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运先驱故事
字体: 16 + -

耿耿忠心铮铮骨——卓兰芳

耿耿忠心铮铮骨——卓兰芳

如遇紧要关头,要放大魄力,当机立断,切不可迟疑不决。

——卓兰芳

卓兰芳(1890~1930),又名卓祥和,浙江奉化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浙江省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鄞奉部委书记、宁波地委委员、浙江省委常委兼农民部负责人、浙江省委书记、中央巡视员等职。1930年11月在杭州英勇就义。

意气风发

1924年秋天,浙江宁波甬江渡口。对于在附近纱厂上班的工人们来说,日子就如眼前的流水一般,波澜不惊 ,平平淡淡。每天都在完整地复制着前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不同的话,那么最近几天总是准时出现在渡口的那位长衫青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

工人们对这位教书先生模样的长衫青年很好奇。他总是在工人们上下班的时候准时出现在渡口,热情的搀扶女工和童工上下船。他做出这些动作亲切而自然,仿佛他扶着的不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是自己的亲人。很快,他就赢得了工人们真心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卓先生”。

原来,这位“卓先生”就是受党委派来宁波领导工人运动的卓兰芳。

卓兰芳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从小家境贫寒,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这让卓兰芳有机会从小就跟随父亲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兰芳在典籍中的释义是贤德,贤人,也许真的有命理这一说,卓兰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襟怀旷达,品性高洁。

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政治混乱腐朽,经济更是一塌糊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已子承父业的卓兰芳,拿着教书得到的微薄薪水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如果他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人,那么他肯定会屈服于命运,麻木的在生活的漫漫长路上匍匐。但是,偏偏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这就造成了他清醒的痛苦。这种痛苦是面对现状的无法改变,是有心无力的无可奈何。

正在卓兰芳苦闷的时候,五四运动的浪潮如风般吹散了他心头的阴霾。长期以来的困扰也终于找到了答案。卓兰芳开始意识到,他自身所受的苦难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一个人的力量虽不足以对抗根深蒂固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但是千千万万身受苦难的人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就足以改天换日。而马列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能把亿万穷苦人团结在一起的思想纽带。卓兰芳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宣传新文化思想的进步书刊,那里面描绘的理想世界让他悠然神往。

卓兰芳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些进步团体,逐步向心中的理想靠近。不久后,他加入了以“本互助之精神,做社会之改造”为宗旨的宁波雪花社。这个进步团体的主要成员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甚至有个别人是中共党员。卓兰芳和大家一起积极参与到和宁波封建势力做斗争的行列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思想上也逐渐走向成熟。

1924年初,中共宁波党支部秘密建立,开始寻找进步青年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卓兰芳就是于此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开始用毕生精力演奏出一曲理想之歌。

1923年,湖北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惨案。在军阀吴佩孚的秘密授意下,反动军队竟然丧心病狂地枪击游行队伍,赤手空拳的工人们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但是,这次惨案的发生也使得全国的工人运动无可避免地走向了低潮,卓兰芳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宁波。

宁波是最早接受到帝国主义经济冲击的地区之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将这里设定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在这里自由经商,畅通无阻。而接替统治的军阀势力更是和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事事仰洋人鼻息,哪里顾得上百姓的死活。

通过在渡口的相识,卓兰芳得以深入到工人们之间,以心换心地赢得了工人们的尊敬。为了更好地宣扬革命思想,增加工人们的自信心,卓兰芳成立了工人夜校。在夜校里,卓兰芳耐心地给工人解释什么叫剩余价值,应该怎样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等等。渐渐的,来夜校上课的工人越来越多了,而卓兰芳最早的一批工人“学生”也都成了各自工会中的骨干。

“五卅”惨案发生后,卓兰芳组织起宁波工人力量发起了全市范围内的大罢工,几天之内,先后有数万名群众热烈响应,加入了游行的大潮。一时间,宁波地区的工农群众运动达到了**。

农运人才

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攻势取得了极大成功。势力范围遍及苏、浙、皖等省的军阀孙传芳,在这一革命大潮中受到了冲击,实力缩水不少,对宁波等地的控制力也相应减弱了。中共宁波地委敏锐地抓住了可乘之机,决定成立鄞奉部委,以加强对奉化及鄞县的工农群众运动的领导。卓兰芳就是鄞奉部委的第一任书记。

卓兰芳借助北伐军的东风,很快在当地将农民运动开展起来了。农民协会开始在各地生根发芽,不足两个月就发展了数万名会员。渐渐的,农

民们大事小事都要找到协会来解决。甚至在某些地方,农民协会的威信远远超越了军阀当局,成为了群众的主心骨。

盐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东西。历朝历代都将盐的买卖权牢牢地控制在朝廷手中,称之为“官盐”,“官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私盐”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贩卖“私盐”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杀头的大罪。但是,近代以来,军阀控制了“官盐”的买卖,设立盐局和税关,极力提高“官盐”价格,横征暴敛,大发不义之财。

