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字体: 16 + -

参政议政_无党派“儒官”陈次昌

无党派“儒官”陈次昌

鲜琦 鲜翔

陈次昌,1948年9月25日出生于四川乐山。1977年毕业于四川工业学院(现西华大学)水机专业,1981年在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江苏理工大学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访问教授;江苏理工大学动力系副主任、主任、博士生导师;机械部科技进步奖工程农机评委会委员;江苏省农机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四川工业学院副院长、西华大学副校长;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3年2月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2月27日继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陈次昌作为第一提案人,与60名驻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四川铁路建设,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议》的提案,引起诸多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3月8日,陈次昌在接受《四川日报》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这里面饱含着60名驻川全国政协委员的共同心声!四川的优势很多,仅拿资源来说,就有水电、钒钛、天然气等,但资源优势不是放在那里就变成了竞争优势。四川枯水期电力紧张源于电煤紧张,根源则是运输紧张。透过现象看本质,值得深思。省委、省政府提出‘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思路,物流也好,金融、商贸也好,没有交通支撑都是空谈。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这个战略决策很有胆识,抓住了四川发展的‘牛鼻子’。战略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兵。交通枢纽的建成,带来的变化肯定不仅仅是交通的四通八达,而是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我觉得,应尽快争取开工建设一批海陆空项目,先发制人,抢先机就是抢战机。四川省铁路仅占全国通车里程的4%,路网密度居全国第27位。为此,恳请国家将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贵阳铁路、成都至西安客运专线、川藏铁路、成渝城际客运专线铁路、川青铁路等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适时开工建设,并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适当安排国家资金,将西部枢纽列为全国性示范项目,变‘蜀道难’为‘蜀道通’。”

此前的3月3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女首富张茵建议“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提案,陈次昌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有感而发:“去年12月,省工商联举办了一次《劳动合同法》讲座,来自四川企业界的200多人学习并激烈讨论,讲座原定一小时的互动交流时间延长至近两个小时。企业普遍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太理解,质疑条款的合理性,许多企业都在考虑如何规避新法给自己带来的用工风险。在我们接触到的企业中,有七成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文进行修改、调整。大多数企业认为,自身并未有相应措施,持观望态度,等待实施细则的出台。尽管存在担心和顾虑,也有不少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法》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们也有自己的担心。除了担心《劳动合同法》执行不利、担心企业钻空子,他们最担心的一条,还是失业。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新《劳动合同法》制约,大量采用机械作业而裁员。从就业方面来看,一旦经营成本的增加造成大量企业裁员、破产、外资撤离,首当其冲的受害人就是劳动者。据我所知,广东已经有1000家制鞋厂关闭,制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其中,说不定就有川籍民工失业。我认为,在《劳动合同法》的细则中,应该充分协调劳资双方利益,对争议最多的‘无固定期限’进行解释。解释为3~5年,是比较合适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针对各受灾企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在税收政策和银行贷款方面所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四川省工商联及各级工商联边积极努力向相关部门反映,要求能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放宽一定时期内的贷款限制,边努力争取为受灾企业的灾后重建等工作,创造一个有更多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加宽松、良好的服务性环境。

为此,陈次昌代表省工商联,抓紧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努力为各受灾企业的灾后重建服务,为他们的品牌建设摇旗呐喊。

其中,陈次昌的《关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切实保护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建议》,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受灾地区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有的甚至是灭顶之灾,它们经过长期经营积累的经营用房、办公用房、厂房、机械设备、原辅材料等遭到严重损毁。有的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经营用房、办公用房、厂房垮塌,有的则已成为危房,必须拆除。由于现有经营用房、办公用房、厂房垮塌的土地使用权,是根据现有法律和政策依法有偿取得的,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保护的一项重要物权。房屋灭失,土地使用权并不随之灭失,原权利人仍然享有原批准用途的土地使用权。”他还在文中呐喊:“灾后重建工作中,在坚持政府统一规划、有序进行的前提下,政府必须依法保护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2008年8月25日,在首届川商论坛上,针对明清以来,中国相继崛起过九大商帮(豫商、闽商、鲁商、浙商、粤商、潮商、苏商、晋商、徽商),但川商未列其中的尴尬现状,陈次昌大声呼吁:灾后重建存在大量机遇,我们要抱团崛起,把“川商”品牌打出去!

