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战略
字体: 16 + -

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 续写中国奇迹_第一章 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

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 续写中国奇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大智慧和勇气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一章 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具体改革目标。把这些举措一件件落到实处,是摆在全党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党的改革方略步入一个全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奠基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这场革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的。面对十年“**”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并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这场革命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的。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奋勇前进。

这场革命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推进的。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了这场新的革命。

这场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相对于前两者而言,这是一场新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场革命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1890年,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 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种改革,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意义上,是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与暴力革命相比,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新的革命。其次,这场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把生产力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上,这仍然是一场革命。第三,这场革命的内容是全面的、深刻的。这场革命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既有体制的改革,也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制度的某些完善,如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在全面深刻的意义上,这还是一场革命。从内容和难度而言,这又是一场新的革命。

(二)全面深化改革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经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语出扬雄《太玄》:“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时,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丧其纪。”这是说,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生出来的,故“不因不生”;但是如果无所改变,则新的也就不成其新的了,故“不革不成”。知因而不知革,就违反了新旧交替的规律,“物失其则”;然而知革而不知因,进行全面的破坏,就会失去平衡,“物失其均”。改革一定要合乎时宜,否则就会失去原来的基础,“物失其基”。继承一定要合乎道理,否则就违反了变化的规律,“物丧其纪”。

如今,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而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三)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而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月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基本外延是和平发展之梦、合作共赢之梦、奉献人类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四)全面深化改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而这两方面问题,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二、“第五个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简洁鲜明而又鼓舞人心,内涵深刻而又催人奋进,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制度层次,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治理层次,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个方面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这是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后,党和政府所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第五个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同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在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认识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作为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方面相互区别:前者指国家治理的制度 体系,后者指国家治理的本领和水平;前者为国家治理提供保障,后者决定国家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相互联系: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服务于公共利益最优化;两者相辅相成,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就会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体系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效能;两者统一于国家治理之中,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

通常来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其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 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二)“第五个现代化”提出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实践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相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制度层面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还应包括制度层面、治理层面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来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来,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表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起点上,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所在。民生是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 之基,更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模式,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原则,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惠民力度,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

三、“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体”布局。

(一)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把经济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 关系,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深化改革,既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也为其他体制改革扫除障碍、奠定物质基础。

(二)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 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坚持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把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服务于其他体制改革。

(三)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文化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其他体制改革提供文化支持。

(四)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坚持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就是把社会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社会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社会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社会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活力与和谐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其他体制改革创造社会条件。

(五)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任务,促进其他体制改革。

四、处理好“五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大关系”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论,也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五大矛盾和规律,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矛盾和规律,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矛盾和规律,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矛盾和规律,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矛盾和规律,改革发展稳定的矛盾和规律。遵循这些规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我们既不能因为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的赞扬而骄傲自满,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1月12日)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据,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和精神动力。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解放思想,要重点打破在政府与市场、政府职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城镇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引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二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情况、成功做法和客观规律,并立足实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案和措施,一个个地破解改革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奋力前进。三是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这就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的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以改革实践的新经验和对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实现思想的新解放。

(二)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

整体推进是指系统推进、全面推进,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重点突破,是突出重点、各个击破,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二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种建设又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系统,如经济建设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只有整体推进,全面地进行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重点突 破。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多种问题,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主次之分,如在当前的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这个牛 鼻子,以在这个问题上的重点突破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推进。三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系统概念,以整体推进改革的视野来谋划和实现重点突破,以一个个改革的重点突破实现改革的整体推进。

(三)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中全面深化改革

顶层设计是提出改革的系统方案;摸着石头过河是用先行探索,取得改革的经验教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没有实践谈不上认识,也就提不出科学的系统方案;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在这个意义上,摸着石头过河是顶层设计的基础,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二者体现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表现为上下结合、共同推进的过程。比如,推进改革,往往先摸着石头过河,选择若干农村、城市、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进行顶层设计,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制定规划,整体推进。

(四)在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中全面深化改革

胆子要大是对改革的勇气和战略上的要求,步子要稳是对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战术上的要求,二者密不可分。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战略上藐视改革问题,敢试、敢闯、敢冒,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改革困难,遵循量变质变规律,渐进地、稳步地推进改革。一是要大胆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迎着困难上而不是绕着问题走,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和条件,戳穿问题这个纸老虎。二是稳步地解决问题,一点点解决,一步步解决,总结经验,由慢到快,避免急性病,积少成多,求得改革的全面突破。三是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胆小怕事的人,要多强调胆子要大,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容易犯急性病的人则要更多地强调步子要稳,坚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稳步地全面深化改革。

(五)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中国的大局,是硬任务,是改革和发展的条件。坚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全面深化改革,一要扭住深化改革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筹兼顾,搞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稳步推进;二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稳定发展,科学发展;三要保持社会稳定。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教医保问题,综合用好教育、法治等手段,化解各种新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