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理论(2015)
字体: 16 + -

4 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_积极适应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

积极适应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稳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又要在战术上主动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一)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经济运行的新变化,要求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完善新的调控方式,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后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保持定力,稳定宏观政策基本取向。进入新常态后的增速换挡,是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生产要素供需变化带来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致。因此,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搞强刺激,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和信心。

主动作为,适时有序预调微调。保持宏观政策取向基本稳定,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宏观调控要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

远近结合,坚持和完善定向调控。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基础上进行政策组合,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防风险的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既要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更要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提升。财政政策要发挥“定向”功能,加强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投入,扩大医疗、养老等社会急需的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对农业、小微企业

、服务业降税减负政策。货币政策要完善“有保有压”,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定向降准等措施基础上,着力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新常态下更需注意政策的协调配合

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断增强,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多运用间接调控手段,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预算管理、税制、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定向调控中有效发挥作用。金融改革要在放宽市场准入、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有序推进,以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和有效性,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和促进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发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加强对投资活动的土地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二)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

深化改革是适应新常态、重塑新动力的根本途径。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入手,形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新常态。新常态下,一是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审批事项彻底放给市场和企业;二是要强化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逐步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服务管理效能;三是要基本完

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机构编制结构优化;四是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化、市场化。

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新常态。一是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三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现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要积极化解各种经济运行风险,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努力形成“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要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争就业增速稳中有进、就业质量稳中提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