12月,在四川省工商联召开的“四川省民营企业抓住‘两个机遇’为推进‘两个加快’做贡献座谈会”上,针对从9月份以来,全省恢复增长速度“三个下滑”(即投资增速下滑、工业增速下滑、财政增幅下滑)的突出表现,导致一些订单减少,经营困难,出现关闭、停业,农民工失业返乡达70多万,对就业造成很大压力等现象,陈次昌恳请社会各方出手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建议各级金融部门对民企进行金融支持;要着力提高民企的政策理解力,引导和推动他们研究和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用好和用活灾后重建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

2009年,在一次有中共四川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一把手参加的会议上,陈次昌作了《关于世界金融危机对四川省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建议》的重要发言:

“在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四川省民营经济上半年实现增加值276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1.9亿元,占gdp比重为51.3%,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5%,创造税收(含国税和地税)197.28亿元,同比增长39.9%,占总税收的24.8%,但是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今年下半年,省工商联组织了几次比较大的调研活动,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地震灾害及世界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掌握了一些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我们认为:面对全球经济的‘严冬’,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目前四川省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出现了诸多困难,亟待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问题,确保健康发展。”

2009年8月21日,全国政协对陈次昌提出的《关于促进四川地震灾区民营企业灾后加快发展》的提案,作出了“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4859号(轻重工业类246号)提案的答复”,表示:“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支持灾区企业恢复发展,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2010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陈次昌等59名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向会议提交了7份心系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联名提案。

其中,《关于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便是陈次昌(第一提案人)的又一杰作。

为此,陈次昌在接受《四川政协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钒钛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非常稀缺,十分宝贵。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中,钛资源储量居世界第1位;钒资源储量居世界第3位。攀西地区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钛原料和钛制品生产基地,聚集了以攀钢为

龙头的一大批科技型、创新型钒钛开发生产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攀西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水平仍然较低,开发方式比较粗放,一些关键技术仍未实现突破,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开发潜力巨大。进一步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步伐,做强做大钒钛产业,不仅是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给、维护我国国防和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而且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把四川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带动和促进整个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他还重申建议:“ 一是批准设立‘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通过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战略资源开发新体制新机制,促进产业集中配套布局和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在攀西地区形成全流程完整的钒钛产业链,打造世界级钒钛工业生产基地。二是将攀西钒钛资源创新开发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国家发改委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协调小组协调机制和工作组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促进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尽快制定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准入标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由于钒钛磁铁矿属多金属共生矿,难选、难冶炼是世界性难题。建议将攀西钒钛资源创新开发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动员和组织全国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重点攻克一批具有战略作用的关键技术。”

2010年3月11日,陈次昌在接受人民政协网与和讯网的联合访谈时,再次公开表示:“四川拥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利于发展的环境,我们努力将四川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能源基地。”

2010年5月5日,在绵阳市召开的“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上,当耳闻目睹了绵阳灾后恢复重建两年来的巨大变化时,陈次昌备受鼓舞,为民营企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感到高兴。

7月19日,在四川省工商联行业商会工作会议期间,陈次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指出: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相比,审批程序复杂、进入条件苛刻。尤其是垄断行业进入难、竞争难。相对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能源成本的上升,给民企带来较大压力;信贷门槛高、金融服务滞后、融资渠道狭窄,使融资成为四川省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发展难题。全省民营企业依然面临国民待遇难落实、产业进入壁垒高、生产要素短缺影响发展、融资困难更加突出等发展瓶颈;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减弱,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随着国务院2010年5月7日颁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出台,陈次昌等四川省工商联领导齐心协力均将把贯彻落实“新36条”精神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深入调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能源、矿业、医疗等行业竞争。同时,抓好民营企业素质提升工程,推动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畅通投资渠道,激活民间投资。与银监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合作,适时组织金融部门和企业召开银企沟通联系座谈会,疏通银行与企业的“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出效益;并将借助西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为扩大民间投资搭建合作平台。

2010年9月7日,四川省政协召开的学习会上,就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陈次昌积极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离不开民间投资的全面启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为此,陈次昌建议: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尽快出台四川省贯彻国务院“新36条”的实施办法;制定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做大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商会(协会)和综合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导和带动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财政补助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开展企业需要的各种服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