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八爷
字体: 16 + -

第1章 引子

    曾几何时,一股盗墓风刮的是人心惶惶,对于地下唾手可得的财富,让很多人蠢蠢欲动,欲罢不能。以前的盗墓贼都忌讳这个贼字,都有个隐晦的称呼:北方叫灰八爷、土耗子;南方叫掘地虫、土夫子,中原叫坐地虎、走地仙等等,这些都是盗墓贼的别称。

    盗墓者初步可分化为官盗和民盗,只看名字就知道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民盗因为犯法,所以没有多少出名的人,但官盗可以明火执仗的为所欲为,出名的人可是不少。首先是民国大军阀孙殿英,他可是盗墓界的大明星,他率领自己的清东陵”七日旅游团“在各种帝王墓里刻上“到此一游”,利用定点爆破炸了乾隆墓,轰开了慈禧陵,把所有值钱的东西统统打包带走,甚至把慈禧老佛爷的尸首扯得个稀巴烂。当时有小道消息说,慈禧的尸体美艳动人,当兵的禁不起诱惑,把内裤都给她扒了下来,气得溥仪在东北把杯子都摔了,顿足捶胸,痛哭流涕,誓与孙殿英不共戴天。

    还有就是不得不说的盗墓界的领头羊,臭名昭著的官盗大贼曹操。因为要打仗,所以要有一个可靠、稳定的经济来源,他最初创业艰辛,有钱有势的大太监干爷爷除了虚名什么也没给他留下。他既没有江东孙权祖上几代留下的深厚基业,也没有大耳贼刘备牵强而可疑的皇家血统,他只有两手攥空拳找出路的决心和勇气,还有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人生信念。

    他为了扩充军队想到了一个风险不高利润却很大的创业资源——盗祖先的墓。而且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把盗墓业正规化、体系化、流程化,还专门组织了两只支快速反应部队: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记载:“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同样出自《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的记载,曹操当时设置了两个职位专门负责掘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在汉朝,中郎将在军中是个并不低的职位,仅次于将军,是宿卫皇宫的将领,也就是我们普通所知的禁卫军。汉朝时担任这些职务比较重要的人物包括西汉权臣霍光的女婿范明友、新朝创立者王莽的族内兄弟王舜等人,甚至曹丕也曾担任过五官中郎将。

    摸金校尉相当于盗墓办公室主任,与发丘中郎将平分秋色,后世的盗墓贼觉得这个名字更拉风,就纷纷盗用至今,都称自己是摸金校尉的后代,而很少人提起发丘中郎将。

    盗墓这个行业如果追根溯源,应该是伍子胥为了给他爹报仇雪恨逃到吴国,带兵回来攻破楚国都城,把楚平王从墓里拖出来鞭尸三百泄愤,不过好像没听说偷什么东西。

    相似的还有多尔衮死后,顺治恨他给自己父亲戴绿帽子,还曾对自己幼小的心灵造成各种虐害,下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项大罪,削去多尔衮的爵位并抄没家产,还将多尔衮的尸体挖出来鞭尸。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这样记载: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解放前民间的盗墓贼通常是两三个人合作,很少有人单干,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测量、挖洞、清土、运宝、填坑,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人根本就干不成。有些不讲究的盗墓贼拿完东西就走,任凭坟墓露个大窟窿,曝尸荒野,这在行业内部也是很让人瞧不起的。

    盗墓团伙人不宜太多,一是人多嘴杂容易走漏消息,二是人多了分配不均容易引起内讧,出乱子。但盗墓有风险,组团需谨慎。如果是两个人团队,必须是父子或亲兄弟,外人是绝对不会合伙。这主要是防止人见财忘义,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了吃独食。过去就算父子兄弟去盗墓,一个人下到墓里,一个人在外望风,出来的时候也是先递手不递东西,担心洞外的人拿了东西把洞里的人活埋了。如果有可能,尽量不要父子同去,因为盗墓是个高危职业,抓住了那是要掉脑袋的,如果父子两个人都被抓住了岂不是要断子绝孙。如果必须要父子组团,盗墓的时候一定是父亲在洞外,儿子在洞里,因为父亲不会为了钱财要儿子的命,儿子却有可能为了钱财把亲爹的余生定格在墓穴里,不过这也时有例外。

    旧社会盗墓的工具比较简单,但是花样繁多,不过最基本的有铁锹、镐头、铲子、斧头、火把、蜡烛,使用这些工具都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只要有膀子力气就行,真想到王侯将相甚至帝王的大墓,需要在地上探测墓穴基本情况的时候,还需要有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民国时期李鸭子发明的洛阳铲。其实这个洛阳铲应该早就有雏形,这个李鸭子就像瓦特一样是关键的改良者而不是创造者。虽然洛阳铲看起来挺磕碜,可用起来顺手,彻底解决了盗墓者在地表探墓取样的难题。

    洛阳铲一铲子打下去,落地可进入三四寸深,轻轻往上一提,半圆形铲口里的地下土壤就原模原样的带到地面上来,如此循环往复,一般最多可垂直探测到地下二十米的土壤情况。

    打上来的生土一般是黄色,土质纯正,相比较而言是很细腻的。五色土是标志附近有墓葬的土壤,混杂各种颜色,土质不纯,且很混。形成原因是不同地层的土壤被人先挖出,堆在一起混放,回填墓中时而形成的。

