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场忠魂故事
字体: 16 + -

掀起红色风暴——罗亦农

掀起红色风暴

——罗亦农

慷慨登车去,

相期一节全。

残躯何足惜,

大敌正当前。

——罗亦农临刑前写下的《绝命诗》

罗亦农(1902~1928),又名善扬,字慎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927年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十一月扩大会议入选为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兼任中共组织局主任,成为中共最高层领导人之一。1928年4月被捕牺牲,年26岁。

走上正确的道路

罗亦农家境殷实,7岁时,跟着哥哥去私塾读书。那时候,他最钟情于听一些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的故事。11岁,他到湘潭下摄司向家塘郭月钦那里读书。郭月钦先生是一个饱读诗书、思想开明的人。因此,罗亦农很仰慕他。罗亦农在校用功读书,学到不少知识与新理念。有一次,他竟往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存得天良,蒙庆受富;放开眼界,创业成家。”以此来讽刺父亲为商的苛刻。

1916年,年满14岁的罗亦农,考入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湘潭益智学校。在校期间,罗亦农不惜违反校规,出来参加反日游行活动。1917年,罗亦农坚决离开了益智学校。

17岁的罗亦农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求学的心,来到上海,进入一所中学念书。后因父亲断了生活费,就来到一家小报馆当校对工人。在报馆里,罗亦农看了很多书籍,有经济、哲学、自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劳动界》等书籍。当罗亦农得知《新青年》是陈独秀办的后,一直想登门拜访。经多方打听,终于打听到陈独秀的住址——老渔阳里2号。多次拜访之后,两人聊得很投机。于是,陈独秀介绍罗亦农参加工读互助团的活动。

1920年,罗亦农进入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同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后,罗亦农与刘少奇等人一同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经陈独秀推荐,罗亦农被派去莫斯科的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冬天,罗亦农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

传播革命思想

1923年初,因罗亦农的俄语基础好,在东方大学担任了大学中国语言组的书记,兼翻译和为中国班讲授唯物论。很快,罗亦农的房间成了大家学习讨论俄语和社会科学的地方。

1925年3月,罗亦农回国,随即被派往广州参与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

同年10月,罗亦农以广东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会议。会后,他在北京停留了3个月,主持北方区委党校工作,为党校培养了一批精英干部。

1926年1月,罗亦农结束了党校工作,来到上海,担任江浙区委书记。这一时期,正是白色恐怖泛滥时期。罗亦农通过调查与研究,指出必须要从工人这里展

开经济罢工,才能更好地进行武装起义。

8月,江浙区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组织上海军事委员会,准备直接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因北伐军队逐渐向江浙靠近,罗亦农和其他同志在1926年10月24日和1927年2月2日,分别领导了两次武装起义,但均未成功。

为革命工作坚韧不拔

对于第三次的武装起义,罗亦农煞费苦心。面对前两次的失败起义,同志们展开争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在现有的军事技术条件下,要想在帝国主义者和反动军阀统治的军事政治中心取得武装起义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声音则认为,北伐军已逼近上海,军阀政府垮台指日可待,举行武装起义似乎没有必要。这两种声音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不支持再搞武装起义。

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赵世炎同志站出来说:“蒋介石根本是反动的,我们要当心。现在我们欢迎他们,他们以后可能会掉过头来打我们。”罗亦农接着说,“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工人自己的武装,不然,将来就有吃国民党子弹的危险。”在大家做了认真的商讨之后,准备开展第三次武装起义,并成立了以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等八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指挥起义,随即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特别军委。

1927年3月21日,北伐军先头部队已经接近了上海近郊,上海守军军心动摇。大家一致认为,现在是最好的进攻时间。因此,特别委员会按照原定计划执行。当天中午12点整,上海市总工会发布全市总同盟罢工,全市80万工人实现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在武装起义的战场上,周恩来、罗亦农等人沉着应战。最终,在历时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之后,占领了上海,取得了第三次工人武装革命的胜利。

第三次武装起义,共歼灭了3000多名北洋军和2000多名武装警察,并缴获了5000多支枪械。随即,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临时市政府。这次的胜利,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反动政治,也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与顽强的战斗精神,鼓舞了广大革命者的士气。

燃起了工农武装暴动的熊熊烈火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罗亦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撤离了上海,担任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接着又代表了江西区,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罗亦农被选为中央委员。

中共五大后,罗亦农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并赴往南昌就职。回到南昌后,罗亦农开始整顿党、团组织。并要求,所有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有着良好的应战能力和坚定的立场,一定要和工人群众站在一起。1927年5月底,罗亦农来九江地区检查工作时,很负责地对当地的同志说:“这里地处战略要冲,工作非常重要,要求就应当更高更严。”

罗亦农为了生动形象地鼓励同志们,曾做过一个比喻:登庐山要敢于攀登悬崖峭壁。这喻指:革命的路途是艰难的,要在最艰苦的情形下坚持住,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山峰上的美景,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罗亦农的努力下,江西省党、团组织已对反动

派的袭击做足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工作。不出罗亦农所料,1927年6月6日驻江西省北伐军第三军队朱培德,以“参与不良分子”为由,搜查了总工会、农协会等学联会。罗亦农见此状,并没有慌张,而将这一情况及时汇报给中央,并组织全体党员一定要坚持,不少同志转入地下党继续工作。

7月,罗亦农被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参加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八七会议”。大会上重新确定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继续坚持战斗,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罗亦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罗亦农为了落实党的总方针,对“湖北省秋收暴动计划”做了详细的安排,对周边的粤南、粤东、武汉等7个地区进行了农民暴动的安排。1927年9月初,罗亦农亲自指挥粤南暴动。由于粤南暴动的成功执行,周边的红色风暴迅速蔓延。同年9月中共中央迁往上海后,任命罗亦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主要负责领导湖北、江西、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的工农革命暴动与党务工作。

生死置之度外

1927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上,罗亦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随即,又被任为中央组织局主任。在罗亦农离开武汉前往上海的时候,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悬赏万元抓捕罗亦农。不管是叛徒还是特务几乎都在找他,但罗亦农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1928年2月,党中央派罗亦农去湖南、湖北视察农民运动的情况。当罗亦农掌握到大量的资料后,于4月初回到上海。4月15日,罗亦农来到英租界戈登路望志里的办公地点,等待山东的同志商讨工作时,从外面冲进来一群巡捕,巡捕的头目是英国特务洛克。原来,罗亦农已被掩护办公室的何家兴夫妇出卖了。英国特务洛克与叛徒说了几句话之后,突然用枪指着罗亦农说:“你是罗亦农,我已经注意你两三年了,跟我们走吧!”罗亦农心似明镜,很清楚敌人要抓的是自己,为了不让山东的同志受牵连,他很坦然地走出大门。

4月16日一大早,报纸上面刊登出罗亦农被捕的消息。国民党反动派一边向蒋介石汇报情况,一边严刑逼问罗亦农。一连审问了三天,都没有问出一点东西。情急之下,蒋介石于4月20日发布了将罗亦农处决的命令。第二天一大早,罗亦农穿戴整齐,走向上海龙华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多么鲜活的生命啊!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党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事实上,罗亦农被捕后,党组织试图派中央特科去营救,最终没能成功。罗亦农在临刑前,曾秘密书写了一份家书,上面写着:“学我之所学,以慰我。”由此看出,罗亦农对革命事业是坚定的。

《布尔什维克》第二十期杂志的头版头条《悼罗亦农同志》,内容为:“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反动派吴稚晖等提起罗亦农三字为之齿颤,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