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字体: 16 + -

第二章 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环境解析_第二节 吉林省高校党建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吉林省高校党建的历史沿革

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重视确立和加强对高校的领导,高校党的建设发展历程与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紧密联系,与党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与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紧紧呼应,与高校的中心任务密切配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高校党的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总结求索,初步建立阶段(1949—1966年)

这17年间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造就了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代新人,这一代曾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与这个时期高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的一页。党在高校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军管会接收、整顿各高校,先接管公立大学,再接办私立大学,最后接收外国教会或基金会所办的大学以收回教育主权。当时,全国共有国立大学32所,私立大学25所,国立独立学院23所,省立独立学院24所,私立独立学院32所,国立专科学校20所,省立专科学校32所,私立专科学校23所。吉林省唯一一所国立大学是国立长春大学,1946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了在长春的“满洲建国大学”“新京大同学院”“新京医科大学”“新京工业大学”“新京法政大学”“新京畜产兽医大学”等14所原满洲国高校,合并组建国立长春大学,归教育部管辖,学校前身是1938年伪满洲国最高学府长春建国大学。由于东北战局的恶化,国立长春大学校长黄如今于1948年策划迁校北平而未果,学校最终解体,其文、理、法三个学院后来并入中国共产党人车承友、杨公骥等领导的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医学院分离出来,后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农学院并入沈阳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工学院并入沈阳工学院(今东北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国立长春大学农学院(部分资源)改建为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

时称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根据上级组织的决定,学校党组织由秘密状态转为公开。1949年11月6日,召开了“中共东北大学总支委员会公开大会”,宣布了党的组织机构,公布了党员名单,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时任党总支书记为李先民,共有党员231名。

重新回到人民手里的各所国立高校,在不长的时期内陆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委员会,担负起了全面领导高校工作的重任。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和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新人的方针,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为了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指导,党中央多次指示,应尽快抽调党员领导骨干加强高校的工作。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持下开会讨论教育工作,决定从中央一级党政机关抽调1000名高、中级党员干部,派往大学和中等学校充实领导力量。1955年8月,中共中央又明确规定,高校的党员校长由中宣部负责调配,党委书记由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调配。当时,一批富有革命工作经验、政治思想水平高的党员干部为吉林省高校校长,如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部)钱信忠、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张如心、东北行政学院(吉林大学)林枫、东北邮电学校(吉林大学原长春邮电学院)张雁翔、延吉大学(延边大学)朱德海、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吉林大学原长春科技大学)李四光、长春汽车技术学校(长春工业大学)郭力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吉林省部分高校情况一览表

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一切学校应该受党的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进一步确立了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委建立和健全了党委管理高校教育的机构,以加强党委对高校教育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加强了党在教育系统的领导力量。

吉林省高校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党委的领导下,明确了党政分工,健全政工机构,建立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坚持又红又专的培养方向,逐步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当时的文科专业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四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科专业开设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等三门课程,有的高校还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业余大学、政治夜校,组织教职员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参加革命运动和思想改造等实践活动。1950年5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全党整风的指示,在全党进行了一次着重整顿党的干部作风的学习。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转发了《关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计划的报告》,在吉林省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进了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的错误,在反右派斗争中,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在此期间,许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受到了严重损害。1961年后,通过贯彻八届九中全会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执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恢复了党的传统,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重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高校的凝聚力,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吉林省高校党建历史中加强党的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比较成功的时期之一。

二、困难曲折,停滞瘫痪阶段(1966—1976年)

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的“**”,“左”倾思潮严重泛滥,高校成为“首发地”和“重灾区”。在此阶段,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的高等教育成绩被否定,党对高校的正确领导遭到破坏,高校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各级党组织机构被冲垮,大批干部、教师被纷纷下放到工厂、农村或“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劳动改造,高校党建工作近乎瘫痪,高等教育事业遭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拨乱反正,整顿恢复阶段(1976—1985年)

拨乱反正与整顿恢复,成为10年动乱后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

粉碎“四人帮”后,吉林省高校的工、军宣队陆续撤离,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始恢复重建,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上来。1977年底至1978年初,在“**”中被废弃的高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一次拨乱反正的大会,给吉林省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个春天。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再次正式规定:高等学校领导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明确要求学习的重大问题必须要经过党委讨论,党委作出决定后,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1980年12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吉林省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始了正本清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突出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使高校工作出现了稳定团结的局面。在此期间,吉林省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共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毕业生,毕业生人数甚至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

