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制度文明:从主体性到公共性
字体: 16 + -

第三编 创新与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范畴

陈琼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高度总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富强”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其他价值首尾相连、逻辑一贯,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基础。“富强”作为社会主义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当前,必须大力树立和践行科学的社会主义富强观,走中国特色富强之路。

一、“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范畴解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从一个经济和政治的规定性概念上升为全民性的价值共识,转化为一种基于社会主义价值关系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其内在规定性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富强”概念内涵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属性,也更能反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内容。

富强——民富国强方为富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11.7万亿元。中国富了,然而,国富不等同民富,只有人民富强,国家才称得上真正富强。国家与人民息息相关,没有人民的富强,也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富强”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社会集团特殊利益的实现,增加国家财富的总量也不是“富强”价值的唯一追求。它应该包括全社会与全体人民的普遍利益的实现。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平衡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避免与民争利,实现双方共赢,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政府既是富强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富强”价值观的引领者。因而,政府一方面要保障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体制的良性运作,另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为人民富裕创造良好的条件。确立富强社会、富强价值观的规范性、制度性基础,并最终确保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政府对社会、对人民的职责所在。

富强——共同富裕方为富强。“富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价值在于“共同富裕”。“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将是否造成两极分化看作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他认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当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毫无差别的“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自然的生理条件和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造成人的天然的社会差别,不可能有平均的物质生活和统一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富强”为核心价值,最大限度地来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凝集人民群众的力量。

富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富强方为富强。在价值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似乎始终总是一对矛盾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恣意破坏自然生态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恩格斯告诫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社会主义的“富强”核心价值的确立,意味着人与自然新的价值关系的定位。过去以牺牲自然生态和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发展不再提倡,转而提出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富强”体现了我们党致力于用最佳方式来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富强——人民物质、精神的共同繁荣方为富强。在社会财富得到极大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进入到了一个精神文化相对空虚的时代。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大行其道,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倡导“富强”价值,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充裕,它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和文化品质的提高。如果仅仅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而不关心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善,那么,我们就无法造就真正富有而又强大的社会。当前,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出现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局面,其中,对一切危害社会发展的人、事以及价值观,我们必须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的输入,我们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揭示其虚假的本质;另一

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冲击和挑战,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富强——和平崛起下的富强方为富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和和平发展的原则,表示永不称霸,与其他国家一道建设和平发展的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沉滓泛起,担心中国会对其构成威胁。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都决定了,中国永不称霸。和平崛起、不称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地区一起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共同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革和建设。和平崛起是中国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在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

“富强”作为基础性的价值关系的定位,在更深的层面上预示着各类主体具有在更强的独立精神的条件下和更大的自由空间里所得出的价值共识。

二、“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要性

“富强”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今天所讲的“富强”跟以往“富强”价值存在本质的不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提出的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其深刻的必要性。

首先,“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准确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导致探索的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如果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选择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社会主义作为先进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必须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匹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语境中,“富强”彰显了一种对不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发展道路的价值认同,是对“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发展生产力”传统价值定位的超越。而“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其次,“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依然落后,国家还不富强,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存,更谈不上自由民主平等。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模式就能解决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富强”必然要上升为当前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富强”是指向改变积贫积弱、超越不富不强的现实的价值追求。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需要我们全社会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在本质上的超越,并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诉求,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在当代,实现国家昌盛和人民幸福,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的人心、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再次,“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作为文明古国,曾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举世闻名的富强时期。到了近代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远远落后于新兴的工业经济,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往日的富强盛世不在,沦落到被列强宰割的悲惨境地。社会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得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结论。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后,“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国家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的集合体,没有个人也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的个人也谈不上发展。正如歌曲《国家》唱到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富强”价值,是包含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很好地在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让每个个体感受到国家富强给人民到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才能够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自愿地认同和履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之路

“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出“富强”价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实状况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主题,而它的落实和实现也就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富强”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我们当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勤奋开拓,也需要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内在驱动力,也才能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进而也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趋向,最终成为凝聚全国各民族人民力量的鲜明旗帜。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要求:

第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践行“富强”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落实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对当前中国而言,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大做强,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影响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绝非毫无原则地提倡任何方式的“发家致富”,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规定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因此,践行富强观,走中国特色的富强之路,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反对少数人或群体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对大多数人的剥削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也说明,只有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每一个百姓身上,才能真正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体人民共同富强的物质基础,然而它并不必然保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强,实现它还必须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建设仍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

第三,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促进经济富强的同时,国家建设需要把维护社会的公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频发,住房、医疗、教育、就业、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为繁多,因此我们需要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切好,努力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的平衡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有尊严的生活。由此可见,富强与民主、文明、和谐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在实现富强的同时,社会发展也要将民主、文明、和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政府需要以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进行制度设计并以之为实践原则,最终实现政治民主、制度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生产与消费的和谐等目标,使得“富强”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并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达成内在的统一。

(作者系郭湛教授2011级在读博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