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领导干部培训教材: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提升(2017)
字体: 16 + -

第12章 读书实践、永不落伍—领导干部学习能力提升_七、通过学习提升应变能力

七、通过学习提升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领导行为的难能可贵的能力,是复杂的现代领导活动对一个人的素质提出的一条起码的要求,也是确保领导活动获得圆满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具有应变能力的领导人才,不例行公事,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对改革中遇到的新事物、新工作,能够倾听各方面的意图,认真分析,勇于开拓,大胆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能够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不得意忘形,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才,其非凡的应变能力,往往表现在对一些复杂的“突发事件”和“非规范问题”的果断处理上。

典型案例

随机应变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一个男人走进一家超市,要求购买半个莴苣,收银员小伙子告诉他,商场只出售整个莴苣。但是那个男人坚持只买半个莴苣。两人争执不下,最后那个小伙子表示必须请示经理。

小伙子走进经理室说:“经理,外面有个傻瓜坚持要买半个莴苣。”说话时他回过头,发现那个男顾客正站在他身后,于是他接着说:“幸好,这位绅士说要买另一半。”

经理同意了这样的交易,那个顾客得到了自己的半个莴苣。

等那个顾客走后,经理喊来了小伙子:“一开始,你已经陷入了大麻烦,不过我承认,你给自己解困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你真是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你是哪里人啊,小伙子?”

“我来自得克萨斯,先生。”小伙子回答道。

“噢,是嘛!你干吗要离开得克萨斯呢?”经理不解地问。

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经理,因为在那里除了球员就是**,我不喜欢那里。”

“嗨,”经理看着那个口无遮拦的小伙子,狡黠地说,“我太太就是得克萨斯人呀!”

“真的吗?”小伙子想也没想,随口问道,“敢问她是哪支球队的球员啊?”

小伙子机智的头脑和高超的应变能力让人叹服。

我国古代有几首“应变诗”十分精彩,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堪称“传世之作”,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佳话。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常州天宇寺游览。他乘着酒兴来到禅房,故意赐给方丈和部分和尚很多鸡蛋,要他们七步之内作诗并将鸡蛋吃下去。乾隆以此来试探他们是遵守“不准吃荤”的佛规,还是听从皇上“开荤吃蛋”的圣旨。皇上这道难题使得全寺800多僧侣万分紧张地盯着70多岁的方丈。只见老方丈微微一笑,手托煮熟的鸡蛋吟诗一首: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吟完便把鸡蛋一口吞下去,乾隆哈哈大笑。从此,天宇寺的和尚也就可以开荤吃鸡蛋了。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但为人骄傲。明成祖深爱其才而厌其傲。一天,明成祖到御花园观赏花景,见满园鲜红的鸡冠花中,独有一

株是白色的,觉得很稀奇,因此,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里,想以此白色鸡冠花治一治解缙的傲气。明成祖走到翰林院,召集翰林学士们作鸡冠花诗。解缙不加思考地就提笔写了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明成祖看了问道:“鸡冠花尽是红的吗?”解缙脱口应道:“是!”明成祖笑了笑,随即把衣袖中的白色鸡冠花摆出来,心想看你解缙怎样写下文,不料解缙却不慌不忙地又写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明成祖见未治住他,就紧接着问:“你说为何?”解缙毫不迟疑地写出了最后两句:“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明成祖禁不住连声感叹:“妙!妙!妙!”

天宇寺的老方丈和解缙运用机巧的应变,避免了“圣怒”,化解了危机。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所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地及时作出机智果断的应变。

应变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更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之一。从复杂的计划的修订,到生死攸关的政治斗争的处置;从微妙的外事活动的安排,到举足轻重的经济谈判,都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能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领导活动中,巧妙化解矛盾,轻松摆脱危机。

案例精研

读书学习方法名家谈

良好的读书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学习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

读书方法归类

1.“尝试想书”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作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待。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2.“日积月累”法

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学《说文》中的部首,共有540个字,一年才读完,每天只读两个字。他四十多岁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日积月累”法,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了365个。凭着这种积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3.“见缝插针”法

毛泽东主席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文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读。旅途中也专心学习外语。由于每天见缝插针地学习,到50年代,他就能阅读一般英文书刊了。

4.“摘记卡片”法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

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5.“标记符号”法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划上各种标记符号,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随时翻阅的书,他总是放在一个专用的书架上,这样便于寻找。他说:“读过的书得择要在心里储藏起来,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6.“随便翻翻”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文章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的广博也应该说得益于他的“随便翻翻”。即读书须先浏览,选择重点,然后细读。因此,他在年轻时,除了规定的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读。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和鲁迅接触后,称赞鲁迅“什么都知道”。

学习方法归类

1.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2.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429-500)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土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3.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赞赏先秦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以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