四、备受冲击,迷茫淡化阶段(1985—1989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敌对势力鼓吹的政治改革“新思想”“新思维”不可避免地传入高校。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文化理论思潮涌入高校,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侵入,导致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思想严重混乱,以致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五、深刻反思,重新建设阶段(1989—2002年)

针对高校中存在淡化党的领导,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等错误倾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90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从反对和平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总结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确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明确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1991年,为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共吉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成立,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群工部和高校纪工委。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吉林省高等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规划及相关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负责和指导吉林省高等教育系统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吉林省高校的稳定工作,负责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做好高校领导班子的考察、任免、培训、监督等具体工作,指导高等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负责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负责高校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负责高等教育系统知识分子工作,负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高等教育系统纪律检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

1992年1月,吉林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专职组织员一般应按本校中层干部职级配备,为同级实职;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每年对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等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在本科生中发展党员一般可按其每年在校生的2%左右掌握,专科生按其每年在校生的1%左右掌握;坚持通过超前考察确定发展党员计划的办法;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逐步使规模较大的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中党员达到3%,实现一、二年级有党员,三、四年级分别有党支部或党小组;规模较小的大学和专科学校以系为单位建起学生党支部。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即“211工程”,吉林省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被确定为“211工程”学校。1993年7月26日至30日,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召开,授予清华大学等33所高校“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吉林省的长春工业大学(原吉林工学院)获此殊荣,1998年6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命名北京大学等37所高校“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吉林省的长春工业大学(原吉林工学院)再次获此殊荣,全国连续两次获此殊荣的只有8所高校,充分展示了吉林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1993年8月,组织部、中宣部、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成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1994年8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南。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7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的考核、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领导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1995年11月,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吉林省高校党组织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认真组织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步伐。吉林省教委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在长春工业大学(原吉林工学院)举行了吉林省普通高校“两课”新版系列教材首发式。吉林省普通高校“两课”新版系列教材是在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改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由徐毅鹏、刘贤奇、陈秉公、田克勤等十几位“两课”专家、教授编写而成的,全套共7本,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程》。这套教材不仅是吉林省高校“两课”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国内第一套完整的新型“两课”系列教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林省高校多年来探索“两课”改革的积极态度和宝贵经验。随后,吉林省教委还举办了邓小平理论“三进”经验交流会和“两课”教师培训班。

1996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再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对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样,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得以根本确立,是1989年以来高校党建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

1996年12月26日至27日,吉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高校工委、教委党组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高校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共识。会上,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党委被命名为“先进党委标兵”,对先进纪委、先进党总支、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典型进行了表彰奖励,并进行了大会交流。之后,又先后召开了多次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

第十次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以来简要情况一览表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按照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1998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从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领导班子建设,党的总

支、支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对工会、共青团、教代会、学生会和统战工作的领导等6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标准,吉林省高校也相应制定了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意见,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依据。

吉林省高校分别于2000年4月和9月分两批,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简称“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吉林省高校在“三讲”教育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认识高校开展“三讲”教育的重大意义,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解决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性党风教育,经受了一次比较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办学方向,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牢固树立了宗旨观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党的作风建设。

2000年7月,教育部党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一系列措施,明确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人员组成,原则上按1:120—1: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在此期间,吉林省高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高校党的工作有效运行机制,使党的领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党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全面树立和强化,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高校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轨道,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六、巩固强化,稳步推进阶段(2002—2007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党建工作越来越重视,制度上保证、方法上创新、特色上彰显、研究上加强。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

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全方位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吉林省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的通知》,吉林省高校迅速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

2003年,我国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吉林省高校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预案,取消大型活动和会访,实行封闭式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严防死守,努力工作,确保了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了高校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2003年10月,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出部署,吉林省高校积极落实,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关口前移”,突出培养教育,创新建制等措施,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高素质的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计划;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立体化教材建设、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资料信息化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计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吉林省高校认真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4年4月,吉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下发《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用三年左右时间,力争使吉林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比例达到30%左右,部属高校本科学生党员比例平均达到15%左右,省属高校本科学生党员比例平均达到8%左右,努力实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吉林省高校先后出台发展学生党员规划,营造了有利于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环境和氛围。2005年吉林省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计划人数为13000人,其中部属高校4230人,省属高校本科4135人,独立学院405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重大决定。10月,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做出部署,吉林省高校领导班子认真结合自身实际,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能力、作风、制度等四位一体建设,提高了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高校党建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吉林省高校迅速行动起来,吉林大学等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珍爱生命、尊重人权、尊敬师长、爱护自然、热心公益的良好品质。

