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游击战的故事
字体: 16 + -

章五章 亲历与回忆_杨得志:与朱老总谈《论持久战》

杨得志:与朱老总谈《论持久战》

杨得志,时任八路军115师344旅代理旅长。

一九三八年春,日寇为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调集曾参加过淞沪战争的主力和驻华北重点地区的部分兵力,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彻底打通津浦线。这样,它在华北地区的兵力便相对减少。为了在冀、鲁、豫平原开辟、发展我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配合和支援正面战场上国民党抗日的部队在徐州一带作战,毛泽东等同志发出了关于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的精神,十八集团军所属部队的部署作了相应的调整。其中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的一部分和一二九师的主力部队,接受了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发展的任务。

因为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同志有病,这年夏天,朱德总指挥命令我由六八五团去三四四旅任旅长,代理旅长职务。

当时,三四四旅旅部住晋东南长治附近高平县的安昌村。八路军总部驻故县村。两地相距不远。……我去总部朱老总那里接受具体任务的时候,机关的一些同志正坐在树阴底下,学习研究毛主席刚发表不久的《论持久战》讲演稿。朱老总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本好像是油印的讲演稿,见我来了,扬了扬,问:

“毛主席的这个讲演稿,你读过了吗?”

我告诉朱老总我从介休赶到旅部后,才见到毛主席的讲演稿,读是读过了,领会得却还很肤浅。

朱老总摘下眼镜,说:主席说了二十几个问题,很重要。各方面都讲到了,讲得很全面。特别是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要我们有耐性,不要犯急性病。抗战一开始我们就坚信日本不可能灭亡中国,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一天两天也打不败他们。

他拿起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接着说,战争嘛,就是政治、经济、兵力

和武器装备、指挥艺术的较量,看谁的优势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民心所向、或者叫作政治优势,这是任何敌人所无法和我们比拟的!毛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可见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朱老总谈到我们的具体任务时说:海东同志身体不太好。你是代旅长,要把所有的工作“带”起来。前一段,中央派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等同志到冀南去了。你们去的这一片,属于冀鲁豫三省边区,是古战场。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啊。著名的城濮之战、楚汉相争、官渡之战、朱仙镇破金,以及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等都发生在这一带。如今,这里对确保太行山,沟通山区与平原的联系,扼住日军南下和西进,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无论如何要牢牢地控制在我们手里。任务艰巨啊!

我对朱老总讲,冀鲁豫地理位置的重要我知道一些,但对在平原作战,特别是在敌后作战,自己还缺乏经验。

朱老总说,困难不会少的。而且你这次去,号称一个旅,但你的政治委员黄克诚同志和主力部队不能马上和你一起走。你和崔田民只能带一点部队先去,所以叫做开辟根据地嘛。朱老总特别强调了“开辟”两个字,他还指出在那个地区很早就有我们党的工作,也有一些革命武装力量,群众基础也还不错。另外,还有不少有志于抗战的上层人士。至于平原作战,可以学嘛!当初上井冈山的时候,谁想过要强渡大渡河,要过雪山草地,要在平型关打坂垣师团呢!

朱老总的话把我说笑了。

朱老总见我汗水直淌,叫警卫员拿来一个西瓜切开,一边让我吃,一边继续说:到那个地区后,对日军作战我倒不怎么担心,因为据了解,那里日军主力比较少,但汉奸、顽固派、各式各样的杂牌军——有些老百姓叫“土匪”——多得很。群众反映,那地方的“司令多如牛毛”哩!怎么办呢?毛

主席在《论持久战》里说中国要战胜日本有三个条件,而主要的是“中国人民的大联合”。工作艰苦,形势和斗争也会错综而复杂,不过我看没有啥子了不起的嘛!

朱老总总是这样,在谈古论今、闲聊似的谈话中启发我们,教育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提高,学到许多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东西。

根据朱老总的指示,黄克诚同志和我研究确定,将六八七团(团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留晋东南,我和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带着一百多人去河南滑县,与先到那里的韩先楚(团长)、康子祥(政治委员)等同志领导的六八九团会合。

……

告别留守部队和安昌村的群众时,黄克诚同志一直把我们送出村外老远。他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先去打前站,说不定哪一天我们都得去。有什么情况我们及时联系,好在离得不算远嘛!”

这时已经是一九三八年的九月了。

我们经过十多天的连续行军,翻过太行山,从豫北的淇县、汤阴之间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地区同六八九团会合了。沿途这一带虽未被日寇侵占,但由于国民党政府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地方反动势力的敲诈勒索,土匪们的胡作非为,以及洪涝灾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精神非常紧张。为了防范“兵匪”的骚扰,几乎村村寨寨都修起了土围子。我们经过的许多村庄,老乡们也都是把围子门关得紧紧的。大人们躲着不照面,只有一些面黄肌瘦的孩子,瞪着一双双惊恐好奇的眼睛,远远地望着我们。但是到六八九团驻地,情况却完全相反,群众们的衣着虽然也相当破烂,但情绪高涨。他们欢迎我们,送茶送水,问长问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快来看啊!又来了八路军的大部队啦!”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部队受到很大的鼓舞。

——摘自杨得志《横戈马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