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字体: 16 + -

第一章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_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和要义在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价值选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1、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即劳动者是最重要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历史。劳动者即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另外,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历史合力论说明人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及历史合力论,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历史观的重要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性极强的概念,有着量和质的规定性。量的含义是指绝大多数,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现实社会发展实践起推动作用的人。但是,这里的绝大多数并不表现为一种确定的数量关系,不能用特定而具体的数目字来展示出来。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理论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样一个政治集合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政治集合概念,政治性很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指向也并不相同。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尽管如此,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则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群众

和广大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更是为了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把自己的目标与历史创造者的主体结合起来,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二)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决定了党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 党为了体现自己服务人民的价值主张,在自己的工作中一直坚持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优势所在,而脱离群众则是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所在。党的几代领导人一贯坚持群众路线,倡导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毛泽东历来倡导为人民服务,重视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向我们提出的最响亮的号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里,他号召党和革命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这篇文章中,他又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十分重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加强调群众观点。邓小平指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尽快好起来,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就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即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日益增进,具有根木性的实践价值。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人。改革能不能深化,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程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也主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第一的观点。

江泽民同志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核心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赢得群众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江泽民同志的视野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也是我们所有工作最终指向的服务对象。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展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一贯思想。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该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一个政党与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必将兴旺发达。如果一个政党脱离人民,必将一败涂地。因此,党要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明确指出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更是从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对全体公民提出了明确的价值取向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弘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无论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还是从党的一贯做法和要求的角度,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能够产生正义的行动。如果不能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往往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思想上确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其次,要在工作学习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工作和学习中切实的行动,应该用实际行动体现为民服务的价值观。再次,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现实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进行工作和学习之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贯穿其中。为人民服务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工作和学习中体现出来。其实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我们都可以体现这种价值观。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确立思想,见诸行动,做出成效,这才能说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落到了实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弘扬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