    提取到地下土壤标本后,盗墓贼就会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观察与分析,通过这坨土的结构、颜色、密度,推测出墓葬年代;通过土壤中铁、铜、金、木、陶瓷等物质,还可将地下的陪葬品与明器推断出大概,而且对墓室的性质、布局、墓门的位置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个孔是不能打歪的,不管是较浅还是较深的钻孔,最后都会用手电筒的光线对着钻孔向下照一下。若能通透的照到底端,说明孔打的很成功,而若途中出现光线偏差,说明打孔失败,需要重新打钻,直至最终通透为止。

    臭名昭著的洛阳铲简单实用,后来被考古学家们洗白,最终成为考古界的专用工具,这是李鸭子始料未及的,也算是盗墓界对考古界做出的杰出贡献。

    当然,现在的盗墓工具更智能化、现代化了,什么军用罗盘仪、金属探测仪、电锯、雷管、炸药等等应有尽有。

    为了找到墓葬,辨别宝藏,有经验的盗墓贼要掌握四字基本功,那就是望、闻、问、切。这个几个字是中医诊病的基本功,但是对盗墓同样适用。

    望就是看风水,也要看附近的草木乃至土壤。只不过,看风水多被提及,看土壤植被很少有人谈起。风水俱佳地,往往有坟墓。否则容易看走眼,致使白忙一场。

    闻就是嗅气味,闻一闻疑似坟墓及其附近的泥土。不同朝代与时期的坟墓,所散发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闻这一招需长期进行针对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具有。鼻子闻的功夫一旦到极致,像一些盗墓高手,轻松一嗅就可断出古墓乃至东西的真伪或年代。

    问就是踩点,作为外来者,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摸索出当地有关古墓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与当地上年纪的人进行闲聊,从而旁敲侧击的问出有用的信息。在闲谈中,若能用上当地的方言,不用自己的家乡话乃至普通话,会降低不少当地人的警惕性。

    切的意思是,像医生给病人把脉一样,通过细致、准确、冷静的分析,通过土层判断墓中棺椁的位置,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从头到脚都摸一遍,连菊花都不放过,再通过抚摸宝物的方式对宝物定出精确的估价。

    除了望闻问切还有种更牛逼的手段,那就是听雷声辨墓地。简单来说,就是打雷的时候,听到脚下的土地隐隐有声音相应和,就可以判断出这里有深藏的古墓。

    对于一般墓顶比较薄的墓,盗墓贼直接从墓顶挖一个井盖大小的竖洞,直通墓穴,从洞口爬下去拿到宝物闪人。但对于墓顶比较厚的墓,这招就不灵了,从墓顶打洞的难度系数太大,而墓的后墙一般比较薄弱,所以打竖洞时会延着墓后墙打,然后再把墓后墙凿开进去墓穴。很多摸金菜鸟异想天开,不走寻常路,一看墓顶太厚,干脆绕个大圈子,先打竖洞,再打横洞,绕到墓穴的下方,再从下往上打竖洞,从墓底进入墓穴,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危险,而且是非常的危险。如果是单人作业,竖洞不好打,就会以一定的角度斜着向下挖,一直挖到墓的后墙根位置,然后把后墙凿穿,进入墓穴中。

    不管是什么行业,都有门道,干得久了都会总结出一套宝贵的经验,行行出状元,所以干一行爱一行的刻苦专研精神很重要。

    盗墓贼都是善于伪装的高手,如果是小型墓,花几个小时或者一个晚上就可以搞定;如果是大中型墓,耗时比较久,就要在墓地周围布置伪装掩人耳目。比如在墓底周围种上玉米高粱,在庄稼地里挖洞;或者在墓地上盖个房子,屋子里挖洞;在墓地边修一座假坟,在假坟中挖洞,通入墓穴。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盗墓挖出来的泥土放在哪?不会让人瞧见吗?一流的盗墓贼根本就不会让你看到任何土的存在,不然他早就进班房了,哪有时间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成为这行突出的技术骨干。

    在防盗墓方面,古人也是绞尽脑汁,比如设置机关陷阱、积砂水银,依山而建、加防加固,再比如弄个毒咒、布个谣言,但在盗墓贼眼里这些都是小儿科,根本就对他们构不成威胁。

    我家里无人盗墓,祖上和这行业也没有关系,之所以懂盗墓行业里技术性的东西都要从一封信说起。这封信的内容也与盗墓无关,而是与我父母的意外失踪有关。而我父母的意外失踪也与盗墓无关,只是与一座陵墓有关。信上说我只有进入一处辽代皇帝的陵墓里,才能明白我父母的失踪原因。我急于想知道父母的失踪与这座神秘的陵墓有什么联系,就不计后果的进入陵墓。而我走入那座陵墓唯一的技术支持,是一本爷爷留下的关于陵墓分布地理的书籍《匮霞秘术》,这本书是大名鼎鼎官盗鼻祖,资格比曹操还老的黄韬留下的,靠着它我就异想天开的开始了那些年盗墓贼的经历。

    我盗墓贼的经历要从我的爷爷说起。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