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共产党人(第四辑)
字体: 16 + -

文化名城孺子牛——记会理县文化馆馆长、党支部书记陈德平_身先士卒做表率

身先士卒做表率

“抓创作,出精品”,这是陈德平的治馆思路。为了搞好创作,陈德平带上编创人员,深入边远山区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搜集素材,多次到大凉山的腹心地带——美姑、昭觉、布拖等县边远偏僻乡村采风。山高路远,一路颠簸,开车的、坐车的心里都紧张,有时车到不了的地方还要徒步翻山越岭几公里。吃饭饱一顿,饿一顿,有时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经常都是饿着肚子忙完事情,回到县城已是晚上十一二点。

会理成功举办两次国际石榴节,开幕式的大型表演,县文化馆都积极参与,具体组织、策划。每一次表演,都有1000多名演员,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排练中,陈德平既要做好组织、策划工作,又要做好后勤保障,还要关注演员的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忙得不亦乐乎。用他自己的话说,太忙了,太累了,总觉得饥肠辘辘,吃的时候就敞开吃,累够了倒头就能呼呼大睡。每次连续两个月在烈日下暴晒、穿梭,他也黑了很多。

会理县“三下乡”活动自1996年持续至今,节目类表演以县文化馆为主,陈德平的足迹遍及会理的每个乡镇。每一年开展活动,他都是馆里最忙的一个,不谈平时排练的艰辛,光说下乡就够他累的了。陈德平既要当“馆长”,又要当驾驶员;既要当搬运工又要当演员。有一次,到龙泉乡返回的途中,正好山上的积雪融化了,坡急路滑,又冷又饿,同事们在下面推,他在上面开,车子不断左右摇摆,一不小心就有摔下山沟的危险。后来,大家都不叫他馆长了,都称他“队长”。什么队长?戏称他为毛驴队队长。搬运工也不好当,有时一天两场演出,就要布两次场,音响、灯光等设备就要装卸四次。每个音箱100来斤重,他二话不说,扛起就走。完了,还得登台表演,有时还要为大家义务书写几十副春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