如此一来,百姓们苦不堪言。尤其是在鄞奉一带,这种做法相当于断了穷苦人的活路。原来在当地有一种吃法叫做“煨盐粽”,就是生活困苦的农民,没有小菜,把食盐用竹叶包成粽子的形状,放在火里煨,待盐煨熟后当小菜吃。这是无奈的智慧,这是辛酸的创造。

卓兰芳身感群众之痛,为了替百姓解除疾苦,他召集起农民协会的骨干开会,决定攻打附近的翔鹤潭盐局和税关。

11月的早晨,冰冷的雾气笼罩着南方的大地。雾气逐渐凝结成小水滴,落在一双双紧抓着锄头的手上,又重新被蒸发成雾气融入瑟瑟的寒风中。卓兰芳拿着一支小红旗缓缓走出了白色雾气弥漫的树林,背后影影绰绰的一片人头攒动,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些人就是参与攻打盐局的农民协会会员,虽然他们手中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但是他们脸上却有着一样坚毅的表情。这是他们第一次为了自己的命运抗争,第一次敢于挑战压在自己头上的“天”,与其说紧紧攥着的拳头是因为恐惧的话,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兴奋。一片片压抑的喘息声如蛰伏的野兽,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卓兰芳听着身后传来的呼吸声,他知道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这是农民协会创立以来的第一次硬仗,必须要赢。卓兰芳转过身来,面对着一双双信任和期待的眼睛,他没有说话,只是举起手中的小红旗用力一挥,带头向不远处的盐局冲去。

已经不需要任何动员了,数千名农民会员高举着手中的武器,跟随者卓兰芳的身影冲出了藏身的树林。卓兰芳带领着几名骨干一下撞开了盐局的大门,三下五除二缴了尚睡眼蒙眬的警卫的枪支。卓兰芳将枪分配下去,继续向后院的盐仓冲击。几名警卫拿着枪守卫在盐仓门口,连续打倒数名冲在前面的农民。说时迟,那时快,刚刚冲过来的卓兰芳立即开枪,打倒了敌人,占领了盐仓。

卓兰芳带领着农民军开仓放盐,指派农会中的骨干接管了盐局的印章和税收单。此一役,不仅解决了鄞奉一带百姓吃盐难的问题,而且还缴获了10多支枪械,壮大了农会的武装力量。此后,卓兰芳又带领着农民协会打地主,斗土豪,大闹奉化县府,将鄞奉地区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卓兰芳的名字也随着这些大快人心的事件在百姓之间广为流传。

不辞艰险

风雨飘摇,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迎来了1927年。一方面是全国工农群众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却是蒋介石在加紧筹划反革命政变,晦暗莫测的国内形势让每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中国人的心里都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3月份,卓兰芳赶往宁波参加地委会议,不料到达的第二天就听到了坏消息:宁波总工会被国民党宁波城防司令部下令捣毁了。卓兰芳意识到这是蒋介石要叛变革命的先兆,因为蒋介石的老家就在奉化溪口,而宁波更是其发迹的老巢。蒋介石如果要对共产党下毒手的话,肯定从浙江开始。

卓兰芳迅速将心中所想通报给宁波地委。但是,宁波地委对这一即将发生的全国性反革命叛变,缺乏思想准备,他们反而认为卓兰芳是小题大做,局部的反共并不能代表什么。无奈的卓兰芳只好返回鄞奉地区,迅速通知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的骨干分散潜伏。卓兰芳将手中掌握的枪支弹药都妥善地收藏好,派遣得力人手前往各地方农会传达隐蔽通知,尽最大努力保存革命力量。

果然,国民党军队很快就来到了奉化开始大清洗。虽然卓兰芳早已经做好安排,但仍有一些组织来不及完成善后工作被摧毁。一时间,鄞奉地区大部分的农民武装都被打垮了。

卓兰芳再次秘密回到宁波,找到了同样损失惨重的浙江省委。不久,中央特派员来到宁波,秘密改组了受创的浙江省委,由张秋人担任新任省委书记,推举卓兰芳在改组后的省委中担任常委兼农民部负责人。不幸的是,张秋人仅仅活动了三四天,就被国民党逮捕了。就这样,浙江省委的工作也再次陷入了停顿状态。

“八七”会议的召开为迷惘的浙江省委指明了方向。但是,过度的仇恨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左”倾的盲动。在一封中央发给浙江省委的信中,要求浙江省委应立即组织起全省范围内的农民暴动,“毫不顾恤的实行红色恐怖”,并且信中还指责说浙江的个别省委仍抱有机会主义的幻想。

