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情史:暴君的曼陀罗
字体: 16 + -

证悟的第一步

    很棒的问题,来自亲“凝望爱情的背影”

    梦梦姐,偶也是你的忠实粉丝,你的书我都看了,不过,还是有一点不明白。你在《禁奴》上讲人不能自杀,自杀是痛苦的延续,文中的落羽似乎也并不幸福。她只不过是想要自己的爱情,在经历过种种事情过后,他的爱还包含着活着的动力,也不开心,她还不是痛苦,难道佛教人享受痛苦吗?

    *********************************************************************************************

    这个问题一句两句说不清。荼蘼对于疑问向来不吝惜笔墨和时间,自以为这才是写文的真正意义,所以决定用一个章节来认真答复亲。

    那么,就说说佛吧。

    佛是谁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生活在印度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荼蘼要澄清的第一个观点是——佛是凡人,证悟之后的凡人。“佛”在梵语里是觉悟者。这跟很多“天神”宗教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宗教都有一个外在的神主宰世界,而佛寻求的是个人内心里的那尊神,任何人通过努力证悟都可能达到,而我们尊敬的佛陀悉达多王子只是教给我们证悟和寻求解脱的方法。不论教内有多少个流派和神秘的仪式,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获得解脱。

    大家可能知道许多佛教的流派,譬如密宗、律宗、净宗、禅宗什么的。不论是剃了光头的和尚还是穿着红袍子黄袍子的喇嘛,不论庙里供奉的是慈悲的还是狰狞的佛像,不论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寺院还是在纽约的中央大街,有一个最基础的论点在佛教形成的两三千年来始终不变,那就是所谓“四谛”,也称作“四法印”,简单概括为: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的概念(涅槃寂静)。

    你也许不是生活在一个佛教国度,或者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你也许不穿僧袍和剃光头。你也许吃肉并崇拜某个饶舌歌手或性感模特。这都不妨碍你成为一名佛教徒。

    但是,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如果你认为某些基本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简而言之,一切和合都是被时间限制的,所以任何的事物都有开端、发展、高 潮、衰落、消亡的过程。很多中国人相信万里长城永不倒,印度人相信泰姬玛哈陵会永垂不朽,美国人相信自由女神会永远长存,而在佛教徒的眼里那是不可能的。

    即使经过大海啸那么摧毁性的警示,消亡与毁灭很快就会被世人遗忘。豪华的度假村很快就会耸立在殉难者家属前来认尸的地点,依旧会沉迷于和合与造作的各种现实,以寻求永恒的快乐。

    王子公主永远过着快乐的生活——只不过是苛求恒常的一种伪装。

    佛陀教导我们心里要装着无常的概念,不要忘记甚至隐藏它。只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价值体系或盲目的信仰所奴役。这样的察觉力可以让我们免于受限于个人的,政治的和感情的戏码中。(同情被言情小说毒害的女孩子们。。。。。。)

    第二点,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有某种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快乐的定义”。当然,这是针对其他人,而不是给“佛教徒”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暗喻着在某个地方,山巅上,或者山洞里存在着一个“究竟目的”。而很大程度上,这个“究竟目的”才是“你个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所以,《禁奴》中总提到,没有善恶。你以为的善,对于他人可能就是在作恶。譬如落羽为了保护腹中孩子而伤害了高欢儿和贞贤,对于孩子她是善,对于高欢儿呢?

    因此,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你快乐,什么人在为你而受苦呢?享受牛扒的时候,不妨想想牛。穿上花里胡哨的衣服,不妨想想化工印染带来的污染。荼蘼总说事物皆具两面性,永远都是一个钱币的两面。

    “沉迷于快乐的人”往往是因为自私,只看到利己的那面,而忽略去想快乐的另一面。换句话说,别人爽不爽与我无关。

    事实上,每个人的快乐根据不同的出身,背景和终极目标而有所不同,一个人的快乐在他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时期也会不断改变。但社会化的标准自人一出生就笼罩着你,从而使攀比妒忌成为一种习气。小学时代你可能想要同桌的铅笔盒,大学时代你可能喜欢同寝姐妹的男朋友,长大后你励志要住洋房开豪车,得到——就是成功与快乐。这样的成功标准太狭隘了,人们只知道有李嘉诚,不知道还有圣雄甘地。金钱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然而,印度的苦行僧和西藏的走方僧侣也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钥匙圈,也不恐惧财产会被人偷走。

    佛告诉我们。没有实际的对错,没有实际的苦乐,关键在于选择。

    就此,《禁奴》中落羽曾说,快乐不是人生的目标。如果以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话,一旦新的快乐出现,人立刻就会抛弃从前的快乐。这就现代社会的弊病,即使我们吃得好穿的暖还是会抱怨,宁愿展望自己没有什么,而不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以下两点貌似跟问题没多大关系,说到这儿了,就一并说说吧。)

    第三,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事物都是如幻而空性的,如果你相信某种事物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这个比较晦涩,先讲个故事吧。

    亲们可能都听说过“摩登伽诱惑阿难尊者”的故事。摩登伽美眉穷追不舍,极尽诱惑,阿难尊者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了。文殊师利菩萨手持般若剑现了身。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剑,那“剑”是暗喻斩断痴愚,而文殊菩萨说的话才真正耐人寻味。

