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场忠魂故事
字体: 16 +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志士——刘伯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志士

——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带镣行》

刘伯坚(1895~1935),原名刘永福,四川省平昌县龙岗寺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高级将领。曾任中革军委秘书长、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坚持斗争。1935年3月不幸负伤被捕,21日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寻找救国之路

刘伯坚的家乡在山水相依的四川平昌,家中以开栈房为业。他从小勤奋好学,爱读书。高小毕业后,他去巴中县考中学,因为没有田地契约,不能报考。于是,家里就借贷,想方设法地买了几亩薄田,拿到契约,刘伯坚才有机会参加巴中的升学考试。

考进巴中县立中学后,刘伯坚读书更加努力,提前毕业升入万县川东高等师范。后来,他又到了成都高等师范继续学习。刘伯坚思想开阔,同时又厌恶当时的反动统治。有一天白天,刘伯坚提着灯笼,故意到团防局门口来回转悠。有人问道:“你为什么大白天还打个灯笼啊?”刘伯坚回答说:“这社会白天如黑夜,太黑暗,唯有打着灯笼才有点光明。”他这种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正逢五四运动时期,刘伯坚也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坚定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信心。于是,他与当时的先进知识青年一起,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寻找革命的真理。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刘伯坚和同伴们先后抵达比利时、法国。他们勤工俭学,边学习,边工作。当时欧洲正处于革命大浪潮时期,受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波涛汹涌。

在法国,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关于十月革命的报纸都在公开发行。刘伯坚借此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受十月革命与欧洲工人运动的熏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刘伯坚认识到,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欲使祖国富强,当从世界改革史中求之。”此时的刘伯坚已经从一个当初无路救国的爱国青年,开始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他的信念,至死不渝。

1920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人领导了以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二八运动和7月“抗拒中法大借款”,以及9月“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重大政治斗争。

1922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共同组建“少年共产党”,后来根据中央指示改名为“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中央指示,1923底,刘伯坚等人被选送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刘伯坚待人和蔼,处理问题时显示出非他年龄所有的沉稳。在中共旅莫支部,刘伯坚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任职长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做“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便成了“大使”。

播“种”西北军

1926年,冯玉祥因军事失败,来到苏联考察并寻求帮助,刘伯坚参加了接待工作。冯玉祥看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很受感染。通过与刘伯坚相处和交流,冯玉祥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有了

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对于共产党人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及其救国救民的责任心更敬佩不已,他的思想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他表示,要学习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后到他的国民联军任政治部副部长。

当时,西北军已濒临解散,重整这支部队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他主持起草并通过了《国民军对全国民众宣言》等七个文件,这是刘伯坚为国民军政治工作最初设计的蓝图,也成为共产党人日后在国民军中开展政治工作的良好基础。

1926年9月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绥远五原大校场,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冯玉祥“五原誓师”。冯玉祥即向全国发布了由刘伯坚起草的《五原誓师宣言》。同时,在誓师会上,举行了易帜仪式,将原西北军的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旗,刘伯坚手持大旗威立阵前。随后,冯玉祥和刘伯坚对广大官兵发表了演说,公开宣布国民军联军集体加入国民党,接受国共合作的纲领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全力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北伐。这支旧军队经过誓师,改造为革命军队,军威大振,很快全军发展到20万人。

五原誓师以后,刘伯坚非常重视宣传工作,改原来的《西包头日报》为《中山日报》,以此来为革命做宣传舆论工作。他还在五原、包头等地办了多所军政干部学校,用来提高部队军官的素质。学校办好后,刘伯坚亲自给学员们上课,由于他讲课生动,深入浅出,大多部分官兵都能听懂,在部队很受欢迎。刘伯坚从不放弃任何向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机会,只要有重大集会,他都会进行演讲,向官兵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本来军队等级森严,可刘伯坚这位总政治部长却和官兵打成一片,在官兵当中深受爱戴,威望极高。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冯玉祥受到蒋介石的拉拢,投靠了蒋介石,同时也在河南进行“清党”。至此,轰轰烈烈的西北革命运动失败了。由于刘伯坚等人在军中的威望,冯玉祥没有采取“杀”的方式,而是将他们武装押送出境。对于刘伯坚,冯玉祥则是“客气地礼送”。虽然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但是刘伯坚等人在西北地区打下了革命的基础,革命的火种已经播下。