2004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指导,吉林省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2005年1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2月,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2005年6月至12月,吉林省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吉林省委号召,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吉林省高校党委坚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了“基层党组织创先进,共产党员争优秀”的喜人局面,强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2006年12月,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提出,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按照会议精神,吉林省高校党委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握重点,大力推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七、改革创新,深化发展阶段(2007—2013年)

2007年1月,吉林省教育厅、中共吉林省高校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高校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方案》,吉林省高校纷纷组织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活动分学习教育阶段、查摆阶段、整改提高阶段,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

2007年5月,吉林省省部属高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党组织隶属关系调整为由吉林省高校工委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吉林省高校党的建设和规范管理,推动了吉林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1月,吉林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联合下发《关于省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管理指导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民主生活会管理指导权限,就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和部署开好民主生活会、及时报告民主生活会组织筹备情况等进行了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吉林省高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管理。

2008年2月至8月,中央在全国先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高校系统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开展。2009年3月3日,第十三次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并对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会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围绕加强党建工作进行了经验介绍,延边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4所省内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高校作了典型发言。

2009年,教育部在吉林省、湖北省、重庆市三省市的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试评估,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作为选定高校进行了试评估,并获得优秀等次,充分展示了吉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水平,为教育部进一步研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2012年2月,中宣部下发《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施行)》,测评体系构成分为省(区、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简称党委政府版)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简称高校版),其中党委政府版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高校版包括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

2010年6月29日,吉林省委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七一”座谈会,省委书记孙政才出席会议并讲话,对扎实推进吉林省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提出了具体要求。长春工业大学作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唯一代表在座谈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

吉林省高校从2010年4月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此期间,省委高校工委下发《关于全面落实“五个具体化”措施推进高校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目标内容具体化、实践载体具体化、考评标准具体化、争创过程具体化、表彰宣传具体化措施,全面推进学校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下发《关于在全省高等学校开展创建标准化党支部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标准化党支部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标准、考评方式。吉林省高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着眼于打牢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强化组织功能,增强组织活力,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纷纷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办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经过2年多的创先争优活动,吉林省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创先争优的伟大实践中,紧紧依循“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员工、加强基层组织”的工作标准,把创先争优活动转化为人才培养、强化教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关爱师生的有效实践,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0年8月,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吸收了新时期全国高校党的建设的新经验,贯彻中央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是高校党的工作遵循的基本规章,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吉林省委组织部和吉林省高校工委联合举办了《条例》培训班,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庄严就抓好《条例》的学习贯彻提出了明确要求,省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卢连大就高校贯彻落实《条例》工作讲了三点意见,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席岫峰做了专题学习辅导报告。

2010年12月,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吉林省高校依据和按照《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先后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3月,吉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下发《关于在全省高校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和谐型、创新型、廉洁型领导班子活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考评标准,在吉林省高校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强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2011年10月,吉林省高校工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委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党委组织员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启动实施党委组织员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了“迎创争”主题实践活动,对吉林省高校优秀党委组织员进行表彰。2011年新发展大学生党员1.7万名,占全省当年发展党员总数35%以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已达到19.24万人。

2012年2月,吉林省高校工委下发《在全省高校中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方案》,吉林省高校及时贯彻落实,组织开展了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活动着力解决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于完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贯彻“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四项要求,把握“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健全组织、扩大覆盖,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学习先进、创先争优”四个步骤,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和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

升。

2012年5月28日,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燕明,省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卢连大,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洪岩,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长虹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席岫峰主持。各委员单位会员代表及部分党建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燕明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大会审议通过了《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大会还对2011年省高校工委“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精神,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征文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开展了吉林省高校科技与社科“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党建专项)立项活动,共立项40项,其中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28项,经费达38万元,课题侧重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领导班子建设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党员队伍建设研究、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创先争优活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水平,扩大了高校党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2012年6月30日,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与会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旗)党委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参加会见并出席表彰大会,习近平在表彰大会做重要讲话。长春工业大学党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2年7月,吉林省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从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完善高校领导班子选任工作、改进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工作、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进高校领导班子反腐倡廉建设等作出规定,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2013年3月,吉林省高校工委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六化建设”,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吉林省高校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务干部培训常态化、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党员教育管理长效化、工作条件保障具体化、考评机制科学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扩大了高校党的建设成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高教强省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4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以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为重点,以构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为手段,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的,强调强化经常性教育、推动实践教育、优化党课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吉林省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建设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2013年吉林省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计划人数为14338人,与2012年同比减少了1984人,约为14%。

