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_二、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状况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状况
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在党和群众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党、拥护党,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立场同样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在全面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其中的关键就是执政,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一)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新的历史方位,就是“两个根本性转变”,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带出了三个必须要注意和解决好的问题。
首先,党的地位的转变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因素。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因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
其次,党的任务和历史条件的转变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领导阶级斗争的党。从执政以后,开始把经济建设看作是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不仅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挑战,即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性的课题。
最后,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影响到党的生死存
亡的最重大的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二)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而且人民群众自身和其利益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群众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独立性、民主意识比过去大大增强。更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工人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总体上讲,工人阶级素质有所提高,但分化严重,由社会地位和收入大体相当的工人队伍,分化瓦解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不同阶层,整体差别很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阶层分化也最为显著。农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明显,需求也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它主要是由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两个群体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庞大的私有经营者阶层已成了我国独立的社会阶层。看待社会阶层的分化问题,需要以执政党的理念看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开辟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注意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是经过革命流血牺牲得来的。一方面要看到,人民群众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
这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从党群关系的角度看,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党体系的稳定。政治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消化。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因为通过参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当家作主。
(三)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
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具体分析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与我们党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不相容的。它严重地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滋长了官僚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我们要充分认识官僚主义的危害性,增强消除官僚主义的紧迫感。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影响到党的执政成效。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这是目前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客观情况。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只有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是极少数党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走向腐败,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反腐败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执政条件下更是如此。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这里必须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