    菩萨并不是像很多电视里的“高僧大德”那样劝阿难将美女观想成白骨。男人若真动了邪念,让他扒衣服可以,扒皮恐怕不成。

    事实上,菩萨是这样说的:美丽只是想象中的一个概念,它会束缚着你;想象某人丑也是一种概念,一样会束缚着你。

    事实上,美和丑不是真实的,是个人心里幻化出来的东西,所以才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譬如舒淇的嘴唇,颇具争议。说到头,是观念束缚着人心。

    佛说,观念都是虚幻,是后天强加给人的东西,就像每一季的流行趋势。就眉毛而言粗了细,细了粗。就裙子而言长了短,短了长。就手机而言,大了小,小了大。。。。。。

    人习惯了把各种事物贴上标签,观念受制于有限的逻辑,归根到底,是你的执着困住了你。想起周星驰某部电影里的一幕:“这个看上去是部大哥大,其实,它是一只水壶。”我们笑了,是在嘲笑自己,被眼睛和逻辑愚弄了。

    第四,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对于一个证悟者来说,最接近的比喻就是自在。当你真正了解到没有分别,没有概念,没有牵绊时,也就无所谓悲观与乐观。

    就像一个看着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成年人,任凭孩子们因争夺,争吵而经历了各种情绪,纠结其中,我们只是观望,不喜悦,不批判,也不伤感。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说的那样,一切现象就是梦幻泡影。甚至连证悟本身也不过如此。龙树菩萨曾说:佛陀从未说过你离开轮回之后,涅槃就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一把刀变锋利来源于两种损耗——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

    同样,证悟就是污染耗损,污染的对治也是耗损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为佛教徒,那么你还困惑,还未成佛。所以我们会看到,济公和很多得道高僧一样“酒肉穿肠过”,他们真正透彻了佛祖的智慧精髓,成了佛。

    归根揭底,四谛包含了佛教的一切。话说,佛祖不是被虐狂,专门教人享受痛苦。

    不太了解佛教的人,对佛教的看法常常停留在表面上,即使他们每天对着佛像参拜,自诩为信徒,依旧不算是合格的佛教徒。

    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佛教是病态的,他们认为佛教徒否定快乐,只想到痛苦。他们设想佛教徒排斥美丽和身体的享受,因为这些是诱惑,佛教徒应该是清净节制的。事实上,佛陀的教法并不是特别反对美丽和享受甚于其他,只是提醒我们那不过是一场梦,不要迷失其中。

    当你明白了真相,你就不会再困惑。而戒律就是戒除造成痛苦的各种习气。

    然而,天下最难戒除的唯有“情欲”,这个词既是一个整体,又可以拆开两半来看,人之本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所谓“情爱不重不生婆娑”。红尘怎么来的?人类社会怎么来的?答:情与欲作用之下的结果。

    完全戒除的后果,仿佛没有听起来那么美好——人类社会因此而走向灭亡。

    话说到头,是“贪”心作祟——贪恋美好,想要更多的。

    男人女人双方都贪心:男人贪婪,恨不能占尽全天下所有的美貌女子;女人贪婪,想把男人心目中其他的东西都赶出去,不止其他的女人,包括江山事业最好统统让路。所以女人总问男人,,“什么是你心目中第一位的”。总之,男人总梦想着操纵世界,女人总梦想着操纵男人,本性难移。

    佛说:一切朗旺(来源自我的)皆快乐,一切贤旺(来源他人的)都是痛苦。由于爱情这种事物至少需要两个人参与。so,享受快乐的同时,就要准备好承受同等强度的痛苦。钱币有正面就有背面,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打个不怎么美好的比方:一对恩爱情侣比起感情一般的情侣,在不得已分别的时候,哪个更熬人?

    快乐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唯有身处权利巅峰的帝王才能做到这一点,拓跋焘具备这样的条件。然而一枚钱币一定会有背面的,“情欲”束缚着他,最终成为诱使强大走向消亡的一个机缘。这里所说的“情欲”小而言之,是对女主的感情,大而言之,还包括亲情,对后妃的责任,甚至包括一个帝王对帝国臣民的感情。倒也无需惋惜,任何“目前强大”的事物都会消亡的,你可以耸耸肩,也可以冷眼旁观。

    而作为一个小人物出现的落羽原本就没有“快乐”可言,所有的快乐就是权力的宠幸与恩赐。不要笑话她哦,我们反思自己,可能还不如这个迷茫的小女人,我们的快乐或许只来自于父母爱人的一句夸奖,隔壁女孩儿艳羡的目光。

    好在,我们只是小人物,有的是理由沉迷爱情。不去爱还能干什么呢?

    话说,大英雄主导历史的轨迹,小人物主宰种族的延续。

    自杀不可取,自杀不能把一个可怜虫变成大人物,不能让人享受到期望中的快乐。一个失败的人恶习不改,轮回万世还是个失败者。

    一个人偶然的一句反思既是迈出了证悟的第一步,恭喜亲,荼蘼今天就唠叨到这里。

    (临时插播,午后13:15新章照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