2013年7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保证。吉林省高校积极响应,吉林大学提出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高端引领,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优化升级,实现优势学科率先突破;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科学研究跨越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等六项举措,助推吉林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北华大学制定了落实高等教育强省行动计划,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着力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建设优质、特色、高水平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多次专题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实事求是分析学校实际,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就明确怎样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什么样的建设目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社会美誉度及提高学校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研讨,力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多做贡献。

2013年11月11日,由吉林省高校工委主办,长春大学承办的全省高校贯彻落实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座谈会在长春大学召开。来自吉林省高校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部长100余人参加会议。座谈会上,长春大学党委书记卓越从学校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的背景、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的成效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的整体情况,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直属党支部书记金云、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丽荣就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执行情况介绍了经验和做法;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姚秋杰介绍了学校以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抓手和目标,积极推进学院各项建设取得新成效,不断提高学院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体会和思考;长春理工大学纪委书记杨玉新详细介绍了学校院(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的起草背景、内容说明和解读。会上还转发了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大学等三所高校制定的《院(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此次座谈会,是吉林省高校工委根据吉林省高校贯彻落实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吉林省高校院(部)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和完善院(部)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院(部)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承办此次会议及会议期间的交流与学习,对吉林省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12月,吉林省委高校工委下发《关于在省属高校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集中轮训工作的通知》,轮训工作从2013年12月开始到2014年6月结束,吉林省高校在认真组织处级干部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省情、校情的实际,联系高等教育工作的特点,采取了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辅导、研讨交流与观看视频资料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全面系统掌握了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掌握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了认识上一致、政治上同心、思想上统一、行动上同步,进一步夯实了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提升了理论素养、完善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推进了改革创新、提高了工作水平。

这一时期,吉林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和吉林省委有关部署要求,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改进中加强,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广大师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吉林省高校始终重视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坚持高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高校干部理论学习年度计划和具体要求,组织学习规定篇目,开展专题讨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紧密联系高校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国家和吉林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改进高校工作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吉林省高校党委集中学习普遍做到了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坚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在高校建立实行了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讲党课、作形势报告制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有针对性解答好热点问题,增强吸引力说服力。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不断提升;广大师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对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是坚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紧紧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工作大局抓党建,服务和保障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效明显。吉林省高校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突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一主题,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任务,有针对地开展党的建设,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提升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推进内涵发展的新要求抓党建,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把创先争优的目标要求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广泛开展了“公开承诺”“教学示范岗”“服务示范岗”“争做育人标兵、争当成才表率”“爱与责任”师德师风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激励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团结带动广大师生,扎实推进“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吉林省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已经达到154个、特色专业309个、精品课程104门、优秀课程350门。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新增设47个省属高校重点实验室、29个工程研究中心和25个人文社科基地。确定了省级77个教学实验示范中心、5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个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和高职区域实习实训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毕业生就业率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办学质量明显提升,高校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功不可没。

三是坚持突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两方面重点,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着眼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强化功能,在省委组织部的具体组织下,进一步加大了高校领导班子选配、交流和调整力度,一批综合素质好、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使吉林省高校领导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强化对高校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的专题培训,着力提升他们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履职尽责能力。重视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和谐型、创新型、廉洁型”领导班子活动,推动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党内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大警示教育、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廉洁从政行为。2008年以来,吉林省高校共立案、查案7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47人。结合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健全基层组织、增强队伍活力、强化阵地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保障机制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创建标准化党支部活动,总结推广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工作经验。截至2012年4月底,高校共建立基层党委218个、党总支533个、党支部4047个,党组织做到了全覆盖,吉林省高校的标准化党支部达到了90%以上。党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优秀大学生、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工作成效明显,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共发展党员6.6万名。大学生入党热情高涨,高校本科生中70%以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达到19.6万名。重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帮扶”活动。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总结表彰了一批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推动高校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更加巩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使吉林省高校的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有了明显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着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和全员育人的局面。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完善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总额(奖助学金,不含助学贷款)达到13.9亿元,受助学生54.9万人。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长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吉林省90%高校设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先后培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1100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骨干教师2000余人次、辅导员和政工干部1165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400余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明显增强。积极探索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活动,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累计有660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达到10余万人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共评选表彰了83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其中,有16项获教育部表彰。积极扶植和引导大学生自学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活动,吉林省共有大学生自学组织5000多个,参加学习的人数达20多万人,占在校大学生40%左右。

五是加强典型宣传,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共挖掘、选树、宣传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等各类先进典型307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