“宁都兵暴”,是刘伯坚埋在西北军中革命火种的一次爆发。1931年12月,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了西北军官兵极大的愤慨。中共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举行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随后刘伯坚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震惊中外的长征开始了。红军主力部队被迫离开了苏区。刘伯坚奉命留在苏区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同时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2月,留守苏区的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陷入敌人重围,被困在仁风地区时,打算进行分路突围。

刘伯坚随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和独立六团向赣粤边突围。部队到达牛岭附近,遭到了敌人的阻击。这时候,刘伯坚不顾个人安危,掩护战友突围。他最后一个冲进小树林时,不幸被一排流弹打中了腿部,当场昏迷过去。小战士谢有才和另一名战士背着刘伯坚撤退。没有走多远,刘伯坚就醒了。他第一句话就是:“小鬼,不要管我,快冲出去!”这时,许多同志也过来掩护刘伯

坚继续突围。他们冲到了山顶,碰到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刘伯坚吃力地说:“老蔡,我不行了,你们快打出去,别管我!”情急之中,他不忘激励大家前进,让同志们冲出重围,最后一定会胜利的。话音未落,他又晕死过去。

战斗越来越严峻,刘伯坚的伤势也越发严重,已经无法再和部队继续作战了。于是蔡会文司令找来一些人,让他们将刘伯坚送到安全的地方避险。然而,天公不作美,谁知晚上竟下起了瓢泼大雨。此时的山道变得泥泞难走,再加上敌人四处夹击,出口全被封锁,完全没有突围出去的可能。不得已,护送小队只好将担架上的刘伯坚放到一个小山顶,暂时躲藏起来。

第二天天刚亮,敌人偷偷从四周包围上来。顿时,枪声四起。昏迷之中的刘伯坚被惊醒,他忍着伤痛,拔出手枪,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小队与敌人战斗。见形势不利,阵地难守,刘伯坚果断命令小队冲出重围,迅速撤离,不要管他。迫于命令,战士们在他的掩护下突围。最终,刘伯坚子弹用尽,被敌人逮捕。

因为有悬赏照片,被捕后的刘伯坚很快被认出了身份。一开始,敌军团长对他进行劝降,刘伯坚根本不理会他,还给敌军团长阐述当前的国内外革命形势,把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呈现了出来:“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敌军团长劝降未成,便草草结束了谈话。

劝降失败后,敌军团长常对别人说刘伯坚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最终,他们将刘伯坚押入大庚监狱(今大余县)。之后,又把刘伯坚解往绥靖公署候审室。

敌人让刘伯坚指认他的革命同志,但刘伯坚都以一句“我不认识他”作答,掩护了许多同志的身份。在对他进行庭审时,刘伯坚将庭审变成宣传救国的演讲台。

敌:“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刘伯坚回答道:“我看你们国民党毫无治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敌:“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现在一败涂地?”

刘伯坚坚定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漫天燃起。”

敌:“你们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刘伯坚详细地解说。

敌人被驳词穷,快速结束了尴尬的审讯。接连几天,敌人千方百计,想尽一切手段,始终无法从刘伯坚那里获得消息。面对这样坚强、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他们束手无策。

1935年3月21日早晨,刘伯坚吃了“长生饭”喝了“永别酒”,高唱着《国际歌》,被敌人押走。临行前,敌人问道:“你还有什么后事要办?”

刘伯坚回答道:“第一,让我写封家书,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敌人非常不解,问道:“为什么要葬在梅关?”

刘伯坚正气凛然地说道:“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敌人叹气道:“死到临头还这么硬。”于是,刘伯坚用敌人给的纸和笔,写下了两封感人至深、动人心魄的书信。一封是给兄嫂的,另一封留给他的妻子王叔振。

刘伯坚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

三声枪响之后,一个无私无畏、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的共产主义战士牺牲了,时年40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