教”、“强聒不舍”,表现了髙度的社会责任心。“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现了坚强的独立人格。宋子的学风是值得钦敬的。

汉初陆贾追随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劝诫刘邦说:居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确实表述了关于社会政治的一条客观规律,对于稳定汉初的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其后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

《世说新语》记述后汉陈蕃、李膺的言行说:“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元礼风格秀整,髙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陈、李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亊,肯将衰朽借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

北宋范仲淹有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

明末顾宪成主讲东林书院,尝说:“官鼙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这也充分表现了对于社会治乱、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心。

以上举例说明汉、唐、宋、明时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具有深沉诚挚的社会责任心的历史事实。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很多,《二十四史》及有关史籍中有详细的记载。以上不过略举数例而已。到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黄书》、《噩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张岱年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