卓兰芳深知,此时的浙江反动势力根深蒂固,特务暗探遍布各地,敌我之间的力量相距悬殊。在这种险恶的斗争环境下,卓兰芳毅然接受了指挥奉化地区暴动的任务。

卓兰芳详尽地制订了暴动计划,组织人员,筹买枪支,又重新建立了一支农民武装。然而,在准备工作即将完成时,又有数位省

委负责人被敌人抓获,改组后的浙江省委再次瘫痪。紧接着,大批共产党员遭到通缉和逮捕,暴动计划也随之泄露。

滔天的仇恨已经蒙蔽了理智的双眼,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再次重组的浙江省委仍然坚持举行武装暴动。卓兰芳出于对革命的忠诚和责任,在形势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继续指挥暴动。屋漏偏逢连夜雨,奉化暴动的消息再次泄露。反动当局出动大批人马破坏了数处秘密机关,几十名暴动骨干被捕。暴动工作的连连受挫并没有引起浙江省委的警觉,反而不断发文催促卓兰芳及鄞奉部委提早发起暴动。

此时暴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无奈的卓兰芳只好率领着仅有几十人的农军发起了对奉化县城的进攻。然而,暴动队伍刚刚出发,卓兰芳就接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前来镇压的消息。不得已之下,卓兰芳只好解散了这几十名武装,奉化暴动再次不了了之了。

流芳后世

斗争形势的不利让整个浙江的工农革命都陷入了低谷。许多同志开始悲观失望,丧失了革命信心。面对着连续不断的困难和折磨,有的人选择了向命运屈服,得过且过;而有的人在困难面前虽然不得已低下了头,但是他的心却不会屈服,他会不断地努力,去赢得最后的胜利。卓兰芳显然就是后一种人。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表面,而是在于他的心。英雄的形象也许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有一点一定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有一颗坚强的心。卓兰芳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强大的英雄。

1928年,周恩来作为中央特派员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浙江省委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浙江省委在路线上的错误,指出了中国革命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抱了立刻大范围暴动的观念,亦便是过早的幻想”。

会议后不久,中央决定任命卓兰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希望他能汲取暴动失利的经验教训,领导浙江省的工农革命达到新的**。

卓兰芳主持浙江工作后,切实地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盲动情绪,指导全省各地继续开展日常斗争。为了恢复革命力量,卓兰芳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帮助各县党组织尽快地建立和完善起来。在卓兰芳的努力下,仅浙西地区的七个县级党组织就发展党员2000多名,健全了基层党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在各地巡视期间,国民党不断出动军警搜捕清洗共产党员,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卓兰芳仍然辗转出入这些危险地带,为恢复党的建制而殚精竭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之间为争夺利益再次发动了新的军阀混战。而此时国际上也是一片混乱,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列强忙于自身安危而无暇东顾。形势对革命发展非常有利。这一时期,全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力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形势的好转也让一部分党中央领导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左”倾盲动主义再次占据了上风。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就是“左”倾盲动的代表人物,他下令各地务必趁机举行武装暴动。

卓兰芳接到中央的指示后感慨万千,他曾对身边的干部说:“暴动的条件是不成熟的,总是要失败的,但这是上级的命令,下级只得执行。”就这样,卓兰芳先后组织了诸暨暴动和建德暴动,但都因为敌我力量的悬殊而失败了。

不久后,李立三在上海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浙江暴动失败的原因总结为“力量的过于分散”,会议决定将党、团、工会的领导机构合并,成立总行委,伺机发动“更大规模的总暴动”。接下来,又在杭州成立了浙北行动委员会,由卓兰芳担任书记,指挥接下来的暴动。

浙江的连续暴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密切关注,大批军警和密探被派往杭州等地。10月28日,卓兰芳在前往一家茶楼参加秘密会议时,被敌人探悉,不幸被捕。

由于敌人并不知道卓兰芳的真正身份,卓兰芳就在监狱内化名李安德,继续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给监狱中的同志们传达着外面最新的动态,为大家剖析时局,指出灭亡就是国民党的必然结局。卓兰芳乐观坚定的战斗意志,深深折服了所有的狱中难友,大家都很尊敬他。

几天后,一个叛徒泄露了卓兰芳的真实身份。国民党反动派听闻他们居然抓住了共产党的省委书记,顿时欣喜若狂,马上提审了卓兰芳。

卓兰芳面对着敌人的软硬兼施毫不动色,他不耐烦地说:“说这么多废话干什么,我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要把我当成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叛徒,那是对我的侮辱。”

1930年11月24日,东方的启明星远远地挂在天空上,乍明还暗的黎明交织着希望和悲伤。卓兰芳,这位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优秀共产党员,被敌人杀害了,年仅30岁。

八十二年过去了,时光的触手让我们感受到当年那个黑暗来临前黎明,依稀可以听到一阵热血澎湃的歌声透过岁月的侵蚀来到我们的耳边: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