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字体: 16 + -

文化名城孺子牛——记会理县文化馆馆长、党支部书记陈德平_一片丹心艳阳天

一片丹心艳阳天

除了要搞好精品创作,搞好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外,陈德平还担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推动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的重任。

彝族大号唢呐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的一张文化名片,已进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可是,最初它的挖掘和发展并不顺利,只有十来个人,调式也很混乱,没有统一的服装。为了发展好这一民俗文化品牌,陈德平和当时的县文广局副局长普俊一同深入通安、黎溪、鹿厂等地的很多村寨去寻觅表演者。这些表演者很多都生活在边远的村庄,他们常常开车到乡镇后还要步行五六个小时。小黑箐乡白沙村是参与表演人数最多的村之一,陈德平每年最少要到那里50多次,别人都戏称他为“村长”,因为他对那里的情况熟悉得和村长差不多了。关河镇黑依村也是参与人数比较多的地方,陈德平在这里也下了不少功夫。后来熟悉了,村民们即使挽着裤腿下田栽秧,表演任务来了,只要陈德平招呼一声,就可以立即进城参与训练。

经过陈德平的精心组织、培训、辅导,会理彝族大号唢呐队现已有了100多人,并获得了多项荣誉。比如,2005年荣获民族民间“传承金奖”;2008年11月,“长号唢呐”、“彝族蹢脚舞”通过国家文化部评审,关河镇、小黑箐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参加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巡游表演获得了“太阳神鸟”银奖;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表演一周,受到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为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丰富古城的文化活动,陈德平大力扶持和资助了九九民乐队、总工会管乐队等十几个社团,不仅免费为他们提供训练场地、服装、音响、灯光,还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各个社团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壮大。2011年以来,会理县每年春节都要组织“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系列节目,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你方唱罢我登场,活动异彩纷呈,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彰显出历史名城的文化风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